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敏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广东 珠海 519090)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数字出版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阅读已经不再局限于书本。作为传统的信息服务机构的图书馆,近年来入馆读者人数逐年下降,纸质图书的使用率也在逐年降低,图书馆的地位逐渐边缘化,手机阅读完全取代了纸质版阅读,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越来越少。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全民阅读,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全民阅读已经是势不可挡。因此,图书馆有必要顺应形势,开展手机阅读服务,增加微阅读服务内容,改变服务模式,以适应当前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发展现状,更好地为大学生读者提供手机阅读服务。
手机阅读是数字阅读的一种典型形式。它以手机作为载体,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以及多样化的形式(包括各种文本、图像、多媒体),为读者提供即时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可以是私密的个人阅读,也可以是跨越时空的、交互性的社会性阅读。
目前,我国以手机作为载体进行数字阅读的人数在迅速增长。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纸质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分别为44.66期(份)和3.44期(份),与2015年相比,纸质报刊阅读量持续下降。笔者此次对我国国民偏好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51.6%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9.8%的国民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33.8%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3.8%的国民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0%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对同样内容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图书,在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51.2%的人倾向于购买电子版。调查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高达66.1%,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以及手机阅读时长连续8年增长。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等)达到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1]。由此可以看出,电子阅读在阅读总人数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数字阅读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逐渐成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图书馆推出手机图书馆服务已有近十年的历史。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就率先推出手机图书馆服务——手机短信息通知系统试用版。2006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尝试进行手机图书馆建设,目前已开展多种模式的手机服务,如图书馆信息帮助/咨询、馆藏书目查询、个人借阅信息查询及电子资源检索等服务[2]。2008年,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开通“手机图书馆”系统,为广大师生读者提供新书查询、文献查找、预约、续借及新书到馆提醒、借阅到期提醒等服务[3]。近年来,部分高校图书馆拓宽了手机服务范围,深化了手机服务的层次和内容,如2011年合肥工业大学开通移动图书馆[4],读者只需有一部可进行数字阅读的手机,就可以方便快捷地阅览该馆的所有图书、期刊、报纸、学术论文等各类数字资源。此外,目前国内其他高校也相继开通了手机图书馆服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5]。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所推出的手机服务内容仍仅限于文献查找、预约、续借、借书到期提醒等,还没有推出较深层次的阅读服务,如为读者提供图书、期刊、报纸、学术论文等较深层次的数字阅读服务,手机端的深层次阅读推广程度还远远不够[6]。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校园网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校园有线网络建设方面,对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等室内场所的有线网络的基础建设投入较多,而忽略了校园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部分高校基于办学经费紧张的原因,只能优先保证正常教学网络的使用,而对于图书馆无线网络的覆盖很少投入甚至几乎是零投入,致使读者离开教室、宿舍这些网络相对固定的场所,就不能流畅地使用手机阅读功能。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自身综合素质对手机阅读推广服务的开展影响很大。高校图书馆馆员不但应该具有较强的信息素养能力和教学支持能力,还应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和多媒体开发能力。由于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缺乏具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馆员以及高端的软件应用开发技术人才,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图书馆和边远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基于各种原因很少引进高层次人才,且开发和维护手机APP程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因素制约了图书馆全面推广手机阅读的进程,严重影响了手机阅读推广的成效。
手机阅读的本质是图书馆通过对阅读资源进行充分、合理、有效的整合,进而对其进行存储,以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源的共享。长期以来,图书馆传统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已深入人心,加上图书馆开展的手机阅读服务手段不够新颖,宣传不到位,导致读者仍旧停留在以前的认知水平上。另外,某些高校图书馆推出的移动图书馆APP应用程序的资源整合度不高,内容简单,不能吸引大学生读者的访问,缺乏用户体验感。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说:“读书是很个性的事——为求知而读,读书就要学会选择,为研究而读,穷尽阅读方可创新。”[7]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只能让大学生读者越走越远,大学生的阅读倾向和规律因其所处的年龄以及知识积累程度的不同而有着明显的差异。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手机阅读手段单一,一成不变的方式使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倍感乏味。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在对高校手机用户的阅读推广过程中,应当根据服务对象和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具体体现在:①个性化订制服务,建立个人图书馆。读者登录本校数字图书馆系统填写订阅内容,图书馆根据读者需求进行分类推送。②图书馆根据读者专业推荐阅读内容。图书馆员依据读者所属的专业进行分类设置,并根据专业性质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手机阅读推送服务。③依据阅读软件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图书馆可根据读者使用阅读软件的习惯,开展分类阅读推广服务。④研发可离线阅读图书的APP程序。读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图书,进行离线阅读及在线分享读书心得。程序管理员可线上定期发布讨论主题,组织线下专题阅读及点评等活动。
高校图书馆应了解读者的阅读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了解专业最新前沿动态,把推介重心放在“用”上。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应该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可以通过建立博客或论坛,为读者提供交流阅读心得、反映其真实需求的平台,了解读者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评估图书馆手机阅读推广成效,进一步促进资源建设的实用性[8]。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手机阅读服务,馆藏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同时其在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完成自我营销[9]。
高校图书馆要引进具备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检索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图书馆学及情报学专业人才,这有利于组织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为读者提供手机阅读服务。
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的推广,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移动阅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馆员只有拓宽思路,寻找手机阅读新方法、新模式,将手机阅读服务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推动高校图书馆手机阅读的变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