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 倪荣
根据笔者的观察,一些年轻的钣金师傅们并不是技术比别人差,而是工作年龄短、对车身损坏程度的判断等经验不足。大家都知道事故车辆恢复矫正时的效果取决于矫正力大小、方向、操作点位置、方式及方法是否正确。如果不能正确判断上面这些因素,则难以修复好事故车辆。此外,变形较小的车身框架结构件一定要不定期进行检查,因为它是由高强度薄金属板制作而成,强度高、变形小,不易发现有无变形问题,同时它又是在碰撞中可以缓冲、吸收、分散碰撞力及保护乘员安全的构件,作用重大,需仔细检查。下面具体谈谈事故车车身损坏的判断方法。
直观法是通过用肉眼直接观察分析判断的方法。对于眼前的事故车辆,检查时首先要围绕车身仔细观察一周,看看发生碰撞的都有哪些部位,记住车身的整体形状,车身上的线条形状、多少及风格,再根据车身的设计原理就能看出车身哪些部位产生变形。这里所说的车身设计原理是指在车身设计时为了使车辆在行驶中的平稳度一致,外形美观,所以车身上的结构件、非结构件外形、尺寸及件数左右都是一样的,连灯具、后视镜都是一样的。因此通过左右对比分析就能知道损坏的部位和损坏的程度,然后按照未损害的那一部分修复即可。若左右两边都损坏,则需要根据车体结构、车身线条和碰撞后的痕迹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或找个同形同款车进行参考。
测量法是通过使用测量工具或设备进行测量诊断的方法。由于汽车碰撞的部位、冲击力、角度不同及损坏程度不同,因此在进行车身的测量诊断和校正时会十分困难,所以测量的基准点一定要尽量找距离碰撞变形区远一些的,但这些点要保证能够为测量车身构件提供维修位置变形和位移的参数。由于车身框架结构是由很多块不同厚度的高强度薄板金属材料合成一体的,因此在发生碰撞时它有吸收冲击力、分散减少冲击力的作用,一般不容易产生变形,所以测量基准点最好选在结构件上,采用多点位的测量方法。
利用车身对称设计原理,以基准点为基础找出中心线点,再找出几个直线测量点和几个对角线测量点(对角线的测量对车身诊断和校正很重要,一定不能少),以此可准确地测量出车身损坏及变形的程度,也能知道修复后还原与否,以便制定理想的维修工艺方案。
此方法主要用于查找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后产生的隐形变形区,不易掌握,钣金师傅必须要具有丰富的车身构造知识和维修技能运用经验,还要有细密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才能达到人车对话的效果,即通过模拟还原事故现场进行分析判断,就像是汽车亲口告诉我们的一样。
前面说了既然事故车恢复矫正时效果取决于校正力的大小、方向、校正位置点、方式方法的正确与否,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找准这些影响矫正效果的因素。首先我们可以根据事故车的碰撞痕迹、碰护变形的区域大小、主变形区和次变形区的范围大小、位置高度及形状,模拟想象双方发生碰撞时的瞬间的接触情况,以此分析出它的碰护力源方向(注意此方向即为事故恢复校正时的参考拉升方向),碰撞力源角度有无二次滑移变向,如果有恢复校正时将面临着多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校正恢复工作,因此制定维修工艺方案时要慎重考虑。
碰撞瞬间碰撞力的大小决定了产生变形的深度,我们知道碰撞力的传递不是一根直线,它是跟着力的物体有关,它的本质是呈放射状传递的,而车身又是由外部的覆盖件、各种车身附件总成、很多块不同厚度的高强度金属板料及不同形状的构件焊接组合成一体的车身整体,即车辆的碰撞损伤分为外部损坏和内部复合损坏,模拟还原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分析出损伤类型。我们通过碰撞良迹和模拟碰撞力源的方向、角度知道了外部覆盖件与内部框架结构件的源力传递区点,根据碰撞源力传递区点的痕迹和结构仔细观察分析,就能判断出是只有外部损坏还是伴有内部框架结构变形的复合损坏。再根据内部框架结构形状和变形程度,利用力的传递特点就可以分析判断出它的碰撞力度和变形深度,从而得知哪些部位需要校正恢复,哪些部位无需修复,以便制定理想的修复工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