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筑黔
我很小的时候就对舞蹈产生了兴趣,对舞台充满了渴望,我渴望自己终有一天能够站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的舞蹈作品,我以此为目标奋斗着。2014年我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毕业,同年7月进入贵州省花灯剧院,正式开始了舞蹈道路上的漫漫征程。
在剧院我从事的是舞蹈表演及舞蹈编导,从业近四年来,我参与了大型花灯剧《盐道》、《云上红梅》,四路花灯闹元宵大型文艺晚会等剧目及演出的部分舞蹈编导工作,以及《我的银葫芦》、《芦·魂》、《扇魅》等独立舞蹈作品的创作。有的作品登上了全国舞台,获得了奖项和荣誉;有的作品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对花灯舞蹈产生了浓厚了兴趣与感情。
然而,在如今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的花灯舞蹈已经很难满足观众的审美。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在保留花灯传统艺术特色的前提下,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对花灯舞蹈进行适当创新與改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期间诞生了一批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与青年编导龙丽华共同完成的花灯情景舞蹈《扇魅》。下面我将结合编排过程中的实践与构思,简要地谈一下《扇魅》的艺术特色。
一、注重故事
花灯舞蹈在民间多半是老百姓的自娱自乐,就算出现在剧目中,也只是起到渲染与烘托气氛的作用,极少有故事性。因此,我们在一开始就为《扇魅》设计了一个故事,一个传承与热爱的故事。
一群艺人发现了一把花灯扇,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他们好奇心强,交头接耳,不停地摆弄,这个人舞一下,那个人跳一下,慢慢地,艺人们探索出了舞蹈的旋律,掌握了花灯扇,他们用花灯扇跳出了好看的舞蹈。渐渐地,他们喜爱上了花灯扇,沉醉其中,他们狂欢地起舞,表达出内心的愉悦。最后,跳累了,舞累了,他们悄悄地将花灯扇放回到原来的位置,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艺人们希望,无论哪个时间、哪个空间的人们,都能够发现这把花灯扇,从而像他们一样,感受到花灯的魅力和快乐,并将这份快乐与喜爱之情一代代传承下去。
故事从刚开始的发现、懵懂、试探,到中期的喜爱、热爱,再到后期的回归、期盼,整个故事线脉络清晰,让观众看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与故事的起承转合。虽然《扇魅》作为一个舞蹈作品只能加入简单的情节,但这样的情节能让《扇魅》更加丰满,人物形象与情感呼之欲出,营造出一个虚拟的时空环境,这也是情景舞蹈称谓的由来。
二、运用标志性的花灯元素
《扇魅》最大的亮点是将花灯打击乐及人声效果融入到花灯舞蹈中,并在最大程度上彰显了作品中的地方戏曲元素——花灯扇及花灯打击乐。
演员们使用的道具是花灯扇,包括单扇、双扇及长扇,并运用了多种花灯的扇子舞蹈技巧,是对花灯扇常用技法的一次充分诠释。而单纯地使用花灯扇也不会让舞台显得凌乱,保持简单空灵的意境。花灯扇在作品中还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花灯艺术的传承,象征着人们对这一艺术的喜爱。尤其当花灯扇在大开大合之间时发出的声响,也能配合演员们的节奏,别具一格。
《扇魅》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花灯打击乐作为背景音乐,而不再使用其他乐器。花灯打击乐是花灯的重要元素,它与其他戏种的打击乐的不同之处在于,花灯打击乐可以与音乐相互融合,具有鲜明的层次感。《扇魅》中花灯打击乐使用的司鼓、锣鼓、板鼓等传统乐器,根据情节发展,从单一的单打,逐渐上升了复杂的套打,同时多种套打相互配合,将节奏感和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也让舞蹈的节奏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值得一提是,《扇魅》中还融入了人声效果。演员们在跳舞的同时,会配合打击乐的节奏,用自己的声音模拟出锣鼓点,如“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彻——”、“嘚嘚叱、嘚嘚哐、嘚嘚叱嘚叱嘚哐——”等等,不仅加强了节奏,更凸显了作品的花灯及戏曲韵味,风格显现。
花灯情景舞蹈《扇魅》是一次尝试与突破,放在全国地方戏舞蹈的行列中,它也是第一个将花灯打击乐、人声、舞蹈相融合的戏曲舞蹈作品。它在充分发挥了花灯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又对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扇魅》摒弃了繁琐的旁枝末节,让舞台呈现出一种干净、空灵、简洁的状态,并将花灯戏曲元素不断放大,达到了“无处不花灯”、“处处是花灯”的观看效果。让观众去感受与体会到花灯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强烈美感。
花灯情景舞蹈《扇魅》是一个契机,在它的带动下,不断有其他作品也借鉴了这种方式和方法,其中就包括我本人正在编排的花灯小剧目《扇始扇终》。《扇始扇终》融合了花灯戏词、花灯唱段、表演、花灯舞蹈及现代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扇魅》的升级版,也是一次探索。无论发展还是传承,这样的探索与尝试,对于花灯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相信在保留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能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优势,用一种开创地、创新地的精神,迎难而上,并结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与时代发展,我相信,花灯这样一门传统民间艺术,定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克服发展的阻碍,开拓出更多的可能性,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我看来,这或许是对花灯艺术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