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萍
(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江苏江阴 214400)
思想品德学科具有典型的人文主义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亲和力,对于全面推行和实践课程改革、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接受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独特魅力,从而让师生的心灵靠得更近,呈现“亲师信道”的效果。在人文观念的引导下,分享过程要求师生互相开放,沟通、接纳、宽容、分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澎湃与成长,才能让学生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教师的工作才会有成效,才能彰显人文魅力,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成为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新课程”,从而营造出人人爱政治课、听政治课、“用”政治课的崭新教学氛围,实现课程本身的深度“转型”。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自然而然生成一种体态语言,这种特殊的“语言”,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言,可以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1)微笑:在课堂教学中,微笑是克服学生恐惧和紧张心理的有效方式,微笑教学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最基本的手段。对于认真倾听、热爱动脑、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笔者常常会给予他们满意和欣赏的微笑,使他们对学习有更大的兴趣。对于那些反应迟缓的学生,笔者总是微笑着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应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并以微笑与学生互动。
(2)拍肩膀或后背:除了提醒“放松”的作用外,还意味着“轮到你了,你一定会答对的,相信自己”的潜在意义。一开始,班里有很多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笔着通过走向他们并拍拍他们的肩膀或后背,引导他们回答问题,增加他们的勇气,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抚摸学生的头:抚摸他人的头是用来表达喜爱的动作。这样可以有效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一些比较顽皮、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来说,这一举措是非常有用的。
(4)点头:对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点头是鼓励他们说话更积极的方式,点头是最直观的肯定。教师真诚的点头能激发学生表达和实践的欲望与勇气,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成就感。在口头语言中,教师还要向学生说明点头赞同的原因以增加点头效应。
肢体语言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还要以适度的原则为基础,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以生活为中心的课堂才是新鲜的课堂,也就是生活教室。笔者认为,要想构建一个生活型的政治课堂,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策略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走向生活,体会生活与知识的联系,领悟生活的本真意义[1]。
新课导入如果远离学生的生活阅历,将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更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带到课堂和教学之中。例如,在《唯物辩证法》的教学中可用时事,2011年3月12日,日本的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爆炸,造成了核泄漏。一些居民误认为吃碘盐可以防止核辐射,发生食盐抢购的现象。这些事件表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而客观的。福岛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三里岛核事故确实给人类安全使用核电以警示,但从人类能源的利用历史来看,核电无论是在安全隐患上还是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上都是比较小的,核电的应用前景是光明的。而对于核电发展,坚持两点论和关键理论相统一以及进步与曲折相统一的观点加以分析便非常明了了,这样的引入轻易地激活了学生的人生阅历,引起了思想的涟漪,开启了教学的帷幕。
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求教师不拘泥于教材,将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入课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笔者在教学《创造价值》这一内容时,恰逢我校开展“学陈某某同学英雄事迹”活动,笔者介绍了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展开讨论:面对生死考验,陈某某同学为什么冲进了波涛汹涌的河中?通过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英雄的精神,懂得了他的这种品德源于对社会、对他人的崇高责任感。学习陈某某,就要像他那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有句话说得好:“我忘记了,我记得,我明白了。”教学过程即生活进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如一地探索,在平等、自主、体验的环境中追求真理,在丰富的人生境遇中达成学习目标,使知识与学生生活交织在一起,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具体来说,教学过程可以采用聊天模式、实验模式、表演模式、查询模式等。
教师在课堂上要优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他们提高基础知识水平。对优秀的学生来说,评估应该侧重于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并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在进行评估时,不以学生的成绩水平为单一评价标准,要实现“分层评估,鼓励肯定;多向评估,共同参与;多重评估,体验成功”。形成“表现—鼓励—成功—乐趣”教学机制的良性循环。
教学设计应该将“控制”转变为“创造”。因为以“创造”为核心的教学设计,追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教学视为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可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思维的生成、合作与发展。“创造”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自主创造学习目标、创造学习内容、创造学习资源、创造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师的事情,学生也可以参与设计,那么,学生如何参与教学设计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参与确定对他们有意义的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符合自己的实际,成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参与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进度的安排,提高学习效率;参与学习方法的选择,使其符合自己班级的特点,实现个人发展和其他学生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参与制定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使其成为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2]。
综上所述,亲密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即使教学改革中有时“山重水复”,也终将“柳暗花明”。只要教师潜心挖掘,就一定能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独具魅力,借助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思想品德课程成为“听起来需要,做起来重要,忙起来必要”的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