干在实处抓创新 走在前列促发展胶州创建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工作纪实

2018-11-28 09:39蒋向利
中国科技产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胶州市胶州产学研

◎ 本刊记者 蒋向利

胶州市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因东南临胶州湾,以胶水而得名,拥有4500多年历史,陆地面积1324平方公里,海岸线25公里,现辖6个镇、6个街道、811个行政村、65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83.8万人。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唐宋时专设市舶司、胶西榷场,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素有海表名邦“金胶州”等美誉。胶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地处半岛咽喉要冲,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纵横交错、紧邻青岛流亭机场、青岛港、前湾港、董家口港。2017年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129亿元,同比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5亿元,增长10.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13.9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亿元,增长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30元,增长8.5%。在首届中国县域经济高峰论坛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7)》中,胶州市综合竞争力、投资潜力分别列全国第十一位、第四位。2017年胶州在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评比中,首批50个县级城市中,以第一名的成绩摘取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彰显了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最高荣誉。

目前,胶州市拥有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物流园区、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四个国家级发展平台,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一个省级发展平台,搭建起胶州经济发展新引擎。

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构筑魅力智慧新城,形成智能制造、智慧冷链、智能家居、生物医疗、供应链物流、互联网电商、科创中心七大新平台经济体,引进落户了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中机总院青岛分院、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开工建设青岛大学胶州校区,启动运营清华物流研究院,携手青大研究院、清华-北卡“双创”基地、中机高端制造“双创”基地,构建起“五院一校双基地”智慧谷主体格局,建成了院士专家人才公寓主体。

国家级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依托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遵循临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引导和推进临空指向性强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建设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协调发展,打造区域性航空枢纽、高端临空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引领区和现代化生态智慧空港城。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运行等级为4F(青岛流亭机场为4E级),为最高等级,可起降空中客车A380、波音747-800等目前最大机型,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等11个机场等级相当。正在建设的胶东国际机场,将于2019年全面承接流亭机场功能,打造全省唯一内联全国、外接全球的中转枢纽。

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上合峰会后的全国首个“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正式落户胶州。示范区按照“物流先导、跨境发展、贸易引领、产能合作”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与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合作模式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经验做法,全力打造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胶州市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多式联运双向物流枢纽主动作为,全国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有序推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荣获“2017年度优秀物流园区”。目前国际国内班列累计达到了12条,2017年到发总量增长18.3%,达到42万标箱,居全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第四位。连续3年获评全国优秀物流园区。

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31.8平方公里。海河交融、湖泽并生,有着青岛沿海特有的北温带季风海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润,气候宜人,是天然的度假胜地。十年间,这里注资50亿元,打造成为国际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AAAA风景区。度假区承古拓今、中西合璧,打造与水相亲、与文为友、天人合一的生态度假绿洲。随着中科院中科智造大街、中关村“亿蜂”网企业服务交易平台等一批科技型创新创业项目的密集洽谈,以及中闰国际融资租赁、中民国投融资租赁等一批现代金融项目的相继签约入驻,一个以创新创业、融资租赁、现代服务为主导的创新创业基地正在大沽河度假区内快速崛起。

胶州的工业门类齐全,覆盖了32个行业300多个门类。截至2017年底,胶州市注册企业突破3.2万家,其中工业企业80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5家,数量居全省同级城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0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速7.8%,完成工业用电量23.3亿千瓦时,增长11.9%;“8+6”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48亿元,占全市的62.7%,成为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支撑。目前,胶州市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钢结构、电力设备、锻压机械、塑料机械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最大的辣椒加工交易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家具出口产业基地;享有“中国制帽之乡”之称。拥有全国最大的锅炉辅机生产企业(阿法拉伐(青岛)工业有限公司)、最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最大的橡胶机械生产企业(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国内箱式电力设备制造业领军企业(特锐德),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互联网工厂(海尔胶州互联工厂),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市、中国产业集群经济示范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等荣誉称号。2017年申报的中国电力装备产业名城成功列入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产业发展能力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区第11位,百强县市第15位。2018年10月26日,在第二届金胶州英才周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上,胶州市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认定为“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激发产学研创新能量,开启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产学研”深度合作释放“双创”活力

大力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助力胶州市产业创新升级。胶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将引进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纳入全市“双招双引”行动中来,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省内外高校和院所来胶落户,构建起“五院一校双基地”智慧谷主体格局。胶州市还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合作,投资10亿元建设的中科院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园项目、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的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研究中心,目前也已在胶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破土动工。

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协作融通,产学研合作实现新突破。发挥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中机总院青岛分院作用,推进与山东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逐步形成以产学研合作为核心的创业创新集聚区。加强与山东军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机构的合作,推进军民科技融合。自2017年以来,胶州市通过各种方式与西安交大、上海交大、西南交大、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中机研究院等近2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据统计,2017年,全市共组织举办各类产学研合作专题对接会40余次。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成果不断涌现。举办的首届“金胶州英才周”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吸引了5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50名专家教授齐聚胶州,20个高校与60家企业现场达成协议,协议金额超过7亿元; 2018年胶州第二届“金胶州英才周”暨产学研对接活动,以围绕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为主要目的,通过企业与高校院所精准对接,开展产学研合作洽谈,取得了丰硕成果: 现场共签署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9项,专家教授与企业进行了密切对接,共有84个企业与高校专家教授达成初步意向,32名专家教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深入洽谈,有效满足了企业的技术需求。组织100余家企业参加中英、中德智能企业技术投资洽谈会,10余家企业与外国专家达成了合作意向。青岛达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对“气液固凝并吸收抑制低温腐蚀的烟气深度冷却技术及应用”进行联合开发。经过近10年合作,成功研发出了能够抑制低温腐蚀、延长装置运行寿命、提高机组可用率的系列烟气深度冷却器及系统,并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双新企业”与“孵化器”成为创新创业主力军

胶州高新技术企业一直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发展核心,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胶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2011年,胶州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1家,到2017年高企总数达到231家,仅2017年一年新认定125家,同比增长119%。5年内数量翻了7.4倍,涵盖行业从原来较为单一的电力设备、装备制造等,扩展到了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诸多领域,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2017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4家,同比增长118%,总数达到320家。新认定青岛海士豪塑胶有限公司等“专精特新”企业113家,占青岛总数的四分之一,总数达到261家,连续五年位居青岛第一。新认定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的“隐形冠军”企业7家,占青岛总数的三分之一,总数达到12家,连续两年位居青岛第一。

目前,胶州共建设具备资质的孵化器7个,其中,青岛市级孵化器4家(宇创凡孵化器、西交大孵化器、思博睿孵化器、少海汇“创客+”孵化器),胶州市级孵化器3个(胶邦里仁孵化器、厚德孵化器、胶州湾孵化器等)。孵化器拥有在孵企业530家,入库“千帆企业”75家。胶州市建成孵化器33.6万平米,使用面积22.4万平米。在此基础上,2017年,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推选7个项目参加上级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奖。筹备设立规模1000万元的孵化基金,开展项目路演、投融资等创新创业活动100多场次,组建60人的双创导师队伍,服务企业850家,服务创客3200人次。全市在孵企业达到530家,市场估值超过500亿元。有住控股获批青岛市产业集聚创业创新发展项目,传化物流港被认定为青岛市小微企业创新基地。

(三)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探索合作新模式

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胶州市不断加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作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们通过行政推动、政策驱动、产学研联动、考核促动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新认定青岛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零突破,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35家。截至2017年,胶州市共有青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共21家,其中山东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青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山东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青岛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95家,其中国国家级1家,山东省级19家,青岛市级75家,位居青岛各区市前列。

青岛达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的研发机构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达能公司获得“省低碳山东行业领军单位、省创新转型优胜企业、省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企业、省节能先进企业、省节能环保100强企业”等称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青岛青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热熔渣能质协同利用实验室”, 引进设备21台套,投资700余万元,引进博士5名,将为中国冶金固废循环利用、实现中国冶金行业绿色制造打下坚实基础。

(四)人才强市战略“筑巢引来金凤凰”

加快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的力度,打造蓝色经济人才集聚洼地。出台《胶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胶州市十年人才发展方向,并配合出台《关于引进和扶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办法》、《关于引进优秀创业创新团队的暂行办法》等多个人才文件共同实施,制定优惠的措施鼓励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创业经营型人才,增加人才储备。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大对现有人才、岗位亟需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积极创造人才集聚和发挥效能的良好环境,使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举办“首届金胶州英才周暨产学研合作大会”,引进了兰州大学教授、“青年千人计划”专家王震博士与青岛海科生物有限公司合作注册成立企业主要研发生产甘草酸生物制品;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张思奇与青岛青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合作注册成立企业以研究生产金矿尾气处理设备为主。青岛灯塔味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张偲院士共同合作 “海洋活性调味品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项目,合同金额共计496.8万元。合作的成功标志着胶州市引进人才战略的成功,引领和助推了当地企业转型升级。胶州市还通过示范点创建等活动,完善运行机制,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重点人才基地,以点带面,点上突破、面上扩展,努力开创胶州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为加快向青岛特色新区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目前,胶州市引进院士7人,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125人,建立院士工作站5个,专家工作站69个,到2016年,人才资源总量增加到12.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4.1万人,高技能人才0.7万人。

(五)企业服务水平站在全国同级城市最前沿

坚持“小平台、大服务”理念,积极打造服务企业“胶州模式”,构建并完善“1+12+X”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即利用一个市级平台、12个镇办级分平台、X个社会化专业平台共同协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线上和线下全方位服务,线下开展政策宣讲、管理培训、外出考察、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线上联系企业突破1万家,服务企业4200余家次,服务人数8800余人次。线上云服务平台、微信平台累计发布信息1000余条,关注人数突破10万人次,“一网三库”初步建成,打通了联系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企业公共服务工作连续六年考核位居青岛第一。经专家认定,胶州市企业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国家工信部在全国推广企业服务的胶州经验。

积极组织胶州市企业家参加交流、学习、培训活动。围绕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突出问题导向,通过搭建企业家培训班平台,在培训过程中实施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先后在国内“双一流”高校举办企业家培训班6期,38家企业与高校专家教授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其中,已有2家签署总计650万元技术合作合同;1家全职引进博士2人;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新注册成立企业2家,注册资本1200万元。企业转型升级收获“良方”,激活了企业发展的新动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山东电视台、青岛日报等新闻媒体对做法进行了宣传推介。还创建了“企业之家”大讲堂活动、“企业家论坛”活动、“企业家沙龙”活动等特色服务品牌,通过形式多样化的活动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税收、转型升级等方面服务。企业管理培训特色品牌“企业之家”大讲堂至今已举办44期,“企业家论坛”活动2期,“企业家沙龙”活动20期,全部面向企业免费开放,累计培训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逾13000余人次。组织企业家走出胶州学习考察1000余人次。

推进了“三进三促”企业服务经理人活动,组织开展“双千”服务工程。经过近三年的运行,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服务经理人制度,健全了企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开通企业服务经理人微信服务平台、编发《企业服务经理人服务工具包》、建立“双千工程”企业数据库等服务手段,实时关注企业发展动态,把握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形势,为企业服务经理人工作开展及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保障。截止目前,企业服务经理人累计走访企业6000余次,收集企业反映有效问题1084项,办结1051项,办结率达97%。

开展“双联双送”服务企业志愿者活动,积极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等涉企服务部门和专业中介机构深入企业,现场进行政策宣讲,讲解市直相关涉企政策,项目申报要点等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先后走进达能环保、海士豪、星跃铁塔、祥银传动、新希望乳业、德固特、张氏机械等企业进行宣讲,为企业现场讲解相关政策,进行管理诊断,送政策送服务。

(六)创新活动方兴未艾,能力实现新跨越

按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原则,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积极对接青岛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从创新驱动上突破,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特别是节能减排、新能源等技术创新的支持推广力度,促进政、产、学、研、资、用深度结合。积极推进与西安交大、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突破一批对产业规模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严重制约的技术瓶颈,激发释放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潜力,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到2016年,通过各类计划资金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累计达到1.5亿元,建成各类企业研发机构600家以上,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专利申请总量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翻一番。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新产品不断提升竞争力,企业在相关领域中不断扩大领先优势。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16、2017年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都超过2000万,同期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超过5亿元,在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青岛张氏机械有限公司每年拿出500多万元用于技术研发,大大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企业共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自主研发的汽车后备箱气弹簧用活塞杆占据全球市场25%的份额。据统计,近三年,胶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和科技经费支出持续较快增长。2015年,高企科技活动人员3626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5.9亿元,授权发明专利86件,同比增长69%;2016年,高企科技活动人员为4821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8.5亿元,授权发明专利135件,同比增长57%。2017年,高企科技活动人员为6270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1.5亿元,授权发明专利213件,同比增长58%。

全力组织实施五大工程,打造引领示范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胶州市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离预期仍有差距。未来,胶州市将以争创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为契机,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更加有力地推动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工作,推动胶州市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集中力量,把胶州建设成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效率高、创新辐射面广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创新型城市。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将全力组织实施五大工程:

(一)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工程

优先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先进技术支持,以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升级,以完善产业链配套推动规模发展。扩大先进装备制造、冷链物流、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规模,力争掌握新一代核心技术,培育新的增长点。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关键技术、材料、核心装备以及下游设备领域延伸。以光机电一体化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控机床、清洁能源装备、智能电网和装备用电子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大力发展成套v设备与系统,积极拓展装备服务领域,全面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创新与产业化基地。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牢牢抓实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助推创新发展航空产业。以4F级胶东国际机场建设为依托,推动航空产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临空制造等产业,作为临空经济产业区;跨越式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适应绿色经济发展需求,强化政府引导,探索实行总承包和投资运营等模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端产品、技术和服务。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新型环境友好材料与产品、节能环保服务业等领域。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领域要优先发展工业废水治理与循环利用装备和技术。大气污染防治领域要大力发展脱硝、脱盐、减碳等一批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与加工企业集聚发展。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化及产业化,建设半岛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核心区。研发设计业要引进培育一批市场化的第三方研发公司,做大做强工程设计,加快培育工业设计和商业设计。检验检测业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分析、测试、检验、计量等服务,拓展延伸检验检测服务链条。科技中介服务业要发展技术评估与交易、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等服务。

(二)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速工程

打造众创空间。利用存量土地、闲置厂房(办公楼)等资源,建设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形成主体大众化、空间多样化、服务专业化的众创空间体系。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引进先进孵化模式和管理理念,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创客中心,联合创客组织或专业机构共同运营,配置供社区居民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工具包及加工设备等,提高大众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推进“互联网+”与传统创业载体融合,发展线上虚拟众创空间等新型众创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创客群体拓展创业空间。

打造重大公共研发平台。通过政府引导、产业主导、院所参与、市场运作、成果股化的方式,围绕胶州市重点发展产业,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重大公共研发平台。促进龙头企业参与重大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围绕胶州市产业和企业技术需求,培育一批开放性专业技术研发平台,开展技术研发、行业检测、技术转移等工作。引导各类专业技术研发平台集聚、重组。

加快孵化链条建设。根据产业特点,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等各类科技载体,形成创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围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端专业化孵化器。加快推进“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孵化器”和“机械研究总院青岛分院孵化器”建设。引导宇创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现有资源申报科技孵化器。引导镇办盘活存量资源,利用闲置厂房,改造建设各类孵化器。创新孵化器运行机制,提升孵化器创业服务能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先进孵化理念、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的优秀孵化服务团队。遵循在孵企业发展规律,采取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扶持手段,更好地满足不同阶段企业成长需求,提高创业企业存活率、成功率。

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院所和服务机构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产业链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成立胶州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研究制定推进创新联盟合作的政策措施。促进现有的智能制造装备、节能减排、辣椒、渔药制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发挥作用,组织实施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突破,满足产业技术创新需求。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继续筹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三)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按照青岛市“三个中心一个基地”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胶州市立足制造业发展优势,以智能制造、橡胶装备等产业为主攻方向,有重点的分批次、分阶段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依托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的青岛市先进制造系统工程公共研发平台、机械总院青岛分院的1311项目以及胶州市众多制造业科技型企业,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集中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等关键技术。依托软控装备产业园、国内外橡胶行业创新机构,瞄准行业前沿技术,实施橡胶装备科技攻关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高橡胶装备的质量、自动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生产效率、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引进先进技术、高端创新人才和研发机构,构建覆盖青岛、辐射全国的网络化协同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和产业创新能力体系,建成集科技企业孵化平台、技术转移平台、产业化生产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推动青岛市橡胶材料与装备产业快速发展。

建立技术转移服务大厅。构建全流程技术转移服务大厅,提供项目资源集聚、对接、定价、交易、服务、管理等技术转移各节点性环节支撑。建立大厅技术交易信息展示及交易系统、线上移动端技术交易管理与互联系统,从而实现“政策、活动、资讯”等各类信息快速、精确推送到企业,企业信息接收情况可追踪可管理。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和院校成果数据库,参与青岛及全国的创新资源互联,实现技术成果的线上交易。

构建一体化科技人才服务平台。建立胶州市一体化科技人才服务平台,“包含中高端人才信息库、简历库、人才搜索引擎、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查询、人才素质360度测评服务集成平台、人才岗前培训系统、校园招聘乃至企业形象推广等,将中高端人才组建为涉及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兼职专家顾问团队、权威学术类与职业经理人实战精英,形成“智慧资源”的整合,作为“企业医生”的角色,为示范型企业导入系统性的咨询诊断方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提升胶州整体的人才素质水平,实现以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为核心的生产力驱动。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按照“打造一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供一流创新创业服务”的总体目标,重点围绕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技术合同、科技孵化、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科技创新核心要素,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功能,使平台全面承接各门类科技服务。完善科技中介服务系统,逐步建立起集信息集散、技术评估、技术咨询、市场预测、决策支持、项目孵化、投资融资、客户服务等全方位服务模式。同时建立集成化的科技中介服务链条,引导科技中介组织根据胶州市主导产业,充分依托科研机构、孵化器组织,形成专业服务特色明显的行业服务链条。推进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专利等科技基础条件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与支持,促进人才、技术、成果等资源共享、开放,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服务支撑。重点引导西交大青岛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以及其他拥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加入共享平台,对外提供公共科研服务,并积极对接青岛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形成共享资源。

(四)产学研合作体系集聚工程

规划建设产学研合作集聚区。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依托现有资源,吸纳集聚省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优质研发资源,打造集科技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高端人才引进的一体化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实现更有效便捷的对接,建设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互融的“智慧谷”。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入驻产学研合作集聚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扶持。计划利用3年左右时间,吸引复旦、上海交大、南开、浙大、上大、清华同方国际联合研究院以及中科系等20所以上著名省内外高校院所入驻;引进专业服务机构10个以上;年技术成果发布量达到2000个、技术交易额14亿元;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签约1000项,使胶州市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与高校院所的精准对接,最终将“胶州智慧谷”建设成为立足胶州、辐射山东乃至全国的产学研合作集聚区,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中创建产学研合作的胶州模式。

举办“金胶州英才周”暨产学研对接大会。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胶州市定期举办“金胶州英才周”暨产学研对接大会。大会立足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采用分行业、分领域的专场“点对点”精准对接模式,设置了行业专场,邀请来自“双一流高校、双一流学科”的学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专家教授、高端人才参会,与胶州市企业进行对接交流与合作,加强政产学研金与用的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进一步扩大胶州在国内外知名度,助力胶州市新旧动能转换,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空港新区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大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力度。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机制。完善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合作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出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全市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建立知识产权协调管理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立健全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制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完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和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加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建立行业知识产权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着力培育精品名牌。实施技术与标准相结合战略,支持企业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和标准全球化。

(五)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完善青岛-胶州两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科技信贷审批、审贷流程,降低企业融资时间成本。积极承接青岛市科技金融试点工作,争取青岛市以股权、债券等方式支持乙方的孵化器等科技载体;通过科技金融服务窗口,提供贷款贴息、定期召开科技金融融资对接会,引导股权投资加大对胶州市企业投资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以科技金融全力助推企业发展,形成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发起成立科技投资基金。整合各类政策性专项经费及科技类财政引导资金,组建胶州市政策性国有全资的科技资本运营公司(或由1家现有国有全资公司转型),负责各类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及管理。围绕胶州市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胶州市科技资本运营公司与青岛市科技资本运营公司共同出资,引导成立一批混合所有制的科技发展投资基金。率先发起成立一支基金规模为1.5-2亿元的青岛智能装备投资基金。设立胶州市创业投资基金,争取青岛市级天使投资基金参股,以加大对胶州市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力度。

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鼓励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面向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建立促进科技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研究完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创业投资机构和商业银行间的投贷联动机制。支持开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服务。支持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鼓励开展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服务创新。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胶州市胶州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里岔黑猪:引领胶味领鲜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山东省农村小学教育:成就、问题和建议
胶州剪纸的类型题材与价值研究
胶州市棚户区改造工作调研报告
多措并举,整县推进,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胶州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调研报告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现代农业的胶州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