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芙蓉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到了高段时期以后,已经逐渐脱离了对学生进行写作启蒙教育的阶段,转而进行的是更深一层的写作技巧教学。我国有句俗语,谓之“文似看山不喜平”,顾名思义,本文对写作技巧的定位便以此为依据,秉持“不喜平”这一理念,对写作技巧的教学展开如下相关阐述。
首先,作文的关键因素在于通篇的布局谋划,在贴合写作主题的基础上,布局越为合理、科学,文章的可写性和可读性便会得到有力的保障。因此,写作文章,在秉持“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理念下,学生首先要有合理谋篇布局的本领。我国的写作讲究四个字:起、承、转、合,这四字歌诀可作为指导学生增强布局思维,提升语文写作技巧的前提因素。
以《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的教学为例,此篇文章的布局良好地诠释了这四个字对布局的重要性:
“起”的部分:开篇便直接交待了文章概要,“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红军指导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使学生们了解到自己读的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承”的部分:“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承接文首段落,使读者陡起继续阅读的欲望。
“转”的部分:如老饲养员的反对:“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使情节急转直下。
“合”的部分:“手提机枪的副馆长把6匹骡子向远处牵了牵,……大家都闭上了眼睛”,将最后的结果和盘托出。
经过这一系列的分段讲解,逐层剖析,学生们对此文的整体布局有了较为清晰的概括,对“起、承、转、合”的认知也更为深刻,从而为写作技巧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谓人、事互述,即是一种避免写作过程中出现“白描”这一流水账式的写作现象,从而使文章平铺直叙,失去了“看山”的感觉,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人、事互述的具体内容可解释为在描述人的过程中,以事物的穿插作为衬托,反之,在叙补上述事情的过程中亦然,此之所谓“人中有事,事中有人”。这一写作技巧可以称之为文章的“血肉”所在,避免了苍白空洞的写作误区,文章即成,让人读来充满情感和思绪。
我们仍以《彭德怀和它的大黑骡子》一文的教学为例,对学生们有效学习这一写作技巧进行引导。如:文章在叙述军队因缺粮而面临严重饥饿威胁时,并未直抒饥饿的惨烈情形,而是将彭德怀决定杀死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作为主导,侧面展现饥饿的惨状。先写彭德怀:“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骡子上”,再写这匹骡子一路上如何立功且也吃不饱饲料,彭德怀将自己的干粮分给骡子的疼爱之情。这一段的描写,是以人作为对事情描写的陪衬,侧面将所述之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在事中写人的片段:“副馆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写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的情形,表现了彭德怀刚毅果断的一面。再如写警卫员为彭德怀端来一碗肉汤,彭德怀却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又通过这一小事,展现了其柔情、多情、善良的一面。如此,以事述人,便将彭德怀的个人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并以情节的不断变换吸引着读者的兴趣。
如此,学生们经过对此的学习,初步掌握了人、事互述的基本要领和心得,为写作技巧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文章的写作,向来贵在能够“以小见大”。从小处着眼,看到长远,将窄题宽做,扩大文章中心思想的寓意范畴,有效烘托出文章的氛围,从而使得文章的写作能够得到升华,更能调动读者阅读过程中的情感。这种见微知著的写作主张和技巧,同时也是确保文章的创作能够保持“似山”般不平的风貌,是值得学生们学习的又一个重要写作技巧。
我们还以《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为例。文中多处引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如:老饲养员拍着大黑骡子的脖子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此处以老饲养员的不舍,深刻体现了牲口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体现了大家爱惜革命同志的心情。又如,文末处写道:“漫漫征程,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员鼓励战士们的竹板声里……”此处是“以小见大”的高潮处,以大黑骡子的死,影射了大家革命必胜的情结和决心,乃至革命本身必定会得到胜利的最终结果。诸如此类,学生们通过这些技巧的学习,语文写作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确保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基于“文似看山不喜平”理念的写作技巧教学下,学生们的写作创作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培养和锻炼。当然,我们还要使学生们明白,写作技巧只是一方面的事情,写作能力的提升还要依靠很多的东西,如情感的融入、素材的把握等等,应让学生们理性对待,切记浮躁,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