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旭
(江苏省丰县中学,江苏丰县 221700)
从高中地理教材的结构来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一课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不仅是对之前所学的《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宇宙中的地球》等相关地理知识的进一步延续,也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大气的运动以及大气环流等相关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从《大气受热过程》知识本身来看,其拥有较强的逻辑性,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对该课程的价值以及教学目标产生深刻的认知,并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度以及发展学生思维高度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最终实现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大气受热过程》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的知识内容,是整个大气圈层内容的首要知识点。在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时,《大气受热过程》被作为开篇内容[1]。为了凸显地理原理规律及其实践性,教材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等知识点进行了融合。其中,学生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热力环流”知识点的掌握,更会影响学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地理知识的效率。由此可见,“大气受热过程”这一知识点同整章知识内容具有紧密的联系,其会影响学生对后面章节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
(1)学会运用图示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说明和解释,阐述近地面大气以地面辐射为直接和主要热源的原因。
(2)大气热力作用形式、过程、特点及意义分析。
(3)分别讲解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状况并进行对比,对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进行掌握。
(4)对“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进行探究,掌握大气保温作用的意义。
(5)利用多媒体播放“全球变暖”的相关视频,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其中,近地面大气以地面为直接和主要热源相关知识点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学生容易将这一知识点同“太阳是近地面直接热源”相关知识点相混淆;培养学生应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对各种地理现象产生深刻的认知,才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一原理来解决生活当中和具体题目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由于“大气受热过程”地理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抽象性思维,才能够对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根据这一地理知识特点,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模式来进行课堂导入。
例如,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的照片和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照片,利用多媒体分别播放两组照片以形成对比效果。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并发出质疑。再如,教师可以将游客在青藏高原欣赏风景时全都佩戴防晒布巾的照片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并总结这里太阳辐射强烈的原因。此时会发现,学生尽管对这一现象有所了解,但是无法运用准确的理论总结出来。这样一来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高效展开接下来的课堂教学。
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思考,并掌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因此,在实际展开《大气受热过程》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将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入课堂,在丰富课堂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思维深度。通过合理利用感性材料,教师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抽象性较强的地理规律,为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推理分析,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讲解“大气的削弱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将典型的地理现象通过地理数据展示出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进行问题的剖析,层层深入地研究地理知识,最终实现提升学生思维深度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地进行课堂设计,确保感性材料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探究,通过最初的感性认知逐渐变成理性思考,最后对地理成因展开深入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高中地理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展开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促使学生的思维高度得以发展。
例如,在对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相关理论性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播放农民应用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种植农作物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应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在对各种实践素材进行合理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确保所选择的实践素材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和观察到的,从而帮助学生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实践素材还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利用实践素材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活动设计。教师与学生在课前共同收集玻璃杯,其中一个玻璃杯应能够与外界大气相通,因此应为敞口的,另一个玻璃杯则使用塑料薄膜进行密封,使用温度计对两个玻璃杯的内部最初温度进行记录,并在15分钟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个玻璃杯的内部温度更高。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就能够充分掌握塑料大棚、地膜覆盖以及温室效应等原理。
综上所述,高中时期是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时期,而高中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进行课堂设计,努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