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璞
曹乃谦的小说全面呈现了雁北地区的原生态面貌,小说中的民俗极富地域特色。学界对其小说研究不断深入,但目前对小说中民俗的系统研究较少。本文从民俗学的视角分析其小说中的民俗,并总结小说中的民俗特征,以期使读者有效阅读小说文本,体味小说浓郁的雁北民俗特色。
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本文采用民俗学家钟敬文对“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区域民俗是民俗的一个子项,指“特定区域内由于自然状况与人文地理的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特点的民间文化事象。”[2]钟敬文从内容上把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
曹乃谦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雁北地区。1970年-1993年,这一区域是山西省地市级行政区划,包括大同县、阳高县、灵丘县等十三县。1993年大同县等七县归大同,怀仁等六县归朔州,雁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中消失,但作为一个特定文化地域命名被沿用下来。因此本文仍使用“雁北”这一地理概念。
曹乃谦是土生土长的雁北人,其笔下的雁北地区是典型黄土高原,地处封闭的塞外,“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之地,因而民风豪放、崇武少文”,[3]所以那里的民俗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4]包括饮食、服饰、居住等。雁北地处雁门关外,多山地,土地贫瘠;春季多风沙、夏季干旱少雨、冬季干燥寒冷。这样的地理环境注定物质民俗单调苦寒。
服饰方面,小说中描写的服饰大多朴素破旧,反映出当时雁北人生活困苦。服饰中具有雁北特色的当数一种叫“腰子”的衣服。这是一种男女都可穿着的内衣,其样式像马甲,无领,用棉布缝制,贴身御寒。90年代以前雁北人广泛穿着。《愣二,愣二》中:掏掉烂棉花的袄和裤就成了夹衣裳,春天秋天就穿它。《佛的孤独》中:他松松垮垮穿了没领子的斜襟灰大褂。《山的后面还是山》中:小女孩没犹豫,过来了。她光着屁股穿着红腰子。
饮食方面,雁北地区的日常饮食简单朴素。雁北产玉米、土豆、黍子、谷子、莜麦等耐寒的粗粮作物,农村人的主食多用玉米面、莜面、黄米面、小米、土豆做成。玉米面可做窝头、糊糊;莜面可做莜面窝窝、莜面糊糊、莜面鱼鱼,黄米面可以做素糕、油炸糕,小米可以熬小米粥,土豆可以烩菜、也可烧山药。条件好的可用小麦粉做面疙瘩汤、搁锅面。菜品里有地皮菜(野菜)、斋斋苗(野菜)、榆钱、苦菜(野菜)等。《蛋娃》中:里头放着个玉茭面窝头。笊篱旁边还有碗莜面糊糊。《下夜》中:狗子说,我给你喝小米稀粥给你吃烧山药蛋。《蛋娃》中:即便吃不起油炸糕,也得吃烙糕片。《雀跃校场》中:星期六下午五舅舅用自行车把我接回家,我一口气吃了六碗搁锅面。
住的方面,小说里描写最多就是“窑洞”。雁北农家窑洞一般朝南三间,进门是堂屋,堂屋左右各一间耳房,从堂屋可进入两侧耳房。堂屋主要用来供奉祖先牌位或放杂物;两侧房间都有火炕,用来居住,一般东屋是主卧,一家之主都住在东屋。火炕与灶台相连,做饭时,把炕烧热,达到取暖目的。如:《柱柱家的》中:三八两下就把锅洗完,把东房给拾掇得干干净净。
物质民俗为我们展示了雁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尽管那里的物质匮乏,吃穿苦寒,但独特的“衣食住”为我们开辟了另一片民俗风情天地。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5]主要包括民间信仰、巫术、禁忌等等。曹乃谦小说中对民间信仰、巫术有深刻反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雁北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饱受着艰难困苦,于是寄希望于神灵,祈求风调雨顺、无病无灾、幸福安康。土地神、天神、太阳神、月神、大仙、奶奶等都是信奉的神灵。为了表示尊敬,雁北人称这些神为“爷”。土地神叫“土地爷”、大仙叫“大仙爷”、天神叫“老天爷”等等。他们虔诚膜拜,希望得到神明护佑。另外,还有一些有趣的民间信仰,如夜晚猫头鹰叫预示要死人、黑糖水可以治百病、生了病是因为丢了魂要叫魂、煤油灯头闪跳预示有喜事等等。这些民俗反映了雁北人民愚昧和落后的文化精神。《部落一年》中:他们就扔就说:“土地爷行行好……”,还有的说:“老天爷行行好……”《愣二疯了》中:村人们说,赤脚板儿医生不行就问个大仙爷看看。《换梅》中:当炕的煤油灯头“突突突”跳了三下,换梅说:“跳喜呢,跳喜呢。”
以上民俗现象为读者展示了雁北人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和生动地精神文化生活,表现了雁北精神民俗的丰富多彩。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动方式。”[6]包括人际交往、人生仪礼、岁时节日等。雁北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重情重义、互帮互助。客人来了热情招待,邻里之间礼尚往来。《佛的孤独》中:师父要过庙会,邀我们全家都去吃饭。……到初七那天才知道原来请好多好多的人。《部落一年》中:他欠起屁股喜盈盈地招呼我们说:“快上哇。您儿们快上炕哇。”
人生仪礼中,曹乃谦对婚礼和葬礼描写较多。雁北地处封闭的塞北,婚丧民俗保留较完备。其中丧礼程序复杂:送终、入殓、守灵、孝制、报丧、送灯、安鼓、消夜、出灵、入穴、复三和头七。举办较隆重,这与雁北人“死者为大”的观念密不可分。《部落一年》描写了“送灯”这一环节的复杂流程;《雀跃校场》描写了“出灵”的情景;《陨歌》中描写了“守灵、孝制”。雁北的婚俗特点鲜明,继承了古代汉族的“六礼”之制,流程复杂、红火热闹,从媒约到回门等环节都有特殊礼仪。《换梅》中描写了娶亲的热闹场面。这段乡土气息极浓的描述使读者对雁北的婚俗有了感性认识。
朋锅、换亲和冥婚是三种畸形的婚俗。“朋锅”也叫“共家”,就是两个丈夫一个妻子。这是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出现的陋俗。《部落一年》、《柱柱家的》就有描写。换亲也叫“换婚”,即“两家互以其异性家属交换婚配”。这种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野酸枣》、《山的后面还是山》讲述了换亲的悲剧故事。冥婚也叫阴配。男子未婚去世,家长为其找去世女性合葬,费用由男方负责。《玉茭》记述了玉茭死后家人为其“冥婚”。这些陋俗践踏着女性的尊严和意志,导致一幕幕悲剧上演。
节日民俗方面,曹乃谦描写了雁北特点浓郁的“闹红火”,就是“社火”。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村、镇等行政单位组织举办节庆迎神活动,广大人民积极参加,欢度佳节,祝愿人寿年丰、国泰民安。雁北社火具有“胡汉文化交融的特色,无论在人物的服饰、化妆、造型,还是表演程式上,都显得粗放不羁,重表演的戏剧性氛围。”[7]雁北社火的主要种类有秧歌、车灯、高跷、龙灯、旺火等。旺火,又称火笼,每当春节、元宵节,家家门前都要用煤炭或木柴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寓意兴旺发达、旺气冲天。另外庙会也是雁北地区的特色民俗。庙会的兴盛与神灵崇拜有密切关系。《黄花灯》、《佛的孤独》等篇目展现了社火、庙会的热闹场面。
曹乃谦对社会民俗的细致描写,真实地反映了雁北地区生活领域的民俗习惯。民俗的描写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8]包括民间语言、民间歌谣等。曹乃谦小说使用了地道完整的方言叙事。小说大量使用方言词汇和方言句法。小说中人物对话生动明快、干净利落,原滋原味地呈现了雁北人的真实生活。词汇上看,太阳叫“阳婆”、学校叫“书房”、拳头叫“圪都”、漂亮叫“吸人”、舒服叫“舒脱”等等。《狗子》中:他妈的阳婆儿真毒,晒得爷一头一头出脚汗。《雀跃校场》中:这也是男学生们的一种玩法,叫“碰圪都”。作者还使用了方言句法,这使得小说在表达上即简洁又经济有效。如:……的过(……的原因),就……就……(一边……一边……)等。《根根》中:根根说:“又不是我的过,是老天爷的过。”《山药蛋》中:他们就吃就等车,就等车就看刘蛋放大麻炮。
小说中还穿插雁北民歌——要饭调。要饭调曲调浑厚粗犷、朴实率真,是雁北人民对自我生活和情感的艺术表达,是雁北语言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雁北人民用民歌发泄内心的忧苦,释放着他们的情感。正如曹乃谦所言“只有这些民歌才能表达出人们对食欲性欲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时的渴望和寻求。”《锅扣大爷》中,锅扣大爷喝完酒就唱“白天我想你墙头上爬,到黑夜我想你没办法”;《贵举老汉》中贵举老汉梦中听到一个甜丝丝的嗓子在唱:“白羊肚手巾方对方,咱两心思一般般样。红公鸡站在碌碡上,不能说的话用嘴唱”。
小说里的方言土语和要饭调,反映了雁北人生产生活的真实状态。朴实率真的语言民俗使作品充满了浓浓的雁北气息,读来如喝陈年佳酿,让人久久回味。
曹乃谦在描写民俗的同时,还在表达着更深刻的内涵。小说中的民俗不仅反映着地域特征,还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独特性格和品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和精神。曹乃谦是想通过民俗的描写,表达对雁北人民坚韧、勤劳、善良性格的赞美,对封建、迷信、落后的风俗的批判,对雁北大地的深沉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