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中华民族博物院

2018-11-27 04:57陆杨
时尚北京 2018年11期
关键词:商鞅门槛

陆杨

展览简介

中华民族博物院,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园,位于国家奥林匹克公园最南端。分南北两园,中间以一座民族大桥相连接,是一座复原、收藏、展示和研究中国民族文化、社会生活的大型人类学博物院及旅游景区。中华民族园于1992年开始建设,1994年北园建成开放,2001年9月南园建成开放。园区以一个民族呈一个博物馆的形制,共建了56个民族的100多处景观建筑,以及一座博物馆主展馆。

博物馆主展馆座落在南园的南部,展览以《庶民——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根》为主题,以普通百姓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为视角,介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展馆前言是这样论述的:“历史是大众百姓创造的,然而常见的历史文物中,大众百姓固有的、自然的、体现他们真实生活的文化和生活器物,却往往被人遗忘。传统文物展中,我们更多见到的是帝王将相、卿大夫、珠宝玉器的印记。老百姓的用品,由于无法埋藏于地下,随着时间的流逝,绝大多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恰恰就是那些不能称其为‘出土文物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却是人类生命文化的写照,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根。”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营造出大家所熟悉的文化空间,把主展馆的十四个专题展设计为一个大生命状态下一个一个的“家”。这个“家”不是家庭的小“家”,而是人们一段生活的“家”。3000余件展品用“家”的陈设替代了一般博物馆的展台和围栏限制,使整个静态的主展馆充满了活跃的生活情趣。让冰冷的空间变得有人情味。要想寻根、知老礼,可以去拜“祖宗堂”;要讲行,就从“车”开始;谈婚论嫁,就瞧“绣房”;生儿育女,就看“育儿房”,生产离不开农耕、农具,生活穿衣离不开纺纱、织布……

从“门”开始

历史的风风雨雨,门总是首当其冲。城门、坊门、宅门;门色、门钉、门槛;门神、门镜、门符……门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出入口。

博物馆主通道口用传统的对开大门设置,当参观者跨过门槛进入后,各式各样的门户逐一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工作人员介绍说,门是内外空间分隔的标志,是迈入室内的第一关和咽喉。双扇为门,单扇为户,因此,又将一家一户称为“门户”。

据载,有巢氏是最先步入华夏建筑文化之门的第一人。《韩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自有巢氏在地上架木造屋栖身以后,便有了门,实现了人类居住史的一次伟大变革。构巢筑屋是门意识的真正的开始。

随着社会的发展,除了大门,还在门下出现了门槛。我国最早的门槛实物在元代建筑物上,是古代房屋门下方的一根横木或石条。中国传统住宅的大门口必有门槛。古时的门槛高与膝齐,门槛越高表明房屋主人地位越高。

门槛在风水学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大门和地面上会有一条缝隙,而这条缝隙会影响整个住宅的气场,门槛则可以遮挡污物、避邪,阻挡外部不利因素进入家中,还可以防止好运势、财气外漏,以保一家气氛祥和。门槛也是体现礼节的地方,客人进入宅院或屋内,应稍微低头看着门槛,然后抬足跨进门表示对主人的尊重,不宜昂首阔步快速直入主人内屋。

门,在各民族中还演绎出种种五彩斑斓的民俗文化,如除夕门上贴春联与“福”字,正月初一贴鸡(吉)上门,破五吃饺子放鞭炮“送穷出门”等。

寻“根”问“祖”

祭祖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民俗。展厅中有一处“祖宗堂”,提要写着:“祖宗堂”是中国“人”和“神”的统一。工作人员介绍说,民间信仰多种多样,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方式。在这里展出的各种供具,是供奉诸神和展示祖宗牌位的,如神龛、神匾、神台、神柜、神签、神卦;菩萨牌位、祖先牌位、父母牌位、族人牌位;供桌、供台、供品等,从明代、清代至近代的都有。由于这些供具是放置在与人居住的房屋里,因此与纯宗教或庙里的供具不一样,更接近生活,与同时期的明清家具形式相近,留下了民间信仰的生活文化遗迹。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两类。祭祀起源于远古时期,古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古人还认为祖先虽然身死,但灵魂仍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所以古时逢年过节,上到皇家帝王,下到普通百姓,都有敬天祭祖的习俗。

工作人员还介绍了祖宗堂的起源。五千年前,在现今河南省新郑市轩辕路,是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地。相传农历三月三是轩辕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业的日子,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从春秋时期这里就兴起了盛大拜祖活动,延续至今。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华人祖先,还是修炼得道之人,传说他得法悟道后,治理国事的同时炼丹求鼎、静心修炼。公元前2598年,黄帝在桥山山下,铸造了一尊大鼎,第二年,当鼎铸成瞬间,天忽然裂开,降下一条黄龙,黄帝随即跨上黄龙,圆满升天。人们从此把黄帝称为“天”,泽被的后世民众将黄帝当成祖先进行供奉。后来逐渐演变为供奉家中先人,祖宗堂便应运而生。

寻“根”问“祖”既是传承,也是一面镜子,会给人带来道德压力。大家都知晓的秦桧,他设计以莫須有的罪名坑杀了民族英雄岳飞,背负千古骂名,被绑在岳飞墓前长跪不起。秦桧此人如此之坏,但是他有一个后代却成为一位官声颇佳的好官。

乾隆十七年,这个名叫秦大士的秦桧后人参加殿试,乾隆皇帝了解其家事后故意问他:“听说你是秦桧的后代,果真有此事?”秦大士答道:“皇上,宋高宗是昏君,用的是奸臣;而您是明君,用的自然是忠臣!”乾隆听后很高兴,秦大士如愿成为状元。秦大士做官后也没有重蹈秦桧覆辙,他一辈子不忘前耻,光明磊落,声名俱佳。现在在南京市秦淮区长乐路上,还有被人们称为状元府的秦大士纪念馆。

度量衡中的“升”

在“度量衡”房中,工作人员指着大大小小的容器介绍说:这些都是古代农民用于称量谷物的东西,这些不起眼的物件却都有着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度量衡的计量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一尺的长度与一手的长相近,所以古时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识也”等的说法。周代以前容量单位也是用人的身体计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一掬相当于一升。而“升”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标准度量衡,它来源于国宝“商鞅方升”。

战国时期因为度量衡不统一,民众在交换物品时经常争执甚至打斗,流血事件常有发生。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推行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策略。

商鞅为统一秦国度量衡而制造的标准量器铜方升,其左壁刻有“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的铭文。这一标准量器的出现,改变了秦国商品交换混乱的现状,是商鞅变法中的一件强国重器,直接见证了大秦的崛起。

秦孝公以商鞅方升为模式,督造了各种标准的度量衡器,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有了实体的规范,民间少有争斗,社会趋于和谐,这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方升只是一个小小的器物,却影响了中华文明几千年之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秦法推向中原,也将标准度量衡推向中原,更是将公平公正的概念推向了世人。它的背后藏着秦国崛起的秘密,更藏着中国一统的强大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度量衡也成为了社会道德准则的一部分,并与商业诚信结合在一起。一提“老字号”,就是商业交易信誉保证的代号,它包含着信用、信义、信誉三个方面,度量衡也因此成为维护和保证商业公平的准则。

猜你喜欢
商鞅门槛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停留
一类Schrödinger- Hartree方程爆破解的门槛条件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
异地高考岂能不断提高门槛?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商鞅军事哲学思想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