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8-11-28 06:20阳城县横河镇中心学校上官建锋
山西电教 2018年4期
关键词:腰鼓信息技术信息

阳城县横河镇中心学校 上官建锋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当今教育的应有之义。在语文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营造了理想的学习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渗入语文教学,可以为课堂提供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影视等视频信息,还有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而且可以发展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例如,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安塞腰鼓”片段一,将热烈击打腰鼓的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欣赏,激发兴趣,进入学习状态。接着集体朗读“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的精彩段落,将音像教材与文字教材融为一体。然后播放“安塞腰鼓”片段二,将安塞腰鼓昂扬的气势和击打腰鼓者豪放的身姿进行展示,让学生由表及里地欣赏安塞腰鼓之美。继而学生自由品读精要段落,理解精彩句子的深刻含义。

再如,我们对《再别康桥》一诗的处理是,在学生熟读全诗后指导他们进入诗歌网“诗歌鉴赏”栏目找到《再别康桥》一文观看图片,品赏动画,入境绘形,将那十分凝练、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语言形象化。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河畔边的树在夕阳的照射下镀上了一层明丽的金色,那金色般随风轻轻摇曳的柳条,倒映在康河的绿水之中像一位美丽娇艳、妩媚动人的新娘。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天上的彩虹甜美而文静地卧于潭水里,轻柔而飘然地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我彩虹般的梦——梦想悠悠,美好永远。

通过音像与诗句的融合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畅想,使同学们情感怡悦,与诗人轻悄同步,与作者一道把美景共享;或将自己化为诗人,巡游于康河畔边,漫步在康桥之上,悠然自得,轻声歌唱!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视听并用,说写结合,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

二、在深度融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我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

1.信息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并对于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进行鼓励,经常这样,会在班级内形成主动去查找信息资料的氛围和良好的意识。当指导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苏州园林的人文美,但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中国,还有许多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人文景点。去查查资料吧,下节课告诉大家好吗?看谁知道的最多。”短短的几句话,明确了查找资料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去查找有关信息。

2.信息的获取

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1)从教材中捕捉信息;(2)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资料;(3)到书店查阅;(4)从报刊杂志上了解;(5)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6)向他人咨询等等。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还可以去网上浏览查找信息。

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如何积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

3.信息的加工和表达

当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到信息之后,还需要把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及时的加工,并把它表达出来。这时,我经常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例如,在教学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这一课的时候,学生收集到了很多的资料,但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这些资料一一地全部读出来,那就必须选择一些最有价值的资料,我就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让学生从中领会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明确: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暴风雨后——坚强。指导学生紧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主线,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选择加工。

4.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化腐朽为神奇,化天涯为咫尺。

例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描写大榕树上鸟的热闹非常美,“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这一段文字的语言美和事物美呢?考虑到班上学生对大榕树和无数只鸟的场面缺乏必要的审美感性认识,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用录像展现大榕树的茂盛和飞鸟的多,然后结合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电化教室,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

例如:可以通过网上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素材,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等,以巩固学习的内容,解决学习的疑惑,了解不同的观点,掌握不同的方法;在每节课前,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另外,对学习能力较弱一些的学生来讲,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自己选择的练习中获得成功,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全体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互联网来相互交流,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通过双向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在网络化教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每个学生可以共享语文学习软件,激发他们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想象和联想,而想象靠语言、靠情景的激发。在教学实践中,情景的再现往往是通过电教媒体来实现的。例如,我在上《卖炭翁》这课时,使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低沉哀怨的音乐和栩栩如生的图画中,配以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加快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使他们明白了唐代“宫市”弊政对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学生在学习时,既有听的,又有看的,各感官充分运用,便于理解文章内涵。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对改革语文学科教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教师要时刻切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不能把学生的兴趣仅仅引导到单纯的信息技术上,从而偏离语文教学这个中心。

猜你喜欢
腰鼓信息技术信息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探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文化·延安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