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立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新课改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性质进行了表述,认为语文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学习的交通工具。语文教学其本身性质决定与生活必须紧密相关。语文教学创新中要求,地区蕴含很多自然、人文以及社会等文化,这些地域文化都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其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理解生活。
利用北大师版小学语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浙江潮》为基础,钱塘江大潮是非常奇特的景观,钱塘江更是浙江省最大河流,宋代实际的两浙路便是由钱塘江而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浙江潮》这篇文章期间,首先需要介绍一些钱塘江的由来以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钱塘江最早于《山海经》得名。钱塘江从北源新安江开始,河长达到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马金溪起算河长为255.22千米。这些都是钱塘江的自然特点,并且也是自然景观的体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到钱塘江观看景观,如果条件限制,则需要搜集一些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自然景观视频,播放给学生。将这些自然景观渗透到课文学习中,方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比如《浙江之潮》开篇第一句便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起到统领、概括全文的效果,并且属于典型的点示题旨。文章结尾之处利用杨成斋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概括文章内容。全篇的描写采用比喻手法,利用“仅如银线”“玉城雪岭”等词汇比喻钱塘江大潮,融合夸张的方式,从形状、声音、色彩、形势等全方面由远及近的详细介绍。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学生结合提前观看的钱塘江大潮视频或者教师带领亲自观看之后,更容易体会其中阐述的意境,并且帮助学生真正认识钱塘江。理解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原因。教师可以与家长协商,双休日或者假期带学生外出游玩,能够浏览家乡的名胜古迹,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通过与自然亲近,增加学生对自然的见识,体会自然的伟大,从中归纳出地域文化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地域文化的渗透也需要很多技巧。植入地域文化知识期间,必须注重因材施教[1]。详细理解教材内容,确定教学对象。语文课堂渗透地域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适时、适当原则。寻找合适的时机,植入的地域文化刚好符合语文教学需要,能够作为课外教材帮助学生延伸知识,当然还要注意植入的方式,必须保证方式恰当,不会因为准备不充分植入地域文化显得突兀。比如北大师版语文教材中《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课文学习期间,教师必须向学生介绍,《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是邓小平,并且向他们介绍,圈出来的地方是现在非常发达的城市深圳。“春天”是开始的代表,“一年四季在于春”,其中的“村庄”主要是深圳特区广东省宝安县。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需要对深圳进行简单的理解,深圳地区其本身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教师寻找一些深圳改革开放之前的图片与数据,尽管小学生对数据理解不够充分,但是通过图片就能够观察出,深圳之前的窘困与现在的发达。“到处看到那熟悉的面庞。他们开着卡车,运送水钢材,提着皮包……学习杂交水稻的知识……这就是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似春燕在田野上飞起,传递着新的信息,描画着美好春光。”通过对深圳地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学生能够真正领会昨天的村庄与今天发展的对比,并且理解了城市建设以及生活的变化,体会到其中想要表达的赞叹之情。
利用地域文化让学生能够更加集中课堂学习注意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并且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地域文化,了解国家发展历史,增强语文教学中的灵活多样教学模式,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教学空间拓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多看书,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学语文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缺少经验,加上地域文化多彩多样,如果不能适当植入,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2]。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不断拓展教学空间,能够寻找更多的机会带领学生进入到大自然与生活中,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同时,合理应用课余时间,真正达到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地域文化知识,不仅能够丰富小学语文教学资源,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为语文学习的进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小玲.地域文化视域下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05):61-62.
[2] 陈桂玲.开展特色语文实践,彰显乡土文化魅力[J].新课程(小学),2016(0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