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平
作文教学一直面临一个难以突破的的怪状就是:耗费时间最长,取得成效最低。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老师经常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带领学生去学习。不厌其烦的讲解、加大力度去练习、耗时费力的批改,每一位语文老师用在作文教学上的精力,可能是其他教学内容的几倍之多,但整体的结果却是其他教学内容的几分之一。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突破这个瓶颈呢?从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出发,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小学阶段的作文虽然与艺术还有一段距离,但它是文学艺术最初的萌芽。是艺术文化的生活基础。所以,教师还要把对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回归到生活当中来。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相貌,这种观察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简单。因此,学生乐于去做。然后教会学生准确的表述。比如形容脸型,可以用圆脸、方脸(国字脸)、鸭蛋脸以及现在流行的锥子脸等等。每个人的动作也不尽相同。有的人有自己的习惯动作,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比如带眼镜的人,总会下意识的向上推一下镜框;有的人喜欢抿嘴等等。语言上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专属特点,有的人说话语言淳朴,愿用地方方言;有的说话文雅,多用书面语。抓住这些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可以描绘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这里说的环境是指广义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农村有着城市所不能比拟的自然风光。这种自然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指导学生多去关注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四季轮回以及热闹的农耕场景和收割景象。这些都将是作文中最美的景色描写。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注重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同学的生活环境、长辈的生活环境、陌生人的生活环境,对这些的观察不仅会运用到对环境本身的描写中,同时也会在其他方面引起学生的思考。
对于最初的观察,教师只要让学生能直白的描述出来即可,不需要过多的修饰,不要在最初增加学生的难度,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要循序渐进。当师生共同交流观察结果时,再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味。并教会他们更好的去表达。
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经历的制约,很多农村小学生没有丰富的阅读量,这一欠缺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弥补。每学期都制定必读书目,并且细化到每个月读哪本书,每个星期读哪本书的那个章节。然后画出书中所有你喜欢的词语。在这方面,教师可以把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融入其中。例如给学生布置一周50个词的任务,其中有20个必须是描写人物的词语。其余30个随自己喜好。这样既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也达成了教师的预定目标。对于没有阅读环境的同学,教师可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或者书本交流会。读书交流会主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同时加入词语的分享。书本交流会主要共享书本资源,让没有书的同学,在这一时间段可以阅读书本内容。同时,对词句进行摘抄。
写作方法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针对小学生而言,写作方法的含义宽泛而抽象。笔者认为可以淡化这个概念。把这个概念具体到某一句式、某一文体的具体练习和积累就好。当学生对写作得心应手的时候,再把这些具体的内容上升到理论概念。例如可以集中一节课讲解和练习修辞方法。如比喻修辞,可以先让学生仿写,然后再创造自己的句子。并将这种训练做系统的积累和整理。以此类推,对知识做系统的讲解和训练。将知识点分成不同的板块,进行集中练习。
虽然命名为交流会,但其实还是以学习为目的。只是换一种学习方式,给学生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别人的评价和认同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促进对作文的爱。
在这一环节,学生的评价可以畅所欲言,自由交流;而教师的评价则应注重表扬和引导。因为学生更多的是站在客观的角度评价,对于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很可能会直言不讳,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最后的总评予以鼓励。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又受到了鼓舞,从而对自己的写作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