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品教育生活化

2018-11-28 11:48:20周柳琴
小学生 2018年10期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品德人格

⦿周柳琴

思想品德教育说到底是人的教育,是人格、心智教育,以培养和塑造具有和谐人格和健康心智的人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要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让思想品德教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在生活中发现和获得。

一、教育目标生活化

陶行知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还特别重视道德的作用,“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就如外国谚语所说“知识的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的不足却是知识无法弥补的”。对于教师来讲,教学生做人、做好人、做有用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教育目标的生活化就要确立教育目标的差异化,就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个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活习惯,尽可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可能,努力做到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发展和进步。“人和花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他们长的一样高”,“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因此,在教育中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就像一个上次考试得了20分的学生这次考试考了28分一样,虽然还是没有及格但已经是进步了很多,我们要用宽容的心来包容学生,用鼓励的心来帮助学生成长。

对学生的关注,不仅是对其知识的关注,更是对其人格的关注,对其心智的关注,对其习惯的关注,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和谐人格、健康心智和良好习惯的人。不能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只要学生遵纪守法,学习认真,做事态度端正,为人诚恳即使成绩不是特别好也是好学生,将来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教育主体生活化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同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发挥其自身的导向作用。社会生活的多样化要求教师的素质应该“具有健康的体魄,农民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这样的教师才是立体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是学生生活中真正主动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是学生成长中的长者和良师益友,是能够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老师;这样的教育才是“活”教育,“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所以,“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此,教师必须学会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和学生平等交流和沟通,甚至以生为师,向学生学,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

发展的学生必须要发展的老师,要求学生进步老师要率先进步,“要求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一个自己做事大大咧咧又怎样去要求学生做事谨慎?一个随地吐痰的老师怎样去要求学生讲公德、讲卫生?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身教的作用和榜样的力量,凡事要以身作则,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三、让思想品德教育成为生活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我听过了我忘记了,我看见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只是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时间和班级,而应该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实践。

在教育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形式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提升自己成长的需求。所以,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避免用干枯的理论、概念、原理、思想、论断等将思想品德与其母体——社会、生活相割裂。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获得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收获,才是学生成长中的经验积累,才能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财富。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因此,活的教育应该是生活化的教育,是真教育。

四、让生活来检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等同于学科教育,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的检验也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用单纯的考试来检验,用分数来衡量,应该用生活来检验,由社会来评价。评价要由以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过程与结果并重,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形成综合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评价的方式也要转变为观察、谈话、成长记录等,检验的重点也要转变为考察。考察学生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学生中的表现,避免一些学生当着老师的面是一个人,背着老师的面又会是另外一个人,这种“两面人”是教育的悲哀。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有更多的人文关怀。

教育不仅是培养“才”的教育更是培养“人”的教育。努力培养和塑造具有健康、和谐人格和良好习惯的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健康、全面的基础,教师为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提供可靠的保障,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陶行知思想品德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16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44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选择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