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林,张淑华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心理韧性(resilience)这个概念起源于积极心理学,各个学者对心理韧性的定义说法不一致。通过将已有研究文献的总结,主要有五种视角进行定义:特质性角度、能力性角度、过程性角度、结果性角度、整合性角度。从特质性角度来看,心理韧性是一种适应社会良好的个体所应具备的人格特质,具体表现为个人面对环境的改变随之根据情境要求所做出适当行为倾向。从能力性角度来看,心理韧性是个人在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时会主动挖掘本身的存储经验,并从过去经验中得到解决方法和心理资本从而使得身心得到恢复。从过程性角度来看,心理韧性是个动态过程,被当作个人处在危难情况下或危机事件下可以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从结果性角度来看,结果性角度重点强调从发展性结果来评定心理韧性,比如MastenA.S.提出心理韧性是一种发展现象,即便在十分恶劣的威胁情景下,还可以确保有一个相对顺利的结果。从整合性角度来看,心理韧性水平取决于个人以往面对挫折的胜利经验。如,个人处在两难选择或处在十分困难的情况时,个体自身潜在性的认知、能力以及心理的特质和心理韧性就会被激发,从而促进个人把自身的心理资源整合以及修补,并及时调整好自身的状态,得到让自己前进的动力,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对于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社会支持的研究,多集中在从个体体验的压力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很多学者经过不断研究,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社会支持定义。从个体在社会生活之中体验到的心理不适于个体身心健康之间关系来看,个体的社会支持可以从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交往当中得到,并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得到的痛苦并能缓解精神方面的紧张情况,也可以提高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王淑娟的调查研究来看,亦是客观支持或是主观支持,均可促使个体积极出动应对当前问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可促进个体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发生。在面对困境时,得到社会支持较好的学生,会有更多灵活机智的想法来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心理韧性水平更高。从姬彦红的研究来看,社会支持是一种保护因素,尤其是对于在逆境的情况下女大学生来说,社会支持水平更高,使得个体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因此促使个体得到自信滋养心理韧性特质的发展。除此之外,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不一样,那是由不同个体的存储经验、生活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但对社会支持利用度更高的个体,所得心理韧性水平也更高。
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现状并对二者关系进行相关研究,充实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两者关系的相关理论。以往研究当中较少从个体所学专业不同、性别差异对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关系是否会影响的研究,较多是直接研究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提供有效建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以辽宁省沈阳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保证不同专业(文科、理科)、不同性别(男生、女生)、不同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人数大致相同。共发放350份问卷,回收问卷323份,有效问卷302份,其中文科150人、理科152人,男生140人、女生162人,大一62人、大二75人、大三78人、大四87人。
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是胡月琴、甘怡群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有27道题,有两个维度为个体力和支持力:个体力2个因子有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支持力有2个因子为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该量表每个项目为5级评定制:1代表无程度,依次增强,5为严重,该问卷信度较好。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是借鉴国外量表的基础上肖水源编制的,有3个维度,其中共10个条目。三个维度分别是有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每个项目为4级评定制: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量表条目比较简单,易于人们理解,信度和效度经过多次研究的验证,使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能较好地反映出来。由于被试均为在校大学生,所以对量表中的一些内容作了修订,如“同事”改为“同学”,并且将“配偶”去掉,其中在第6、7题的多选中,选项依次修改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朋友、亲戚、老师、其他,从而可以真实又清晰地显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现状。在本研究中,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信度、效度均为良好。
3.数据统计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从附表1可以看到,大学生是否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不同的家乡地区、性别、专业的差异并不显著。但文科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高于理科大学生。
从附表2可以看到,大学生是否是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社会支持水平。不同的家乡地区、性别、专业的在社会支持的差异并不显著。
1.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社会支持及各因子分进行相关分析。
从附表3中可以看到,社会支持总体与心理韧性成显著相关。其中,大学生情绪控制只与社会支持中客观支持因子相关,客观支持与心理韧性量表中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心理韧性总分的相关达到显著相关。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只与心理韧性其中一个因子人际协助显著相关。
2.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偏相关分析
以性别为控制变量,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偏相关分析。从附表4中可以看到,以性别为控制变量,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韧性成非常显著相关。
以专业为控制变量,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偏相关分析。从附表5中可以看到,以专业为控制变量,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韧性成非常显著相关。
从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来看,在城乡、性别、专业三个方面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在是否独生子女这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非独生子女在小时候的生活中得到了更多的历练,经受了更多的挫折,使其更加坚强也更加勇敢,以阳光的心态对待困难和问题。因此,其心理韧性水平更高。这与晁粉芳的研究基本一致,其研究得出:女大学生当中,非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于独生子女。而本文研究的结果表明,性别对其心理韧性影响是不显著的。这和之前的学者得到的结论理科的大学生心理韧性高于文科的心理韧性研究结果不同,其差异不显著。除此之外,分别来自于城镇和农村的心理韧性水平差异也不显著,但有一点不同,农村的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均分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均分。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在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有显著差异的,来自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来自于独生子女社会支持水平。来自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的个体有兄弟姐妹的照顾,从小善于照顾他人,考虑事情更加全面,培养了孩子独立自主、有责任心的好品质。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当大学生受到很多压力或身处逆境之时,如果得到外界很多的支持,大学生心理韧性处于良好状态,他们会向他人请教,通过翻阅书籍找寻答案等。以往研究中较少有关于性别、专业等因素对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关系是否有影响。研究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通过偏相关分析,控制变量分别为性别、专业,分析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其结果与只做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分析一致。根据研究结果来看,研究当中的变量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对两者关系不存在影响,两者之间的正相关的关系稳定存在相关变量。
心理韧性不是天生就有的特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历练,社会支持作为外在影响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改善大学生心理韧性。
在个人方面,大学生可以参加一些学校的集体活动,在参加过程中可以增进对同学的了解,增加彼此的交流,了解每个人的个性,融入集体,习得融入新环境的技能,提升与新朋友交往的能力。在社会中多加实践,可以去找兼职工作,当你工作出色时,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而失败时,则可以从失败中获取失败的经验并且人们会积极想其他办法去解决当下的问题。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和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人生目标。
父母应为孩子提供安全、尊重、温暖的家庭环境。父亲与母亲的支持理解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决定成败,会更加努力付出去争取收获的果实。在失败时,他们更有可能做内归因,会总结自己在完成一件事哪方面没有做好,下次还要怎样改进,争取在下次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下一次的任务时一样充满信心并认真仔细地完成目标。缺乏父母支持理解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在遇到问题做出外归因,如任务不适合自己、运气不好等,所以说,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与物质生活相比,父母要更重视孩子的精神方面,应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当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一次一次地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从学校来说,学校可以举行一些运动会、社团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让大学生之间有更多交流彼此了解的机会,开设与心理方面的课程、心理的讲座,增加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机会,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认知。还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网络媒体做正面的宣传,建立一个安全的社会大环境。
附表1 对心理韧性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附表2 对社会支持的独立T检验
附表3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相关分析结果(r)
附表4 性别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的偏相关分析结果
附表5 专业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偏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