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叶红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小学)
为了使抽象的知识、不好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具体生动,说明文大量运用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在课堂上,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好好阅读,细细品味,从而了解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体会语言文字的奥妙,就能够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恐龙》,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就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教学时,就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说明事物的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一是比较中感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采用多种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不同种类恐龙的外形特点,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感悟,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说明方法的生动。如教学“雷龙”的特点: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先让学生说说雷龙有什么特点,接着出示句子: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引导学生比较,这样也写出了雷龙的特点,是否可以再让学生结合文本,说说从哪里感受到它很大,是“庞然大物”。一方面扣住“比六头大象还重”,结合大象的一般重量5 吨左右,估算出雷龙的体重可以达到 30 吨左右,进而告诉学生这就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某一种我们知道的事物比一比,就一下子能够知道它到底有多重了。另一方面扣住“好似雷鸣一般”,调动生活经验,想象雷龙走路时发出的声音,进而告诉学生这就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带给我们的感受。其他的各种恐龙,也可以通过句子比较、联系生活、调动感官、说说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感知作者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二是表达中内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言语实践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语言能力的提高。诸如此类的课文,在感悟与体会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恐龙,为大家做个介绍,或者自我介绍。在表达的过程中既是对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又能让学生内化文本语言,提高语用能力。
说明文大都条理清晰,结构分明,尤其是事物性说明文。通常采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文中的段落,也多用这样的方式构成,读起来使人觉得条理分明。就文章的开头来看,通常采用概述、设问、描述、定义、引用等方式;就具体说的内容而言,一般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与特点,由一般到个别,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事理。总的来说,也是构架清晰、井然有序。这些,都是更值得在教学中揣摩、把握、学习的。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海洋——21 世纪的希望》一课,先写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再写人类开发与利用海洋,最后指出要开发海洋,先要保护海洋。
文章第二自然段围绕“人与海洋关系密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属于总分结构。第四自然段作为过渡段,提出“人类正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接下来的第五至八自然段,从开发矿产资源、提供高蛋白食品、利用水力发电、淡化海水和建设海底城市五个方面予以具体说明。这一部分也属于总分结构。
教学时,可以先抓住“热爱、敬畏”两个词,找到原因,进而发现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再找到中心句,知道全段属于总分结构,感受这样的写法能使文章纲举目张,条理清晰。而教学第四至八自然段时,可以先联系上下文,想想第四自然段的作用;再浏览概括第五至八自然段,学生自然而然会发现也是属于总分结构。字词句段篇,由小到大,由易到难,是一个语言材料的组成单位;段乃至篇的结构方式,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应该训练的范畴。阅读是写作的奠基石,读写紧密结合,阅读中领悟结构特点,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说明文除了用词精当、语言准确、讲求科学外,也同样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尤其是那些相对来说文艺性较为浓郁的文章,很多时候会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开头就以排比的修辞方法,连用四个“同样”和一个“甚至”,写出了“兄弟”俩的相像之处,读来令人感觉饶有兴味,又富有气势,且体现语言有层次。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排比修辞方法,体会“甚至”用法,读出相像之多,读中感悟气势。
还如《海洋——21 世纪的希望》一课,为了让说明的事物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作者采用了拟人手法,把大海人格化。可以从“慷慨”一词发散出去,抓住关键的词语去感悟海洋的大方、无私以及它的可怕,在声情并茂朗读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自然地告诉学生拟人的写法在说明文中属于形象描述,可以令文章更加生动。引导学生关注内容的同时,回顾写法,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还原语文的本色。
说明文最大的特点是“说”,而且是有一定知识性的“说”。这些知识,有的来源于科学研究资料,有的来源于亲身实践过程,有的来源于调查、访问后的汇总与报告。总之,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因此,体现在语言上,就是用词的准确性。
科学视角:有的表示不确定性。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中就有好几处体现:“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其中的“也许”和“可能”都表示未经科学研究证实,只不过是人类研究后的猜测,存在着不确定性。诸如此类的词语还有很多,如“有人估计” “据说”等。像这样的用词,可以引导学生去掉后和原文比较,在对比中感受到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
学科视角:有的体现语文味儿。说明文貌似平实的文字里边,也处处流露着语文味儿,还是蛮有嚼头的。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麋鹿》一课中:“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49头选自英国七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家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两处运用的都是“放养”而不是“饲养”,体现麋鹿的生存方式以及人们对它的珍爱。再如《海洋——21 世纪的希望》第二自然段中“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三个连用的短语,排列整齐,层次递进的关系;第五自然段中“一座座、一艘艘”所体现的节奏感,紧接的句子为什么不加上“一台台”,可以在遣词造句上探究。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姓语”,语文课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老师要做的事。不管什么样的文体,阅读教学中都应该彰显其语文的特性。只要老师愿意付出智慧,愿意深究细推,把关注的视角从内容转向方法,说明文的课堂教学也能呈现出活力,散发出魅力,闪动着智慧,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