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新实验小学 李 艳
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生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可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作为语文教师,如何优化阅读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领他们选择适宜读物,有效推动阅读,继而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并以教材为依托进行读写结合,提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建构其有效阅读的“恒品质”等,均在思考与实践中。
兴趣是行为的内驱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激发其求知欲望的最佳途径。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家庭藏书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课外阅读,为实现资源共享,我校建立了“班级图书角”。班级内提倡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换阅读;班级间采取换书机制,定期交换图书,学生于传阅间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营造更佳的阅读环境,我校在楼梯口、楼梯转弯处均设置读书漂流站,定时更换书籍,方便学生阅读。
我们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精心开辟出一些栏目,设计一些经典名言、读书格言、古诗词、手抄报、精选习作等,学生徜徉其中,沐浴书香,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读书之乐,感知阅读的重要性。如“小消息”栏目,在每周的晨会课中安排一次“每周新闻”“好书梗概介绍”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均可推荐书目,曹文轩和沈石溪等一些名家的作品走进学生,这样他们便可以各取所需,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阅读书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阅读量不断增加,阅读能力稳步提升,学习风气日渐浓厚。
家长的阅读意识是影响学生阅读习惯,制约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因而,我积极寻求家长配合,要求他们为孩子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做到“三个一”——每天陪孩子读一会儿书,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根据老师建议为孩子挑选一批可读性强的书。这样通过家校有效合作,让学生有书可读,天天可读,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阅读状态,沐浴书香,牵手阅读,使阅读习惯逐步得到培养。
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给终身进步与发展带来益处,但不谙世事的学生对阅读的益处与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认知不清晰,此时教师的持续引领显得尤为重要。
时间与制度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我校把13:30~14:00定为午间阅读时间,制定教师伴读值日制。学生阅读时间内,均有一名教师在班内伴读,帮助学生解疑释难,维持阅读秩序。
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最大功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持续阅读。如讲故事比赛、评选“读书小明星”等,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天性,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效果显著。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材提供的阅读量是有限的,只有拓宽课外阅读知识,才能举一反三,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如学完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后,我把《呼兰河传》推荐给学生,并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利用阅读课进行交流。学生们在阅读与交流中,不仅深化了萧红对祖父情感的依赖,也对萧红本人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读书交流很关键,为提高班级同学参与率,根据学生情况设定要求,意在让学生有话可说,在说中产生读的欲望。
心理学家把孩子称为“天然的探索者”,教师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产生阅读欲望,在阅读中感受文字魅力,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产生喜欢、憎恶、崇敬之情,与书同欢喜,与书同悲愁。学生在积极的阅读、思维活动中,生发感悟和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有效建构学生的课外阅读“恒品质”。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信息庞杂,课外读物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处理好读得多与读得好的关系,也就是“博”与“精”的关系,为他们更好地课外阅读打下良好基础。精心推荐课外读物,关注学生阅读“博”与“精”也是提升他们阅读能力的关键。
读书如果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无疑就成了书本的奴隶。
摘录批注、积累梳理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中高年级每学期都有读写笔记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读书笔记可设“妙词回顾”“佳句积累”“读后感想”“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爱的笔记形式来做笔记,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妙词佳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笔记,定时进行反馈评价,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日积月累,那些词汇、段落、章法、结构在潜移默化中悄悄进入学生的脑中,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对打开学生视野,提升品位,体验情感,积累语言,形成良好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提高语文素养,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养成读书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可一蹴而就,建构学生阅读“恒品质”并非易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持续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引领他们在阅读中行走,并逐渐形成阅读“恒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