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作:激活学生言语的张力

2018-11-28 10:48
名师在线 2018年34期
关键词:小蝌蚪习作文本

陆 军

(江苏省泰兴市新街小学,江苏泰兴 225474)

引 言

语文是“言”“意”有机融合的结合体,这就需要语文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得言”,又要引领学生“得意”[1]。然而,语文课堂受到了学习时间的限制,难以张扬地开展“言意兼得”的学习活动。微习作正是基于这一困境所提出的教学主张,通过微习作可以激活学生言语的张力,让学生在微习作活动中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

一、以本为本,寻求“微习作”支架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针对微习作的指导资源严重缺失。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运用教材,扩展教材的资源效应,坚持“以本为本”的教材资源利用理念,为“微习作”寻求支架,将微习作的落脚点放在教材的文本中,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微习作”,从文本中寻找微习作的生长点[2]。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不仅内容有趣,而且对小动物“青蛙”的描写颇有童意,是引导学生开展微习作不可多得的资源。文中首先对小蝌蚪进行了详细描写:“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段描写通过“大大的”“黑灰色”等词语写出了小蝌蚪脑袋与身子的特点。除了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外,本文也对小蝌蚪的动作展开了细节描写,用“甩”“快活地”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小蝌蚪充满活力的特点。因此,笔者就围绕这一段描写开展了微习作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写出动物的特点,并尝试加入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

微习作训练要注重发掘不同的生长点,从而为学生全面搭建生长支架。《小蝌蚪找妈妈》中除了对小蝌蚪进行了描写外,还有一段对青蛙妈妈的描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为了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发挥文本在“微习作”中的支架作用,笔者则从句式的角度引导学生开展了微习作活动:“小朋友们,细细读一读这一段关于青蛙妈妈的描写,说说你的收获。”学生们通过研读发现了三个短句分别是由不同的动词引起的,“披着”“露着”“鼓着”的运用使句式表现出了相对工整、匀称的特点。

二、链接生活,开掘“微习作”之源

学生获取写作素材、习得写作经验的路径非常丰富,除了借助教材间接地积累素材、学习写作经验外,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之源。微习作要善于有机地链接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微习作源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了使微习作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体系中,需要教师基于课堂写作进行整体设计,开展相应的微习作活动,从而强化微习作的目的性,使微习作与常规写作、阅读教学有机交融。

例如,部编本第三册第四单元主要是由几篇写景文章组成的,它们分别是《黄山奇石》《日月潭》和《葡萄沟》。第一篇扣住了“奇”字,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黄山景观。第二篇则扣住了日月潭“风光秀丽”的特点来写。第三篇扣住了“真是个好地方”来写。根据这一单元文本设计的特点,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机链接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微习作的素材。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笔者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仔细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并写好观察日记,注意观察景物的特点,并记录下景物细微的变化。

三、以生为本,丰富“微习作”之式

综合当前微习作的实践,微习作的形式主要包括日记、读后感、语录、新闻、随感、随文小练笔等。在实施微习作活动时,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选择的机会,少一些硬性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指导作用的弱化,教师可以从宏观上进行引导,提出一些弹性的规定。这里仍以部编本第三册第四单元为例,在学习本单元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两千字的微习作任务,写作形式可以是观察日记、读后感,也可以是基于文本的点评、片段仿写等。课堂微习作设计由于少了一些硬性的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

为了进一步突出以生为本,我们还需要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以激活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我们可以借助班级宣传栏展示学生微习作的成果,也可以利用学校网页开辟微习作的展示专栏,将学生的微习作作品进行展示,并借助班级圈等扩大学生微习作的成果效应。在选择展示作品时,教师要注重导向性,力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并尽可能地展示较丰富的微习作形式,从而以展示为动力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微习作进行潜在的引导。以此推动学生基于微习作互动,培育小学生的写作信心,激活学生语言的内在张力,从而使其爱上写作,乐于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聚焦学用,构建“微习作”之法

微习作作为一种写作学习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动笔,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写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微习作要聚焦“学用”,致力于发展学生运用写作理论提升写作技能。聚焦“学用”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构“微习作”之法,在微习作活动中掌握写作的一般方法与理论。在微习作的教学中,写作方法的习得不仅要根据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需要,更要发挥微习作的优势,聚焦“微”字,通过微量化、碎片化的微习作活动逐步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升写作技能。

碎片化的活动可以促进专项写作技能的生长。微习作受写作规范的制约,具有内容小、字符数少等特点。这一特点使微习作具有常规写作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如耗时短、主体集中等。因此,想利用微习作来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增长,教师要善于借助自身“见微知著”的优势,集中力量配合教材来开展专项的写作训练。例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课文内容虽然简单,但是便于场景的构建。课文在写周总理出场前利用“泼墨”来渲染节日的场景:“敲起象脚鼓的人们,地上撒满了凤凰花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高声欢呼……”而场景渲染正为学生创造了微习作的机遇。因此,教师可以以读促写,让学生诵读这一段场景描写,并发挥想象进入语言营造的场景中,感受场景建构在渲染节日氛围、烘托人物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微习作愿望。此外,在文本搭建的支架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场景建构法”并让其写一段学校艺术节、体育节或者传统节日的场景描写,专项的微习作训练能够让技法训练更加深入。

结 语

微习作的主题集中,耗时较少,具有见微知著的效应。语文教师要善于将微习作打造成撬起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支点,通过随文微习作活动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实现学生写作技能的生长,并以文本为起点,使写作向“语用”不断推进,真正激活学生的言语张力。

猜你喜欢
小蝌蚪习作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小金鱼和小蝌蚪
小蝌蚪
习作展示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桥/小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