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钱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江苏张家港 215600)
审美教育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成果的阶梯,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优秀的课文中去挖掘语言文学的美,去接受语文之美的熏陶,准确认识和理解文化、语言艺术及丰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语言文学的艺术殿堂感受美、创造美,从而使之不断增强审美意识和能力,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座文学艺术的宝库,是经过多方专家学者们精挑细选、好中选优而荟萃的精华,蕴藏着丰富而绮丽的美[1]。无论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事、名言,还是人文地理、人物事迹,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美的色彩。这些美的元素都是美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美的元素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美学教育,教材就是最好的资源,我们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本发掘美的元素,慢慢赋予他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语言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言外有意”,只理解字面表达的意思还不够,需要更深一步去解读字面背后所蕴含的内容,有时候看似很普通的一个字、一句话,却隐含着丰富的内容。比如在教学《槐乡五月》这篇课文时,文本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作者在这里很巧妙地用了一个“飘”字,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槐乡小姑娘愉悦的心情。但是,作为小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做引导和点拨,就会忽略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用意,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就紧紧抓住了这个“飘”字,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把字里行间的美充分呈现。“‘飘’字是什么意思?人可以飘吗?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飘’字,是不是不太恰当啊?”在问题的推动下,同学们从树叶的“飘”、气球的“飘”、气味的“飘”,慢慢把“飘”的感觉找到了,并且回到“槐乡的小姑娘”身上,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在这里用了一个“飘”字,而且是多么的巧妙,一个字把小姑娘身上的美表达得非常充分。这就是汉语言之美,就是语文的魅力,也正是我们学习的核心内容。
语文是有生命的,是有味道的。语文的美更多在于含蓄,需要我们去发现。通过一句话,哪怕是一个字,深入到文本的内在去做多的挖掘和探寻,就会有更丰富、更精彩的美在等着我们。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审美之旅也就迈出了第一步。
审美,顾名思义,美需要去“审”。审,是仔细思考,是反复分析和推究,以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美,才能感觉到美的存在,才能真正地欣赏到美。在审美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是审美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或者幕后者,为学生建立和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2]。通过小学语文课文中美的意境,让学生去切身体会和感受语言文学之美,从而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激发他们敏感的神经,提高审美感知度,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感悟文本,获取更丰富的美的熏陶和滋养。
为了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我在教学《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之前,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视频,把我们经常说的“五岳”——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嵩山的峭拔、恒山的幽美、衡山的秀丽,以声光电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大自然的美景不但抓住了学生的眼球,而且抓住了他们的心灵,就像是一场喜雨,用美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为了张开他们自由想象的翅膀,我随之进行了充满激情的引导:“‘五岳’是我国闻名世界的名山,虽然姿态万千,风情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美。可是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意思却是五岳之美,比不过黄山。那么黄山到底有多美呢?黄山到底美在哪里呢?”很显然,这几句话在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激起了波澜,引发了想象。然后是打开课本,在字里行间去寻找黄山之美,寻找黄山松树之奇,再对照另一段有关黄山景色的视频,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入了黄山之美,陶醉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之中。边读、边看、边想,神游黄山,入情入境,情景交融,学生被激活的想象力,让黄山愈加美不胜收。想象力在这里起到了链接生活经验与文本情境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与作者的内心产生碰撞和共鸣。
语文的审美教育和学生的想象密不可分。美无处不在。小学语文课堂同样是一个美丽的百花园,关键是要给孩子们发现美的眼睛、欣赏美的心灵。只要帮助他们展开了想象力,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一切皆有可能。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美是一种能力,欣赏美也是一种能力,但最终是为了享受美和创造美。审美教育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更多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和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依托文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拓展审美教育体验,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到语文之美后,学会去分享和创作,体验语文更高层次的美,从而实现审美素养的提升。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篇描写历史人物道德情操、高风亮节的独幕剧,其充满了人格和人性的美。但是,限于一个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感知经验,不可能对两千年之前的一个古人的言行举止有那么深切的体验,对文本所要表达的道理也好像相去甚远,怎么才能让他们在学习和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尽情享受语文之美,深切感悟人格之美呢?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用了“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演”,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鲁国的情境中去,用近似“穿越”的形式来拓展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公仪休”的人格魅力,从而知书明理。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演绎文本中的故事情节,用古人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更贴近人物本身,实现对文本更深的把握和理解,设身处地站在公仪休等人物立场上去领悟,他为什么拒收礼物?又是怎么拒收礼物的?通过“演”,同学们与公仪休这个历史人物更“近”了,对这个历史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理性之美,理解得更深了。
审美教育是现实经验与想象有机结合的学习过程,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但缺乏现实实践经验。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必须引导学生们多实践、多体验,才能有感受、有感悟,才能在审美的基础上尝试去创造美。
总之,审美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理念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相互融合也是必然趋势。这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把语文的文学之美、结构之美、情感之美充分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切实体验和感受,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高效语文课堂的营造。
[1]闫振芳.简析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学周刊,2012,(26):59.
[2]高红梅.探讨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