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研习的思考

2018-11-28 09:35李黛岚
文学教育 2018年25期
关键词:夜泊枫桥钟声

胡 云 李黛岚

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一直以来,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喜欢按部就班地借鉴一些优秀教案或者直接模仿一些名师的优秀课例来进行教学,但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可谓典范,他上的课之所以如此优秀,主要是他对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体式、学生学情的有效把握。因此,从这三方面来研习他的《枫桥夜泊》课例,对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合宜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启示性作用,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依据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i它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因此,语文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时,必须参考语文课程标准,以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合宜的教学内容。

《枫桥夜泊》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针对第学段(3~4年级)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王崧舟老师多次让学生朗读诗歌且是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第一环节“启”中,借用其他名人歌曲、古诗导入课文,学生多次朗读歌词、齐读歌词、朗读诗句、齐读诗句。王老师还提醒学生在朗读古诗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虽然并未作具体的指导,但学生读出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其后进入课文,也是多次朗读全诗、齐读诗歌、随着音乐高声朗诵、低声朗诵等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愁眠”,在体会中又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王崧舟老师在课堂中从“愁眠”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情境:伴随着音乐声,月亮向西沉,乌啼声阵阵,霜气洒满整个天空;江边的枫树凋零,渔火光一点一点,钟声打破了这个凄清的夜晚。在这个凄清的夜晚,诗人难以入睡,所作此诗。王老师独具匠心,对诗中“对愁眠”的“对”字进行解读,启发学生从四种解释中体会不同的情怀,进而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读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王崧舟老师的这堂课,阅读面很广,不仅是《枫桥夜泊》这篇课文的阅读,而且王老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有首尾呼应的《涛声依旧》、《夜雨题寒山寺》、《宿枫桥》、《泊枫桥》,以及临近结尾部分的《静夜思》、《月夜忆舍弟》、《望月远怀》、《泊船瓜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可谓独具匠心。这些都是优秀诗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诵读优秀诗文,扩展阅读面。

二.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怀着恰当目的去对待特定的文本,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文本体中,能从重要的地方看出特定意味。据此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对一个具体作品、具体文章的理解,要依据它的文章体式。ii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必须运用符合这种文本体式的阅读方法,例如,要依据诗歌的方式去阅读诗歌,依据小说的方式去阅读小说等等。并且阅读取向要“常态”,即必须要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所作的一首唐诗。诗歌阅读注重通过意象想象描述的情境,继而体会思想感情。王崧舟老师以“愁眠”引导学生思考: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诗的前两句意象密集,“月落”、“江枫”、“渔火”、“乌啼”、“霜漫天”,包含5个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想象:伴随着音乐声,月亮向西沉,乌啼声阵阵,霜气洒满整个天空;江边的枫树凋零,渔火光一点一点,钟声打破了这个凄清的夜晚。在这个凄清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王老师在“升:夜半钟声化愁眠”这一环节中只留下“愁眠”、“钟声”,让学生写一写钟声对张继的诉说,升华学生的情感。接着在“转:月落时分听钟声”中以古今中外各种写愁眠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

王老师对《枫桥夜泊》的文本解读可谓别具一格,各类文本解读都以“愁眠”为诗眼。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钟声”为主线,在起承转合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对张继“愁眠”的理解。这样既抓“愁眠”,更抓“钟声”,有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不仅融入到“愁眠”的意境中去,更加能够体会到钟声的温暖。

三.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主体获得发展。对于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会阅读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简言之,“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iii。而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选择,从学生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这是那些名课例之所以优秀的一个重要原因。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必须考虑学生学情,以学生为主体,毕竟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1.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

这里的“起点”主要指在教师在进行这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对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不懂以及难以理解的问题,也要避免从“零”开始教学的重复式、无意义式教学。

一方面是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解决的。课堂实录中,王崧舟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枫桥夜泊》传递的感觉和情绪,这是他认为学生能够解决的。学生都能够默读,圈点批注,这说明老师的判断是正确的。在第二环节,学生经过反复的朗读全诗后,王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希望学生能够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学生的答案是“愁绪满怀”、“孤独”、“静”、“凄凉”等等,可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枫桥夜泊》的基本感受还是有的。于是,教师的教学重点就转向了对“钟声”的理解上。

另一方面了解学生不懂的地方,使学生懂。教学导入之初,王老师以《涛声依旧》歌曲中的“无眠”一词,引导学生理解“愁眠”即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在对“对愁眠”的“对”字理解上,王崧舟老师出示《现代汉语小词典》中“对”字的四种解释,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课文内容的意思,重点是第二个和第四个注释。由此学生知道乌鸦、江枫、渔火、月亮跟着诗人一起忧愁、无眠、孤独。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这是当今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大难点问题。因此,大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开始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只有选择了合宜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伊始,王崧舟老师展示了诸多文人名士的作品。如《涛声依旧》、《夜雨题寒山寺》、《泊枫桥》、《宿枫桥》。以诸多文人笔下的钟声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诸多作品都提到钟声呢?钟声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几度经过枫桥都要忆起张继呢?学生在疑问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对张继的《枫桥夜泊》充满好奇心,进入到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此课高潮部分在于第三环节“升:夜半钟声化愁眠”。王老师一步步创设情境,没了月亮、乌啼、霜漫天、江枫、渔火等等。目之所及,一片昏暗,只剩下“愁眠”与“钟声”。学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写一写钟声的诉说。三个学生的回答可见其对诗人情感把握到位,张继的愁眠之情在钟声中渐渐化去。此环节出现两次掌声、三次笑声,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对这种写话充满兴趣,乐于参与。

从“课程标准”、“文本体式”、“学生学情”三方面来分析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可以看出,王崧舟老师的整堂课紧紧地围绕了这三个层面来展开教学活动,同时也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整个教学过程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内容进行,完成了阅读教学目标。同时,在文本解读方面,带领学生依据诗歌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注重诗歌阅读的意象、意境、情感体会,以及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王崧舟老师更是诠释了以“学生学情”为中心的教学观,他要求学生用词来概括对文本的感受,目的是了解学情,知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下。王崧舟老师的课之所以如此优秀,在于他的教学始终从“课程标准”、“文本体式”、“学生学情”出发。这值得一线教师学习,把它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的整个过程。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确定自己选择了合宜的教学方法教正确的教学内容,那些名师课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一线教师在学习名师课例过程中,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其理论依据。不能一味地模仿其教学活动,而应以其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并不断实践反思,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

注 释

i 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ii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第100页。

iii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

猜你喜欢
夜泊枫桥钟声
对党忠诚 服务人民
《枫桥夜泊》里的“霜”
夜色中的枫桥
盛世钟声
人大代表调解:打造西华版“枫桥经验”
新年的钟声
夜泊(外五首)
从张继和杜牧的诗里小析夜泊
海楼钟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