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永娟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小学,江苏宿迁 223801)
当今是信息时代,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对信息的浏览和甄别能力是每一个现代人的基本技能。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培养兴趣和养成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学会课外阅读方法,是有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捷径,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博观雅集,快乐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阅读比作吃饭的话,课外阅读就是野炊,总是充满更多的快乐。语文教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是厨师,能不能让小学生喜欢上课外阅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厨师”的厨艺。美味可口,甘之如饴,学生自然就会大快朵颐。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文阅读的时候,要采取一定的、适当的方法来诱导和引领,让学生先喜欢上课外阅读。
例如,教学《上下五千年》就是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先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故事导入本课,然后抛出问题:“他们为什么如此刻苦读书呢?”让学生思考和领悟读书的好处。“书里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不读书就不能进步”“多读书能让人变得更聪明”“读书能净化心灵,愉悦身心”“读书是快乐的”……随之引出《上下五千年》:“五千年该有多少故事,比如大禹治水、卧薪尝胆、三顾茅庐、虎门销烟等,阅读可以为我们打开这个故事的宝库。”通过引导和激发,兴趣便会油然而生,阅读也就顺理成章。
兴趣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让阅读不断延伸。在这个延伸的过程中,既能夯实课内学习内容,又会打开一扇通向更广阔阅读天地的门,更丰富、更有趣的阅读之旅在等待着他们。
量变促成质变,量是前提。套用到阅读上来说,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要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才能形成“质变”——提高语文素养。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博览群书很重要。博览,就是广泛地阅读,但不是放任自流,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选择地浏览更多的信息。这就是阅读的方法问题,不但要引导学生阅读,还要教会他们博览的技巧。
为了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开阔阅读视野,增加阅读信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对课内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这既是对课内学习内容的巩固,也是对课外阅读的牵引。比如,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体验失明”的游戏,让他们切身体会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有多么的伟大,用心灵感受黑暗世界的那种痛苦。打动学生之后,顺理成章地进行拓展,关于海伦·凯勒的《冲出黑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及关于贝多芬、司马迁、凡·高、阿炳、霍金、张海迪等,这些人的身上都焕发着顽强不屈的耀眼光芒,是值得小学生阅读的最生动教材。
当然,小学生在刚刚开始自主阅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帮他们选好书目,避免盲目阅读。同时,告诉他们广泛阅读不等于走马观花,避免误入歧途,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
与泛读、粗度相对应的是精读,精读就是专注经典,抓住要点,字斟句酌,细嚼慢咽,更多地吸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精华和营养。精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方法,首先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分清哪些是需要精读的文章,然后是方法,怎么精读才会有更大的收益。
例如,在教学《阅读<西游记>》一课时,让一个小学生尤其是面临小升初压力的六年级学生,限于阅读能力和课外时间,一本70多万字的《西游记》不是他们轻而易举就能啃下来的。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精读。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精彩片段,可以引导学生从精读《三打白骨精》开始,粗读了解文本大意,然后标出生字生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学会弄懂,再摘抄文本中感觉精美的句子,反复地诵读体会。然后熟读文章,理解内容,弄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重点写什么,对感受比较深的词句做出标注,记下自己的感受。
精读不是读了其中的某一片段就不读整体,那样的话就成了“瞎子摸象”。它是以点带面地读,是管中窥豹一样地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学会精读,将让一个人受益终身。
泛读与精读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没有泛读,就不会发现精读的目标,不会完成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同时,没有精读的泛读,是低效甚至没有意义的阅读,也不能真正实现博览群书的目的[1]。因此,只有在泛中求精,在精中求博,才能让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有更大的收获、更快的进步。
例如,在教学《精读与略读》一课时,在教会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之后,教学重点应该是如何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没有略读就不可能博览,没有精读也就不可能有真知。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爆炸,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阅读知识海洋里的牛之一毛,因此略读更显出重要意义。面对一大堆读物,如何进行略读呢?一目十行,提纲挈领,这都是略读的方法。然后,为学生推荐《水浒传》《三国演义》《格列佛游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中外名著,让他们运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有效阅读,再专门安排课时进行交流和互动。
需要强调的是,略读在当前更为重要,就像扫描仪和过滤网,对学生的有选择阅读很有帮助。只有在略读的“扫描”和“过滤”中,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金矿”,再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先略读,再精读,就会收获最佳的读书效果。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在于阅读的积累,另一方面在于阅读的感悟。只有积累而没有感悟的阅读,只是一种量上的累加,缺少生发质变的契机,在阅读中的感悟则是促进量变到质变的契合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和引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用心、多动脑,只有捕捉到了感悟,才能一隅三反,触类旁通,实现高效阅读。
例如,在教学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先让学生提纲挈领地略读,了解这部书的基本内容,厘清故事脉络;然后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精华所在的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精读,更深地把握鲁滨孙这个人物的典型特征,找出令自己印象深刻和有所启发的词句,摘录下来,做到能够叙述书中的精彩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书中的人物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够做出简单的评价,并根据本书的主要情节、人物特点、精神品质和给自己带来的启迪等写出阅读感悟。《鲁滨孙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鲁滨孙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形象,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笛福和欧洲文学。
读书是为了学习,没有启发和感悟的读书,就成了读死书。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但要一目十行,咬文嚼字,以一当十也同样具有非凡意义。善于总结和提炼,一隅三反,就能让课外阅读事半功倍。
课外是一片知识的蓝海,把小学生引领到更广阔的学习天地,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含英咀华也好,博览群书也好,粗中有细也好,只有教会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才能让他们快乐阅读,享受文字,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晓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语文知识,2016,(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