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县九龙乡小学校,四川 仪陇 637657)
引言:自主探究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猛烈冲击。通过教师的指引与启发,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使学生在面对数学应用题时能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向,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从而达到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数学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模式,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情境的烘托下积极投入到数学应用题的探索当中。教师创造情境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包括提出启发式问题、引入吸引人的故事、事件等,在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1]。如学习“面积”计算内容,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看老师手里的心形和正方形,你们视觉上观察哪个面积更大一些?学生有的回答心形,有的回答正方形。之后教师向学生们展示心形的制作过程,是在正方形对角折叠的基础上裁剪出来的,因此,正方形的面积是大于心形的。除了肉眼观察之外,我们运用公式是能够计算出一些图形的面积的,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对计算面积一类的应用题便能够产生独立思索与自主探究意识,从而达到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
“授之以渔”的教育意义表现在数学教育上则指教师要教会学生解题技巧和思路,这远比硬性向学生灌输数学理论知识来得更有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师向学生积极传授解题技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得学生的思维不受教师教学的过多干预,形成数学学科综合能力。如教师教育学生数学是源于生活实际的,在分析数学应用题时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索。如在超市购买蔬菜,用固定的钱数尽可能买品种多的菜,需要对蔬菜单价有所了解方能达到购买需要。
结语: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策略提升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能力,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