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军
(江苏省海安市南莫中学,江苏海安 226600)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要更好地保护环境,须及时转变人类的观念,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而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环境价值观。
在生物课程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环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终身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生物课上掌握的知识转变为保护环境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结合高中生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主动了解与掌握保护环境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环境中明白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感受到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他们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中收集保护环境的一手素材。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环境教育中,才能让学生主动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运用生物中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环境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基于这一点,教师在环境教育过程中不能采用单一的教育模式,而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环境专题教学、环境专题讲座、课外调查环境小组活动,等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调动高中生探究环境问题的兴趣,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投身到环境保护中。
在环境教育过程中,生物教师要重视遵循探究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学生在小组探究过程中通过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教师只是单向地灌输环境知识,学生很难树立起环保意识,无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高中环境教育中,教师要遵循探究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中增强环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须及时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加强钻研生物教材,深入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环境教育相关内容。另外,生物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留心观察实际生活和环境,寻求生物课堂和环境教育的契合点,为环境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述《细胞中的无机物》相关内容时,水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教师要结合环境教育的切合点,即各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引导学生理解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去深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实状况,了解我国与水资源有关的政策,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又如,在教学《光合作用》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光合作用的原理,理解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碳循环的重要作用,告诉学生增加森林覆盖率可以维持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从而实现净化空气的作用,然而,目前绿色植物的覆盖率不高,空气质量不容乐观。作为高中生,应强化保护植物的意识,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栽种植被。一旦学生形成了环保意识,他们就会在生活中呵护绿色植被,并且愿意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生物教材中有大量与保护环境紧密联系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学《生态环境的保护》这节课时,本课不仅涉及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还涉及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教师应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和环保教育的契合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生物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教材中涉及的保护环境的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环保知识和资源。与此同时,在环境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将所学的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环保问题可以是校园内的、社会上的,也可以是国际上关于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教师利用问题来帮助学生分析所学知识,并且指导学生了解相关保护环境的措施。例如,在教学《细胞的癌变》这一章节时,教师播放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相关视频,通过这一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癌细胞,造成癌变的原因有哪些。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教材中的内容,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是什么导致性状的异常?在物理中学习到的核辐射最主要的物质是什么?这些主要物质对于生物有什么影响?在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核辐射和癌症发病的关系,结合近年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热点问题,让学生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思考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在高中生物课本中,虽然有与环保相关的章节,但缺少具体事例,内容也不太丰富,这时就需要生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环保问题[2]。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环境教育中有很多问题是较为复杂的,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探究环保问题,促使环保教育更好地渗透到生物教学中。例如,在学生学习《植物的生活习性和光合作用》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学校设计校园绿化方案。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植物生长的习性、学校里更适宜种植哪些植物、校园绿化的布局等多方面的问题。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查阅丰富的资料,探究生活中的环境,在探究中深入思考和解决环保问题。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的课题,注意课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外,生物教师还需要为高中生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条件,保障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并且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给予指导,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课题,及时做好记录,写下探究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