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兰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经提出要把“有益的思考方法和应有的思维习惯”放在数学教学的首位。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有益的思考方式和思想方法呢?比公式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有一位学者在谈到学习的目的时,通过举例,阐释了这样一个观点:学习的目的,是获得一种“在没有了路标后,还能找到路的能力”。那么,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作为知识的数学,学生也许出校门不久就会被遗忘,但那些铭记在头脑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等,都会使人终身受益。
转化的思想是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指导思想。引进数方格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更重要的追求,是想借助不同数法的反馈,尤其是第二种数法,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将图形如此变形,我们才能够方便地看出一个图形里包含了几个面积单位,计算才能变得简单。事实上,这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何要用“割补法”转化的理论基础。课的最后,让学生铭记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们的学习就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设计了“猜想――验证――质疑——归纳”的教学环节。大胆猜想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以往学习的长方形面积去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的猜测是有一定根据的,也是符合数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认知过程的,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自己的猜想出发,完整经历“猜想――验证――质疑——归纳”科学研究过程,也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计算公式的得出,要有一定的严密性。是不是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都能变成长方形呢?用课件演示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过程,因为平行,所以移过去两线能重合,而且长度相等,所以正好完全重合。明确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变成长方形。这个环节,是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思维严密性。
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对比,让学生沟通数学知识横向间的联系,注意找到具有垂直关系的底和高、长和宽或者是边长。
(一)课一开始,通过光头强与熊大熊二“交换菜地”这一现实的富有趣味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本节微课设计了在格子图上转化成长方形的教学活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长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这一步非常抽象,不容易理解。当我们把平行四边形放在格子图里,学生就非常容易看出该把哪部分剪下来平移到哪里去,因为构成格子的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对学生来说,有利于理解。还有一点,“剪下来、平移”的过程是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完成的,形象、直观,对于“转化”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理解准确。
(三)把数格子作为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重要策略;数格子是求平面图形面积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核心的方法,计算法是在数格子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把数格子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把平行四边形放在格子图上来数还是不容易的,因为有很多不是整格,学生在操作起来会有误差。利用多媒体优势介绍两种数格子的方法,也为接下来的探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在学生的原有认知里,有一部分学生会用不对应的底和高相乘,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明白不对应的底乘高不能确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研究慢慢发现用剪拼的办法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前后面积不变。再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都能变成长方形”,让学生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特征决定了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都能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五)本节课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什么不能用相邻两边相乘进行计算。为了突破学生认知的这个难点,我在课堂上创设了“拉压平行四边形”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慢慢发现:在拉压的过程中,面积发生了改变,所以不能用相邻两边相乘来进行计算。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对比,让学生通过观察自觉修正自己的想法。
(一)为了完成一节高质量的微课,需要提前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录屏软件的使用技巧需多钻研,如何解决录音音质问题等。
(二)录制微课时要尽量做到语言清晰、生动。
(三)课件制作方面力求精益求精,诸如图片的选择与整体搭配以及字体的设计,字号的选择,字数的限制等因素要考虑周到。
(四)写微教案尤为重要,只有将具体环节布置详细了,考虑周全了,这样在正式录制的过程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临危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