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碧玉
(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书的阅读能丰富学生的语言,扩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境界。因此,吕叔湘先生认为,学生语文学习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笔者参与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立体化构建》课题,上杭县实验小学持之以恒地开展了21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读书活动中,我发现学生看的课外书质量不高,因为没有统一的书目,学生读书还停留在自发、自由的状态,交流、检测和推进都缺少抓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每个年段各购买了十多种必读书,每种七十本。比如五年级购书:《西游记》《窗边的小豆豆》《森林报》《中华上下五千年》《八十天环游地球》《岳飞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青铜葵花》《趣味语文》《金银岛》《科学家故事100个》等。这些书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既有文学的,又有科学的;既有故事书,也有人物传记,内容比较丰富全面。这些书采用漂流的形式,每个班每个月读一本,保证了每个年级学生一学年可以阅读十本,六年下来至少阅读六十本,每本平均按十二万字算,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有七百多万字。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书,让学生爱读会读,老师们作了系列研究,其中一项就是怎么做到读前激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许多书都有“广告”,对书或作者进行介绍、评价。《窗边的小豆豆》封底对作者和书的评价是:“她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赞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她写了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33种文字全球发行,拥有读者千万。”阅读之前看到这些介绍,学生的好奇心大增,一个个疑问涌上心头:书究竟写了什么能吸引千万读者?为什么能成为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书?于是个个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阅读。
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封面主要有图片和文字。图片往往通过比喻、象征的手法表现书中内容,直观、明确、富有视觉冲击力,易于和读者产生共鸣。一位老师在执教《绿野仙踪》时先让学生观察封面,封面上画着一幅富有童真童趣的画:前面是多罗西,后面依次跟着稻草人、铁皮人、胆小狮子、可爱的小狗托托。通过阅读封面了解书中主要人物,学生脑海中会闪现一个个疑问,阅读的主动性被激发。《鲁滨孙漂流记》全世界有几百种版本,每一种版本的封面插图都不一样,目的都是吸引读者,老师可以出示许许多多的封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目录是书中知识的高度凝练,是作者精心拟就的。通过阅读目录能提纲挈领地了解全书的主旨,还能了解各章节之间的关系,体会书中的行文脉络。不少目录非常吸引孩子眼球,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积极性,比如引导学生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目录,学生对《海的味道,山的味道》《然后呢……》《好好嚼啊》等篇章名就非常好奇。
插图是课外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直观形象、富有趣味的图画语言对文字进行生动阐述。插图或表现重点内容,或展现故事情节,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书刊版式的活泼性,同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孩子喜闻乐见的阅读内容。吴老师在执教《绿野仙踪》时,在孩子们欣赏完封面后,马上让孩子随便翻翻,去阅读书中妙趣横生的插图。“插图为什么这样画?发生了什么事?”一个个疑问在孩子心头产生,一个个探究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
很多课外书都有简介,阅读简介不仅能大致了解图书的主要内容,对书有一个大体了解,便于接下来的阅读,这些简洁的文字闪烁着光彩和睿智,阅读它们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比如《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有这样的简介语:“本书从地球诞生开始说起,带领读者朋友走进远古,揭开大自然变幻莫测的面纱,寻找沧海桑田、生命进化的奥秘……”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有一句打动人心的话:“我笔下的马小跳是一个真正的孩子,我想通过这个真正的孩子,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童心世界。”
儿童书籍往往都有精彩的故事,在孩子们阅读之前,拎出一个故事,老师绘声绘色地讲,学生各显神通地猜,层层剥笋,就像相声中的包袱一层层抖出来,然后把书发给学生,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了。比如伍老师执教《吹牛大王历险记》,一开始老师讲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猎人为了招待朋友,拿着猎枪去打猎。在经过一个湖时,他看见湖面上游着十几只鸭子……他心想:我怎么才能把这些鸭子全部抓回家呢?孩子们,请你们赶快帮忙想个办法吧……”“孩子们的办法真奇特!现在我们来看看猎人是怎么做的……孩子们,你们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这本书还有许许多多精彩故事呢,想不想看?”
随着科技的发展,课外阅读也要跟随时代步伐,采用“互联网+”的形式促进课外阅读。很多书拍成了电视、电影,阅读之前播放这些内容,学生对书中故事情节有了大致了解,对阅读原著的动力也会大增。学生在阅读《老人与海》前,播放《朗读者》中王千源朗读该书的片段,学生热泪盈眶,被老人的勇敢精神深深感动,阅读这本书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
梗概就是大略的内容或情节,可能梗概中的一个词,在原著中就写了几千甚至几万字。在梗概中,留下了许多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窗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一位老师在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梗概后,对学生说:“看了这篇梗概过瘾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过瘾!”“哪些地方同学们觉得还不过瘾?请至少找出五处,越多越好。”同学们认真看书,在梗概中打了许多问号。在汇报时学生小手林立,气氛非常热烈。“鲁滨孙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过许多危险,我想知道他究竟到过哪些地方?他碰到过什么危险?”“鲁滨孙看到海边的沙滩上有人的脚印,脚印是什么样子的?他怎么会猜是野人的?”……学生的疑问一个接一个,这些问题让大家侧耳倾听,凝神思考。老师总结道:“是呀,简短的梗概怎么能写清楚那么多疑问呢?要解决这些疑问,请同学们去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它会告诉你全部答案。
整本书的阅读是高级的大脑活动,因此和其他活动一样也要预热。这种预热是老师的有意栽花,目的是让书中的信息提前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期待感,当与这些信息有关的书籍出现在学生视野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欣然接受,如饥似渴地阅读。比如,在向学生推荐《史前怪兽大百科》前,老师在一周的时间里和学生专门聊恐龙的故事。当大家兴趣盎然的时候,老师变魔术似的以礼物的形式出示这本书,学生喜出望外,专心致志地阅读起来。我们还可以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来预热: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设置一些障碍,比如向学生提问: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云朵为什么有时是黑色的,有时是白色的?学生争论不休,无法解答的时候,出示《十万个为什么》,能产生出奇制胜的预热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乐于阅读,体验读书的快乐,鼓励学生自由阅读、主动阅读,从而更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启迪思想、熏陶情感、铸造品质,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