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初中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2018-11-28 16:55王佩芳
文学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历史素养分析

王佩芳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五部分,这五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唯物史观是学生对历史、对现实的认识的科学态度,只有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的指引下,学生才能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对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史事、史实等形成具体而科学的认识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核心思维,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时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的观念,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事件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其偶然性,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理解。史料史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过程所特有的思维品质,也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在学习历史的实践中,只有将历史知识与古人的史料、史物史证等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科学地认识和分析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丰富历史分析的方法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形成有效地认识过程;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对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对历史事件进行有效地叙述的能力,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只有将前三者有效地理解和体会,才能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对历史知识等的学习形成科学、具体有效地分析和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具体而有效的认识过程,因此它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生在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历史人物、事件等的态度、想法、观念、情感等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具体的体现出来,而育人功能是教育功能的最主要的体现。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学生的在有效的认识实践中增进自身对历史和现实的不断了解,丰富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参与的社会实践能力,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采取如下策略:

一.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认知冲突即“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容不同成分之间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在教学实践中,由具体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从心理上形成对该历史事件的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去,对学习内容展开积极探索和发现,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为止。

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实践中,在学到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在客观影响上,学生普遍不能够实现对其本质的有效认识,明明是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什么我们还要说鸦片战争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呢?这时候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具体的讨论实践中学生发现,在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模式。人们的生活用品大都自产自销,很少用到交易。因此此时的外国人要来中国发展贸易很难。而清政府也处在封建王朝没落的边缘,他们的统治越来越高压,对老百姓的压迫也越来越苛刻。鸦片战争后,签订了通商口岸开放协定,使外国的资本、原材料、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给中国的商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中国在被迫的形势下解体自然经济,使商品经济社会逐步到来,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等思想也涌入中国,在促进中国的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培养学生科学地看待历史问题的习惯。

二.设计社会活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社会活动实践的设计与开展,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其历史家国情怀素养,使其形成对历史、对人生、对社会的科学的认识观、发展观和实践观,从而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如在学习“蒸汽时代的到来”的学习实践中,我们看到英国自从发动工业革命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征程,工业革命的脚步在整个欧洲地区逐渐蔓延,进而促进了西方历史的迅猛发展,而此时的东方却依然是封建王朝的天下;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的到来”也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历史进程带来了新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纵观这两次工业革命,我们发现,每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都是世界性的战争,由此引导学生开展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进行调查和研究,搜集资料,论证科技进步的利与弊。在具体的社会活动的实践中,学生有效地认识到科技发展与历史进步间的关系,认识到科学技术只是工具,关键是看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在有效的认识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三.掌握历史方法——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历史方法也就是史证方法,即在历史的学习实践中,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和历史事实来说明历史。在教学实践中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历史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对历史发展的过程和顺序进行科学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发展的全面有效地认识过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如在对某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抛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偏见,从历史事实的角度去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感受该历史事件对人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在对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车同轨的政策时,我们通过对当时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和讨论,看到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策略的实施,能够有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和交流,有助于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秦始皇的政策是促进了当时的历史文化的发展的。在对具体的历史事实的分析的基础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四.注重史料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练习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将文献史料与史物史料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真相面前,具体生动而又富有形象性地对历史知识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学习,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练习素养。如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学习实践中,对女皇武则天的分析实践,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人物都对武则天做出过评价,但是纵观这些评价的内容,也是有褒有贬,具体到每一位同学如何对其进行认识和理解,根据学生掌握的史料和史物,但从一个无字碑中,我们就能看出武则天身为一代女皇的雄心和气度。学生在对史料和史物的综合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具体的分析过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练习素养。

五.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即针对某个历史问题或事实,通过学生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开展积极地调查研究活动,从而形成对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或对历史人物的生动而富有形象性的认识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素养。如在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的学习实践中,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但是这些节日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在不同的地区又会有怎样不同的习俗。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特有的传说和故事,每一个节日留给我们的都是不同意义的纪念,不同的地区又会根据各地的特色,对节日的庆祝活动又呈现出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学生的具体的社会调查实践中,能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丰富的认识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加具体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特色继承和发展下去。

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实践中,教师通过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策略,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通过对历史与社会的有效认识过程,将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实践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过程中能够取得具体而有效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学科素养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细微入手引而待发——谈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材引言功能的开发[J].叶力云.中学教学参考 2015(34)

[2]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夏陈伟.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6(04)

[3]浅谈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使用方法的认识[J].马智炉.新课程(中学)2016(05)

[4]巧做“加减法”用好《历史与社会图册》[J].谢永丰.新课程(中) 2016(06)

[5]地图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余方青.新课程(中) 2016年11期

猜你喜欢
历史素养分析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回头潮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