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 飞
报告文学其文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作家必须深入实地对书写对象进行细致采访,采访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7年11月,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在创作《时代大决战》前,两次到贵州扶贫前线采访,我有幸随从,亲眼见证了作家从采访到创作的过程。因此,我从采访与写作学的角度,笔者对其采访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希望能给人以创作上的启示。
采访前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在采访前对采访对象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可以围绕采访任务,查阅已有的相关的报道、书籍、影视、文献资料等,了解采访对象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资料准备阶段,不用限制太死,资料多多益善,要尽可能地全面、丰富,覆盖采访对象以便于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了解即将被采访的人、事、地方等等。准备越充分,采访时越能得心应手。
何建明在创作《时代大决战》前,已准备到贵州去采访,采访前老师让我先搜集整理资料。我发现,我们要去采访的地方以前从未听说过。我的准备策略是从外围到中心。也就是先了解要去的地方,再了解要采访的事和人。于是我打开地图,先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地方在哪里,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比如,看看当地是高原,还是盆地,还是山区;当地平均海拔是多少;平均气温是多少;一年四季气候如何;采访期间的天气情况怎样,等等。知道当地的自然环境后,我再查阅资料了解当地的人文。比如,当地是否是少数民族地区,具体有哪些民族,当地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当地经济发展是什么样的,主要产业是什么,等等。经过这一番梳理后,我已对即将要去的地方有了一个全面的、大致的了解。接下来,围绕此次采访的任务和目的,锁定采访的方向和对象,深入、详细地准备资料。比如,我们要采访的地点是贵州省毕节市和大方县,采访的事情是民营企业恒大集团对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扶贫,采访的对象是参与扶贫的人。那么,我就要重点梳理贵州大方县和毕节市扶贫的历史、进程、成效和现状,以及所有与这场扶贫相关的人和事。
在搜集整理资料时,鉴别资料的能力也非常重要。“追求文献的真实性是报告文学起码的条件之一,利用错误的史料的结果是整个作品的错误。”①何建明:《何建明报告文学论》,成都:天地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页。资料有真有假,有好有坏,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辨。而且,所有搜集的资料都是别人写的,资料的作用只是便于我们快速地大致了解被采访对象,绝不能满足于资料。我们必须亲自深入现场采访,挖掘我们需要的内容。何建明说,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今天,对报告文学创作者来说,亲历性和直击性尤为重要,从资料到资料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大忌。
在对采访对象有大致了解之后,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采访计划和采访提纲。比如,采访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哪些内容是必须要采访的,哪些人是必须要采访的,哪些事是必须要采访的,哪些地方是必须要去的,最初采访什么,其次采访什么,最后采访什么,等等,都要心中有数。采访的计划和提纲不一定要详细写出来,但是对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来说,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采访前,脑子里要明确采访任务、采访目的和采访的侧重点等。
深入现场采访对报告文学作家来说,尤为重要。何建明曾在采访中提到:“报告文学作家,无论写什么题材,必须要尽可能地抵达现场,离现场越近越好。你能不能在现场得到第一手资料?你能不能亲自去感受一下?这是对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最基本的素质和最重要的文德的考验。”②佘飞:《走进“山神”的世界去认识“山神”》,《中国作家》2018年第1期。那么,为什么深入现场采访如此重要?
首先,这是由报告文学其文体特征决定的。真实性是报告文学一个重要的特征。报告文学所书写的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甚至要求笔笔有出处,事事可查证。因此,报告文学作家必须深入现场,实地采访。“事件和人物的直接采访,如果被采访对象本人不在世时也应当尽可能地去采访那些了解情况的知情者,如果是写事件就必须尽可能地到现场去,假如没有可能到现场的话也应当采访那些到过现场的人。”③何建明:《何建明报告文学论》,成都:天地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页。
其次,这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使命和职责担当。这就涉及到报告文学创作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作家只写了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对于作者来说,都是真实的,因为这的的确确是他的所见所感。但是,这种真实中主观成分占据了很大的分量。第二个层次,作家不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还刨根问底,追究事实的真相,把事情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这种真实中客观成分居多,所以比第一个层次的真实更可信。第三个层次,作家不仅写出了事实的真相,而且还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深入挖掘事实背后的本质问题,从哲学的高度反思整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启示等等,给人以哲思的启发。这种真实更接近于本质的真实,也更具有可信度。因此,创作报告文学作品不仅要呈现事情的真相,还要挖掘出本质性的东西,这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所肩负的使命。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作家必须实地考察,根据实际情况,细致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深入挖掘。
最后,现场所带来的那种冲击感是想象不出来的,这也是报告文学作家创作最独特的资源。“报告文学(或说非虚构作品)如果没有‘现场’的亲历与准确叙述,那必定不会有独特而超然的艺术魅力,那些蜻蜓点水式的假现场也必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力。”④何建明:《爆炸现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9页。
报告文学的采访并非易事。“客观的‘现场’通常是死板的、乏味的,甚至还可能是枯萎的、单一的,那些丰富的、精彩的、立体的、鲜艳的‘现场’,则需要作者的嗅觉、视觉和情感的透彻性的寻觅与搜索,甚至有时还需要像消防队员一样冒着生命之险去实践与战斗。”①何建明:《爆炸现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9页。作家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精准地从纷繁复杂的“现场”挖掘出题材的精彩处、闪光点,它要求作家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甚至要用鼻子闻,嘴巴尝。深入现场采访有很多困难和挑战,借鉴参考已有的采访经验,事先对采访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认识和防范,对我们的采访只会有益而无害。
采访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情况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最常见的有参观、闲聊、座谈、访谈等几种采访方式。
1.参观。简单地说,参观就是亲临现场用眼睛看。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采访,现场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现场的模样,现场的情况,前后的变化,等等。在参观过程中,有时候会有专门的向导或讲解员,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现场背后的故事。
比如,何建明在创作《时代大决战》时,我们在贵州大方县采访了张正英奶奶。我们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张奶奶家的旧屋和新居。张奶奶家以前住的老房子坐落在山坳里的斜坡上,条件很差,三间很小的屋子,既不避风,也不遮雨,若是从旁边经过,根本不会想到那是住人的地方。在参观过程中,陪同我们的工作人员阮世恩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张奶奶家的情况:2015年年底,恒大集团与大方县政府签署结对帮扶协议后,许家印到张奶奶家去看望,张奶奶和老伴儿住在老房子里,许家印看到张奶奶家的情况后很心酸,握住张奶奶的手说,明年就让他们搬到新房子里住。2016年9月28日,张奶奶家搬进了现在居住的新房子里。这一次的采访方式就是以参观为主,通过参观张奶奶家的旧屋和新居,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扶贫前后困难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采访的内容最后写进了作品里,即《时代大决战》开篇“大山里那张最灿烂的笑脸”一节所写到的内容。②参见何建明:《时代大决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5、358~361页。
参观是我们在采访中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在贵州采访时,几乎每天都会到不同的地方,参观不同的扶贫现场,采访相关的人。仿佛整个地区就是一个巨大的扶贫战场,我们在战场中东奔西走,了解各个乡镇、村的战役情况,直观地感受这场扶贫战役。
2.闲聊。闲聊可以说是一种最随意的采访,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我们无论是在采访的途中,休息的间歇,还是在吃饭的时候,聊的都是与采访内容相关的话题,这种闲聊是即兴的,很随意,很轻松,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但正是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常常可以聊出很多有用的内容。
比如,何建明在创作《时代大决战》前的采访中,对恒大扶贫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在一次用餐时他聊到了恒大扶贫的意义:“恒大创造了一种扶贫特有的亮点,或者说是特别见效的一种模式,我把它称之为‘恒大精神’。这种精神,实际上也是我们党的传统精神的延伸。我们有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也有解放以后的大庆精神,等等,恒大精神就是我们党的传统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延伸内容之一,是我们中国民营企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值得宣传的一种精神。它为中国的企业强大后,往哪个方向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方向。”别小看何老师在午餐闲聊时说的这几句话,就是这么几句话已经把我们正在采访的“恒大扶贫”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给提炼出来了。这也为何老师后期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在《时代大决战》“恒大模式”一节对这一点有更详细、更精彩的叙述。③参见何建明:《时代大决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5、358~361页。
3.座谈。如果说闲聊是随意的,那么座谈则是一种目的很明确的采访。一般是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就同一话题,采访者聆听采访对象的讲述。采访者随时可以发问,引导采访对象讲述。座谈的优点是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次性采访多人,快速地掌握信息。但缺点是,由于采访对象较多,对单个采访对象很难深入采访。我们在贵州采访时,也多次采用座谈的方式采访。何老师与恒大扶贫队员座谈,与贫困户座谈,与当地的扶贫干部座谈,快速地了解扶贫的现状,以及每一个扶贫项目的情况,但所了解到的只是大致的轮廓。当然,这些信息也很重要,它便于我们快速了解整个扶贫工作的“面”。
4.访谈。一般来说,访谈是一对一采访。其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可以对采访对象深入细致采访。我们在贵州采访时,前几天先从面上整体了解扶贫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对各个项目的负责人一对一访谈。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个人所负责的项目情况,还可以了解到他或者她工作时的生活细节、内心世界等,从而加深了对其人其事的了解程度。
我们在采访时,各种采访方式都是交叉使用的。采访者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采取最恰当、最合适、最高效、最便捷的方式采访。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高效地获取有效信息。
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一般来说都是初次见面,问问题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比如先了解其人,再询问其事。注意观察,顺势引导。有些采访对象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他们不知道说什么,或者半天只说了几句话,这种情况怎么办?第一,一边观察,一边揣摩采访对象,然后发问,向他证实“是否是这样?”如果是,他则会欣然一笑,连忙说“对,就是那样子的。”如果不是,他也会指出来。这就相当于借采访者的口,说出采访对象说不出的内容。这也是非常有用的。第二,如果采访对象实在说不出什么内容,我们则可以通过采访他身边的人,通过旁人了解他的情况。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些特别能说的采访对象。这时候,我们要善于引导,让他说出我们想知道的内容,而不是由他天马行空地诉说。有些采访者太会说了,以至于在讲述过程中添油加醋。所以,我们还要适当地采访旁人,求证他所讲的是否真实可信。我们在贵州采访时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到村里采访一位药农,他特别能说会道,讲述时他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比如,他指着一块一二平米的地说:“这块地的产值达到好几万。”初次听他这样讲,很难完全相信他所讲的是否真实。于是,我们采访了其他村民和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求证。
采访就像是医生给人看病,要“望闻问切”般地观察。何建明说:“我特别注重采访中那些不易被别人关注的‘零零碎碎’的东西,去挖一般人不怎么感兴趣的东西,恰恰这样的地方与这些零碎的东西才是黄金,才是最有价值的素材与故事。”①佘飞:《走进“山神”的世界去认识“山神”》,《中国作家》2018年第1期。
何建明在创作《时代大决战》前的采访中,有一次,我们乘车下乡采访。那天早晨,雾很大,能见度很低,空气很潮湿,路很滑。何老师说,采访要注意观察,包括当地的天气、气候、环境等等细节都不能放过。因为,我们根据天气状况可以想象扶贫队员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跋山涉水、下乡入户的工作情景,从而了解到扶贫工作之艰巨,扶贫队员工作之艰辛、细致,等等。
除了观察自然环境以外,在采访贫困户的过程中,根据贫困户的神色和笑容就能体会到他们现在生活的情况。正如《时代大决战》开篇第一章所写到的“幸福不能装”,老百姓过得幸不幸福,扶贫工作有没有成效,全写在老百姓的脸上。也正是因为精准扶贫,让当地的贫困群众生活改变了,所以才有“大山里那张最灿烂的笑脸”②参见何建明:《时代大决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5页。。
采访是有所侧重的。采访时我们要明确,采访的中心是什么,哪些信息对我们来说是有效的,哪些是采访的重点,等等,从而制定采访计划,分配采访时间和精力。对于重要的人和事,我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挖掘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对于旁枝末节的内容,则只需简单地了解即可。我们在贵州采访时,何建明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恒大扶贫大方这件事,是谁做的决定?怎么做的决定?为什么做这样的决定?做决定前做了哪些准备?做决定后第一步又是怎么迈出的?等等。对于这一部分内容,何建明采访时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比如,当时的时间点、天气、参加会议的人员、说了哪些话、做了什么样的任务分配等等,都做了细致入微的采访。其次,采访的重点是了解每一项扶贫措施是怎么决定的,怎么落实的,落实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参与者们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等等。这两部分是采访的重点,需要反复挖掘,何老师在这方面花费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采访了大量的人以了解详细情况。但对于观看扶贫所建的房子、学校等实体建筑,以及对受益的贫困户的采访,则简单得多。因为《时代大决战》主要写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这一件事,所以采访要围绕恒大企业怎样参与扶贫为中心。
有时,采访过程中会突然出现一些事情打断原来预定的采访行程和计划,这时候我们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采访路线。我们在贵州采访时,当地领导给我们推荐了很多地方去采访,甚至亲自引导我们去采访。但是,对方推荐的路线是出于对方的立场考虑,这与我们事先制定好的采访行程有冲突,但又不能直接拒绝别人的一片好心,这时候我们则要随机应变,以自身的采访行程为主,结合他方提供的采访行程。比如,我们本身的采访行程与别人突然推荐的行程有顺道的地方,我们则可以适当地去看一看,实在相隔太远的地方,则可以委婉谢绝。有时候,采访过程中发现了新的素材,或者是之前准备材料时没发现的好素材,甚至是特例、突发事件等等,如果这些新出现的突发情况与我们的采访内容相关,这时候我们则要果断地追踪采访。
只有写进作品中的采访内容才有意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采访时要尽可能地多掌握材料,掌握的材料越多,写作时选择性越大、越容易。作品最终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或许只是我们采访内容的十分之一,我们不能说那十分之九毫无意义。从某种意义而言,只要是与我们的采访目的相关的采访,都是有意义的,只是有的意义大,有的意义小而已。我跟随何老师在贵州采访时,何老师特意要求去大方县最偏远的一所学校采访。那所学校坐落在深山里,进山的道路非常崎岖,甚至危险,我们的车开不进去,最后换乘越野车才开到那里。我们早晨八点从县城出发,中午十二点半时才到达目的地。花费了半天的时间,最后只在现场看了半小时左右就返回了,而且那次采访的内容并没有写进作品里。那么当初为什么还要大费周折去一个作品中根本就不会写的地方参观采访呢?后来何老师告诉我,他说,他之所以一定要去那个地方,是为了在现场感受一下扶贫之前当地教育的艰苦程度。我们只是看扶贫所修的新学校是不能体会扶贫所带来的变化的,或者说,这种变化体现得不是那么明显。但如果把扶贫前最偏远、最落后、最艰苦的学校与现在新建的现代化学校相比较,则直观地反映出扶贫前后改变之大,从而,凸显出扶贫的意义之深、功劳之大。
再比如,我们花了一下午的时间采访了一位种中药材的药农,但最后书中也没有写到他。那么,那次采访的意义在哪里呢?那位药农只是一个代表,他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种中药材而脱贫致富,在他的影响下,周围很多人都开始种中药材。而扶贫计划中有一项扶贫措施就是种植中药材,那么从药农和受药农影响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知道,在当地依靠种植中药材来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是可行的,是有成功的可能性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从而知道,恒大和当地政府在制定扶贫措施时是根据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扶贫方案的。比如在产业扶贫方面,有的地方适合养牛,则发展养牛产业;有的地方适合种菜,则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有的地方适合种果林,则种植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在每一个地方配套可行的扶贫产业,让当地贫困百姓得以真正脱贫致富。所以,不同的采访之间可以达到相互印证、补充的效果。
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采访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报告文学写作真人真事,不是说,把人和事写出来就好了,我们还要从中提炼深化主题。这一步非常重要,这也是决定作品高下的重要因素之一。简单地说,提炼深化主题就是把写作对象的价值和意义挖掘出来。“真人真事、现场材料,并非照抄照搬就了事的。艺术性运用和文体的魅力,是需要作家在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艰苦、精心地掌握材料之后,依靠独特的艺术感觉和文字‘摆弄’恰到好处、别出新裁,甚至出奇不意,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①何建明:《何建明报告文学论》,成都:天地出版社2018年版,第70页。
第一,对采访对象要有全局性的认识和把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走近采访对象,深入现场采访,同时我们还要能跳出现场,站在更高的地方总览全局,看到采访对象身上的闪光点、价值和意义。
第二,提炼深化主题考验作者的阅历、见识、智慧等品质。就报告文学创作而言,提炼深化主题就好比画龙点睛,书写事件过程的目的也是为了体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提炼深化主题是在我们对采访对象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价值和意义。采访时,需要用心感受,深入思考,用智慧提炼。每一个题材都有其独特的地方,采访时要善于发现题材最独特的基因,它是一个作家见识、格局、智慧、气魄的体现。正如何建明所说:“文学的写作技巧固然重要,但判断和认识社会中的一个人所在的一个时代及其本质和我们相关的创作,则需要政治、社会及经历的精准悟道,它是作家的思想有无高度和深度,艺术能否达到精致与精美的关键。”②佘飞:《走进“山神”的世界去认识“山神”》,《中国作家》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