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的温度是保证雏鸡健康和成活、从而提高育雏成绩的首要条件,育雏期温度不平稳或者出现冷应激,会降低鸡群的免疫力,进而诱发感染多种疾病、死淘率增加或鸡群进入产蛋期后难以达到产蛋高峰;因此,加强蛋鸡育雏期的管理是提高蛋鸡养殖效果的重要环节。
当前,规模化鸡场大多使用智能环境控制器来设置鸡舍温度;设定温度时,必须适应鸡群生长发育的需要,通过对鸡舍通风和供暖设备的控制,实现对鸡舍温度的合理调控,保证温度的适宜、平稳,并随日龄增加逐渐降低。
刚出壳的雏鸡,各项生理机能特别是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怕冷又怕热。雏鸡体格小,虽然全身覆盖绒羽毛,但比较稀疏,保温能力有限,所以小鸡怕冷,处在低温环境中感觉不舒服,扎堆鸣叫;但是,如果育雏舍内环境温度过高,鸡又没有汗腺,无法以发汗的方式进行散热,雏鸡又感觉不舒服,张口、展翅、喘气,因此又怕热。小日龄雏鸡短时间的温度不适,即可给蛋鸡整个生产周期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雏鸡供温必须符合雏鸡的生理特性,慎之又慎。
当然,育雏舍温度的管理与湿度控制是分不开的;同样高的舍温,鸡舍内湿度越大,鸡的体感温度就会越低,雏鸡就会觉得越寒冷。因此,在控制温度时,一定要同时注重湿度的控制和调节。
通常情况下,育雏前3天鸡舍内的温度可控制在35~37℃,从第4天开始,每天下降0.3℃,最终稳定在22~25℃。鸡舍内相对湿度的控制,一般1周龄内保持55%~65%;第2周龄可以稍低,控制在50%~65%;第3周龄开始一直保持在55%左右。
采用笼养育雏时,对于上下三层的育雏笼,底层和上层的温度可能相差1~3℃;育雏笼多放在最上层,温度计挂在过道内,水银球和鸡背基本等高,每隔3~5米挂一支。
温差育雏法 采用温差育雏法,应随雏鸡日龄的不断增加,逐渐降低育雏伞下温度,同时降低育雏伞边缘的温度,一般每天降0.3℃左右;直到3周龄后,使育雏伞边缘的温度降到与育雏舍其他区域的温度基本相同,并保持在22~23℃左右即可;之后,即可停止使用育雏伞,育雏结束。
采用温差育雏法育雏时,通过观察雏鸡的行为和鸣叫声,即可判断鸡只的舒适程度,进而判断温度的高低;如果育雏期内雏鸡过于鸣叫、喧闹,说明鸡只体感不舒服,最常见的原因是供温不太适宜。
雏鸡受到冷应激时,会寻找热源,堆挤在育雏伞下;如育雏伞下温度也过低时,雏鸡就会在墙边或鸡舍支柱周围扎堆,有时也会乱挤在饲料盘内,精神不振,吱吱叫声不停,缩颈闭眼,羽毛竖立,粪便稀软糊肛。而雏鸡受热应激时,会远离育雏伞,寻找墙边、风口、饮水器周围等比较凉爽的地方,多趴卧在地上,展翅伸颈喘气,饮水量增加,嗉囊膨胀。
整舍取暖育雏法 整舍取暖育雏法多采用锅炉作为供热源,在舍内通过暖风管、暖气片、热风机等在育雏舍内散热供暖;或者采用暖风炉作为热源供暖。这种供温方式,使育雏舍内不同区域温度保持基本一直,不存在明显的温差区域;一般来说,如果雏鸡分散均匀,叫声悠然自在,就表明育雏舍内体感温度比较理想。
在 采用整舍取暖法育雏时,育雏的前3天,育雏舍内温度应保持在29~31℃左右。温度计(或感应计)水银球应放在离地面6~8厘米的位置,基本与鸡背等高,这样才能准确反映雏鸡的体感温度。随着雏鸡日龄的不断增长,舍内温度应每天降0.3℃左右,直到3周龄后,基本降到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