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大义中心小学 冯 怡
语文一直是一门深深吸引我的学科,她充满魅力,她光彩夺目,她让人无法自拔,因此我想尽一切办法要把我的知识教给学生。教学生字时,我觉得形近字要教一教,前后鼻音要区别一下,多音字要明确,扩词也要说一说,还有些难理解的词语还要解释一下,因此,第一课时光教生字就会花去绝大部分的时间,而剩余的时间连简单地梳理文本有时候都来不及,所以,第一课时花了那么多时间,成效却很低,默写下来,学生不会写的生字照样不会,不理解的词语还是不懂,那么我之前花的时间就浪费了,一课时等于白上了。而第一课时来不及教的内容自然就挪到了第二课时教,同样如此,在分析课文时,也是既想要捡芝麻,又不想丢西瓜,所以我会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问学生,直到他们弄明白为止,可是这样做的后果往往就是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基本来不及完成,还得要半节课才行,细是细了,课的效率却低了,而且从学生的眼神中,我似乎也看出了些许问题,他们还不是很懂课上的问题。所以我慢慢摸索,寻找问题所在,由于赶进度,教学目标过于庞杂,在课堂上往往造成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仓促行事,草草走过场。原来我讲得过于细了,使得课堂缺乏整体性,于是我试着改变我的教学方式,减少课堂的问题,慢慢以一个问题统领一篇课文,这样下来,我教得轻松,学生也听得明白了。
如在教学《少年王勃》时,我就以“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展开。经过两篇文章下来,学生们也能知道了,写人的文章就是问人的品质,所以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时,还没等我提问,他们便知道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难题就是“萧伯纳是个怎样的人?”想必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碰到一篇写人的新课文,在阅读时他们也能抓住课文的要点了。
如《望月》中,“我和小外甥之间围绕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这类文章的关键就是要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了三要素后,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显而易见了。
相比写人与叙事的文章,写景的文章还是很容易抓重点的,那就是理解那个景的特点,美在哪?如《美丽的南沙群岛》,就是让学生弄清“南沙群岛美在哪?”《庐山的云雾》,就是以“庐山云雾有什么特点”展开,再如《九寨沟》,我就问学生:“九寨沟美在哪?”以美在哪或是有什么特点展开,学生很容易从文中寻找答案,也就顺势能理解文章内容了。
“每节课只解决一个问题”的理念,积跬步而至千里,努力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一定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获得进步和发展。因此,我觉得教会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远比选哪个问题作为切入点重要得多。
(1)语言描写很重要
例:教学《花瓣飘香》“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
师: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你能否从她的语言中来品读品读?
生:从“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看出小女孩很爱护花草。
生:从“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看出小女孩是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生:从“爸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
(2)动作描写不可漏
例1:教学《李广射虎》“李广是个怎样的人?”
师:《李广射虎》中的李广在射虎时做了哪些动作?
生: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
师:动作找得很准,那你能从动作中解读一下李广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我觉得李广力气很大,力大无穷,而且一点也不怕老虎,神勇无比。
例2:教学《剪枝的学问》
师:《剪枝的学问》中,王大伯是个怎样的人?
生:是个种桃能手。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从他剪枝时的动作看出来的,“咔嚓咔嚓”、剪刀飞舞,可以看出王大伯剪枝时动作很熟练,经验丰富,是个种桃能手。
(3)侧面描写不可忘
例3:教学《少年王勃》“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师:同学们,请看文章第二小节中“参加宴会的人很多,而在场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一处,你能否说说从中你感受到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生: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用宾客们的互相推脱来反衬王勃挺身而出,突出王勃的才思敏捷,文思如泉。
师:你说得真好,王勃是个才华横溢、文思如泉的人。
想必这么一拆分,“是个怎样的人”的问题也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吧!可以从这个人的动作、语言以及侧面描写为切入点等细节处品读,抓住了这些,学生们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
然而,写人往往离不开叙事,叙事是为了写人服务的,所以我们往往要把事与人紧密结合,碰到写人的文章,我们就要通过事情来分析人物,所以我们在理解“是个怎样的人”时,其实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隐藏的问题——“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以后再理解人物品质时要通过一件事来感悟人。
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也融入了许多写景的文章,带领孩子们去祖国的各地游山玩水一番,从而领略美景。语言十分优美的文章孩子们往往一读而过,并没有真正感受到美之所在,所以写景的文章就要让学生感悟美。
语文课堂旨在培养学生自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节课只讨论一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思考、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很合适的学习方式。“一节课只解决一个问题”给学生的探索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感悟,这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
本质特征的把握也就有了更充足的“过程”空间,而我们教师“教”的视野也就更容易走向学生内心感悟的深处,更从容地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在得失间寻根底,在疑惑处求感悟,在新奇点促升华,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和互动生成。课堂有了“一站式”服务,学生找到了一个统领全篇的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其他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无需再找第二个问题了,也就让课堂看起来简洁,学起来更方便,化零为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