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白米中心小学,江苏泰州 225505)
在当今的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的问题大多数都较难较大,学生没有找到相应的切入口,不懂得从何处开始进行研究。学生在接受新的数学知识时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地进行探索,获取新知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切入口,并提高其自主的探究能力呢?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须对学生的现有认知进行关注,为其设立数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进入到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1]。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应先设立场景:“动物王国正在进行着一场竞走比赛,兔子女士的跑道为边长40米的正方形,乌龟女士的跑道为直径40米的圆形。比赛开始后,兔子女士与乌龟女士均沿着各自的跑道跑完成了一圈。但此时,长颈鹿女士作为裁判却不知道应判谁为冠军?你们认为应判谁为冠军呢?”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有些学生认为围着正方形跑一定比围着圆形跑得更多;有些学生则认为他们花费同样的时间,若要判冠军,就须知道谁跑的行程最远……此时,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应适时地引入圆的周长的概念,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对圆的周长进行计算的兴趣。
上述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创立及引导数学场景,对学生的热情与兴趣进行激发,促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对其展开讨论与研究,为高效的教学课堂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中,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融合,是衔接教材的核心。但教师须找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点,引导学生对思维的成长点进行探究,促使学生能对数学思维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内化其新知识。比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先出习题,然后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算法。有的学生认为18减8等于10,之后算出10减1等于9,因8加1等于9,因此可先算出18减8,之后再减1,这样就能得知结果为9。有的学生认为18等于8加10,因此可先算出10减9等于1,再算出8加1等于9……此时,应进一步追问学生:“那么,你们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更快?你们最喜欢哪一种?”在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学生普遍认为10减9的方法更快。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对其现有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进而对退位减法的十位要退一有新的深刻见解。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依据多个条件对问题进行了解与分析,进而找出正确合理的思维方法。故教师应在学生极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鼓励学生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自主探究,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若从一块宽为18分米、长为25分米长方形的布料下,剪下边长为3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多能剪下几个?学生常用的解题思路为先将长方形的面积18×25=450平方分米算出,之后再看长方形中能包含多少个三角形面积:450÷4.5=100个。此时,还应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你认为这样算合理正确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过一会儿,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这样算有问题,如果拼接两个边长为3分米的三角形能组成一个长方形,但边长25并不是3的倍数,如果非要进行这样的拼接,就肯定会有一些剩余,且不能刚好将其用完,但上述计算方法则是能刚好将其拼接完成的,因此,这种算法不合理。”针对这一疑惑,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经过讨论得出,沿着长方形的宽能拼6个,沿着长方形的长能拼8个,这样就可以得到正确的个数为6×8×2=96个。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既能促使学生理清思路,又能促使其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须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快速发展其思维的平台,对学生的质疑应及时地捕捉,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认知点与错误点,从而促使学生在新知识中成长。同时,还应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及自主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根据自己切身的思维方式与体验,开放地、自由地、主动地进行探究,去寻找相关的教学知识,促使其在主动中去发展,在活动中去学习,在探究中去创新,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与个性,促使其在探究中获得更多的领悟。
[1]闻银顺.养成性教育[J].未来教育家,2016,(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