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晶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湖北武汉 430223)
数学课堂中的“怡美”,是将数学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要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受到美的熏陶,感受美的思想,获得美的活动经验与美的情感体验。
数学美不像艺术的美那样外显,五、六年级的学生需要在情境中感受数学带来的美,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从数学知识中挖掘美,创设美的情境,引导学生耳闻目染,领略数学的多彩风姿。在课堂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以生活实例、视觉和听觉感强的影音直观地再现客观事物,创设良好的数学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1]。
例如,在上“因数”起始课时,课前可以播放一段微课,如果要把10个同等大小的草莓平均装在几个盘子里,怎么装才行呢?如果有10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放1个草莓。如果有5个盘子,每个盘子放2个草莓。如果有2个盘子,每个盘子放5个草莓。如果有1个盘子,把10个草莓全都放进去。但是如果有7个盘子,我们就不可能把10个草莓平均分配了。如果想将10个草莓平均地装在4个盘子里面呢?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想把10个草莓一个不剩地平均分配,就需要1个、2个、5个或者10个盘子。也就是说,可以被10整除的数字有1、2、5、10。像这样,可以把某个数整除的数就是该数的因数。所以,10的因数就是1、2、5、10。设计这样的情境,学生能尽快地进入新知,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看到微课后感觉到数学应用的价值美,视学习为乐。
数学学习中要凸显思维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努力开启学生大脑的运转,这种“动”是一种看不见的无形美。教师能引导到位,把学生推向主角,思考数学问题,这才是教师课堂智慧美的体现。只有学生会思考了,教师才可以更高效地为他们下一步的数学学习服务。
“一条长7/8米的绳子,假如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假如剪去1/4,还剩多少米?”看完题后,学生似乎还在疑惑怎么相同的问题要问两次。这就需要直观演示。7/8米的绳子是多长?比1米略短些。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长度。1/4米是多长?再用手势比划出长度。现在,同桌一个同学用手势表示出7/8米,另一个同学表示出1/4米,重合比一比,剪去1/4米,还剩多长?怎么计算?原来的长度-剪去的长度=剩下的长度,板书数量关系式。再看第2个问题,也是剪去一部分,那么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也是“原来的长度-剪去的长度=剩下的长度”。好,比划一下,原来的长度比1米略短些。再看剪去的部分,“剪去,是剪去1/4米吗?”学生说:“不是。”“是剪去1/4分米?”学生说:“不是。”“剪去1/4毫米?”学生说:“不是!”“是剪去1/4厘米?”学生说:“不是!”“是剪去1/4千米?”学生说:“好啰唆。不是啦!”这样是很啰唆,但这样的过程会让学生牢牢记住“剪去1/4”,1/4后面没有单位,剪去的具体长度是不知道的。不知道具体是多长,就要通过计算获得。“剪去1/4”是剪去谁的1/4呢?要先算出7/8米的1/4是多长,然后才能剪,才能按“原来的长度-剪去的长度=剩下的长度”的数量关系式计算。此处值得停留细问,所以这样在课堂中啰唆的过程,也是学生大脑认真思考的过程,学生彻底理解了减去1/4米与减去1/4的区别。
数学思维的训练不是靠灌输,而是靠启发、点拨。只要教育者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每一个数学知识里都会隐含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内涵。只要深入解读教材,在课堂上时刻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聪颖地、简洁地提问,数学课堂就必会经历思考过程之美。
对数学怡美的追求,是进行数学创造的动力。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会发现美、鉴赏美,还要学会创造美,逐步培养“怡美”情趣,提高领悟美的能力。
上完“鸡兔同笼”之后,处理课本习题的最后一题,题目为“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1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1个,问大小和尚各几人?”和学生以鸡兔同笼假设法解此题后,笔者正打算再布置家庭作业。一个学生说:“我还会一种比例的方法,100÷4=25个大和尚。”式子如此简单,笔者不由追问:你说说是怎么想的?式子是什么意思?此生挠头说:“我明白,但说不清。”全班哗然,“好简单的式子,怎么能把想法说清呢?”笔者问:“同学们思考,这样做到底有没有道理?”他们显然不愿思考,无人举手。笔者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图,有的学生立刻就明白了,1个大和尚3个小和尚,4个人4个馒头正好一组。感谢大胆提出个人想法的学生,是他激活了我们的解题思路。
学生的创作,真的很精彩,为课堂创造了美,也开拓了学生对数学解法的研究,一题多解,但结果一致,思维发散了,大脑就更灵活了。
数学游戏的目的首先在于借助游戏的娱乐性和可操作性,改变学生对某些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厌倦心理,消除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疲劳,使他们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去。教师将教学内容带上一些游戏的色彩,会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假分数、带分数”时,玩对比变魔术游戏,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他们看分数线的上、下两数互相交换位置后,改变了分数大小,就由真分数换成了假分数,假分数也可以换为真分数。“你也可以当魔术师在小组内模仿着变一下,看看变化过程,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抢着说。假分数如何变为带分数?自学数学书后,我们再当魔法师,同桌间玩,一个读出假分数再喊变,另一个人说变成的带分数,多说几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看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一个8¾站台,让学生感悟数学无处不在,打动学生的心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活跃课堂,能够增添数学课堂的活跃之美。
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中不要反复做题,不停地强化训练,而要让学生有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教师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设计课堂情境,注重课堂学习过程体验,用独到见解来创造数学解题美,通过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美,才能打造好“怡美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体验美丽的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愉悦身心,追求“怡美课堂”,让“美”驻扎在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