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明确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命题,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成长指明了方向。对比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词先后出现了5次、8次和27次,大数据下的党代会报告中这些词汇的频率变化,可以感受到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历史关口发出的殷切召唤。大学生要想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与挑战中履行时代使命,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首先端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其次要把这种文化认同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落地”,与专业学习、专业实践有效融合。其中,创新创业因为既有专业背景作为依托,又要求大学生关注社会需求,与大学生的专业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相辅相成而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历史逻辑”、“历史文化传统”、“历史大势”……十九大报告中采用了一系列“历史”话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十九大报告中表达了一系列“文化自信”的豪迈之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在今天面临的越来越复杂紧迫的形势,以及党和国家对于振兴传统文化、树立全社会文化自信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蓝图。传统文化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由具体而丰富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共同组成的;继承和弘扬也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首先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在内心深处真正建立起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认知力和荣誉感。这既是每一名中国人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个体需要,更是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
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而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信仰观、文化观,决定了大学生能否有资格、有能力不辱使命。客观地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广泛深入,整个社会的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风气比较普遍,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知、传承和弘扬比较欠缺,特别是年轻人,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生活观的影响较大,情况不容乐观。同样,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方面。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教育背景下,西方式的科学技术、教学理念、评价模式等等无一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专业培养,西方的文化艺术就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信仰观和文化观之中。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意识,建立和完善认同路径,也是高等学校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蓝图下,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越来越意识到历史文化的经济力量,越来越重视发掘本地历史文化传统与特色,积极搭建平台,为优秀的创意和项目提供政策与资金等多方面支持。特别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从高校、地方政府和地方公司企业,纷纷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进行扶持。地方政府和广大企业也逐渐将地方历史文化放到现代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创造性地发挥其时代意义与经济价值。这一切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样可能性。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比较有效的思路和模式。但是总体来看,从增强传统历史文化认同感,实现民族文化复兴视野探讨和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的成果还十分欠缺。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利用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但由于平时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的兴趣和能力不足,动机也不尽相同,所以往往会流于简单化、概念化、符号化。
由于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点集中在操作流程、商业效益追逐甚至是与学校的学分体系、评奖评优直接挂钩等,不少创新创业活动走向了过于功利化的轨道。这种功利化使得不少大学生出于功利目的,往往缺乏对地方历史文化真正的人文关怀与思考,逐渐丧失了乡土意识,摒弃精神家园的建设,许多创业者也成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典范。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势必导致大学生无法真正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荣誉感和敬畏心,自然也就谈不上认同感。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功利化的原因之一在于社会的评价体系。社会对大学生的创业评价倾向于现实盈利,过度看重数据指标,以大学生创业的速度、数量、营业额等作为主要衡量依据。有的学校为了在短时间内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模效应和社会效应,凸显专业特色和服务地方的办学风格,一味地强调数量和“应景”项目,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便急于立项。这更加助推了大学生创业的功利化倾向。
当前,我国文化认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一个是对现实文化体系的认同。而地方历史文化则是现实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具体化和多样化,是最为丰富、具体、生动和熟悉的宝贵资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因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生态等而形成的对人们具有吸引力,并能结合时代发展发挥出潜在的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特色资源,包括山水、古迹、建筑、美食、艺术文物、节庆民俗、名人名家等,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富有魅力的人文资源,充分发挥其潜在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将有助于提高地方经济发展速度,打响地方文化品牌。
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校可成立地方文化与创新创业工作室。结合专业特点,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精准化,配备专门教师进行有效指导,提取地方历史文化的创新元素,形成文化资源库。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培育支撑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形成文化保护与创新创意的可持续发展力;学校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过程中通过制定具有导向性的项目主题,特别是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具有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研究性强的课题,并结合当地为其提供各类文化资源,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特别是专业特点尝试实现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知,并在将地方特产、历史遗产变成产品和商品的同时,更加注重其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学校在邀请地方成功创业人士进校园时,多考虑一些具备地方历史文化开发背景的企业、公司等代表,激发大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同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自信心。
高校与地方要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宏观引领精准扶持的作用,联动建立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平台。在提供创新创业专业性服务与培训的同时,注重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加强地方历史文化物质形态和精神实质的传播与培育;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放程度,促使大学生更加便利地接近和创新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研究;加强对地方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的宣传力度,弘扬地方坚持正义、诚实守信的优良风气,使学生在感受到创新创业激情的同时受到文化魅力的滋养。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将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及工艺等宝贵遗产作为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予以吸收,激发创作动力和灵感;另一方面,在逐步了解和体悟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同学们可以培养和加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文化艺术品位,从而更好地助力专业拓展,创新创业模式。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安全农业、特色乡村旅游、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农业等创业机遇较多。近年来,农业部先后制定出台包括《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在内的一系列有关标准和管理制度,规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并且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展示,这些都是在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弘扬优秀农业文化。文件指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由此可见,乡村对创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政府大力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这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契机。
参考文献
1.丁钢.传统文化资源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资本化路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81-84
2.卢加强.用传统文化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 ,(3):90-9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4.李云龙.解读中央一号文件: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5.沈鑫泉.大学生回乡创业与地方企业互动研究 [J].中国青年研究,2014,(6):87-90.
6.王颖.李慧清.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广州20所高校的调查 [J].高教探索,2015,(3):101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