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新闻适用范围探析

2018-11-26 11:38夏鸿张志丹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6期

夏鸿 张志丹

摘 要 近年来,VR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同时,VR新闻也在新闻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华网是我国媒体中较早建立专门的VR\AR新闻频道的国家级媒体,新华网在VR新闻领域的实践成果相对其他媒体而言也更为丰富。新华网的实践则表明VR技术应当更适合报道具有可预见性质(能够事先策划)的文艺性新闻和新闻性新闻。而传统文化传播一般可归属于文艺性新闻中,鉴于VR新闻具有沉浸式传播、多维叙事等特点,VR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原真性地呈现给公众,从而制衡传统文化的快餐化倾向,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 VR新闻;类型偏向;传统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6-0048-03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部分国内外媒体先后提供了一些带有尝试色彩的VR新闻作品,将虚拟现实技术(VR)同新闻报道相结合成为传媒机构布局未来的重要举措。如美国广播公司(ABC)建立的“ABC News VR”;新华网的VR\AR新闻频道等。通过对国内VR新闻成果的观察,笔者发现VR新闻同以往的新老媒介提供的新闻相比,在适用范围上相对较为狭窄,但狭窄的适用范围中VR新闻却能够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到远超其他传播媒介的作用。

1 VR新闻概述

“VR新闻”概念起源于虚拟现实技术和新闻业的结合,泛指所有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采编、报道、呈现过程中的新闻作品。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将虚拟现实技术(VR)尝试性的应用于新闻报道成为传媒机构布局未来的重要举措,国内外多家媒体纷纷建立了自己的VR团队。如美国广播公司(ABC)建立的“ABC News VR”;新华网成立的VR\AR新闻频道等。

我们发现将VR技术应用于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有代表性的实践有:2013年,美国《得梅因纪事报》应用VR技术制作了《丰收的变化》;2015年《纽约时报》通过VR视频《无家可归》报道了儿童难民的可怜生活;2015年财新网与联合国联合摄制的《山村幼儿园》;2015年财新网的“深圳山体垮塌事故VR新闻系列报道”;2016年两会期间,新华网的《全国两会 老百姓有话说》等。

2 VR新闻的类型偏向

VR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同传统的视频新闻一样,都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系统的刺激实现对信息的传播。只不过同传统视频相比,VR新闻通过对仿真技术、传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创建出一个虚拟的世界,以沉浸感(immersive)、交互性(interactive)、構想性(imagination)三大特性,实现对传统视频新闻的超越,但整体而言VR新闻应当仍属于视频新闻的一种(也可称之为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视频新闻的一种新的形态)。因此,在寻找VR新闻适用性较好的新闻类型时,应当可将传统视频新闻类型作为参考性标准。具体而言,在对VR新闻的类型适用的分析中,本文主要从内容偏好、报道客体状态两方面出发,以新华网VR/AR新闻频道为例展开分析。

2.1 VR新闻的内容偏好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即对社会而言,每个时代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讯息”不是这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与社会变革。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揭示了在不同时代,因媒介技术的限制,每个时代的媒介所契合的新闻类型也多有不同。如,以内容六分法①为标准,在印刷传播时代,媒体界主要提供言论类新闻和新闻性新闻;而在电子传播时代的网络纪元②,媒体界则主要提供文艺性新闻(包括娱乐性、综艺性新闻)、服务性新闻(包括广告)和新闻性新闻。

VR新闻作为一种集合了多种新兴技术的“新新闻”,在生产层面存在着生产成本高、周期长和专业要求高等特点。因而,就题材而言,VR新闻一般为纪录片或重大主题新闻。新华网VR\AR新闻频道在2017年前8个月③中,提供了64条新闻,而这64条新闻基本属于记录片或重大主题报道。同时,笔者发现在这64条VR新闻中,至少有42条新闻属于文艺性新闻或涉及文艺内容,其中至少有31条新闻涉及到了传统文化;其他22条新闻则多属于新闻性新闻,其中有9条新闻属于对重大主题(两会和春运)的报道。因此,笔者认为以内容而言,VR新闻更适合用于报道文艺性新闻或新闻性新闻(尤其是重大主题类的新闻性新闻)。

2.2 从报道客体看VR新闻偏好

就报道客体而言,新闻一般可以划分为可预见性新闻④和不可预见性新闻⑤。同传统视频新闻相比,VR新闻在制作中在前期策划和后期编辑上要求更高,花费时间也更多。因此,在不可预见性事件中,除非该事件延续时间较长,为VR新闻制作者提供制作缓冲期,否则VR新闻只能在事件爆发后对事件现场进行还原式报道。如,财新网针对2015年12月20日发生的深圳山体垮塌事件的报道即是

如此。

此外,通过对新华网已有作品的分析,笔者发现同是可预见性新闻,但VR新闻更适合用于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在64条VR新闻作品中,事件类新闻不到20条;其他作品均属于带有经验性、记录性的非事件性新闻(主要为带有文化属性的非事件新闻),如《新华网VR——小镇相册之四川洛带镇》(2017年7月10日)等。

2.3 对VR新闻类型偏好的思考

通过新华网的VR新闻实践和其他媒体的新闻实践,笔者认为从内容上看,VR新闻比较适合新闻性新闻和文艺性新闻;从报道客体上看,VR技术更适合用于报道客体相对静止,制作时间较为充分的可预见性新闻,尤其是非事件性可预见性新闻。

在文化传播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托举办文化活动、兴建文化展馆、学校教育、传统文化通俗化活动等方式进行。当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报道时,其客体即为文化活动、文化展馆等带有预见性的报道客体。此外,在文化传播中,其内容的文艺性也毋庸置疑。因此,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报道客体看,VR新闻都相当适合用于文化传播。在新华网的VR新闻作品中,有接近2/3的作品涉及到文化传播即是证明。

因此,笔者认为VR新闻可以在文化传播,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发挥出更多的作用。

3 VR新闻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优势

通过对VR新闻在类型适用上偏好的分析,笔者认为VR新闻在文化传播,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可以发挥出更多的作用。具体而言,VR新闻在传统文化传播中有着如下优势。

3.1 三维现场,线性叙事转向多维叙事

从口语传播始至电子传播时代,人类从仅能通过人际交流获知信息,到只需坐在家中即可知天下事,时空因素对新闻报道的限制一直在减弱。但在现有的传播活动中时空限制依然广泛存在于我们的传播活动中。尤其是在过往的文化传播中,技术的限制导致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中难以实现对现场时空的三维立体展示,导致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中只能继续采取机械复制的方式。

VR新闻的诞生,进一步打破了时空因素对新闻报道的限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VR新闻通过营造出一个虚拟现场,可以形成一种三维的影视语言系统,将对文化遗产的传播由以往的线性叙事转向多维叙事。如在《全景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2017年7月21日)中,观众摆脱了导演对镜头语言的预设性控制,可以自主选择观看维度,观众的自主选择成为了视频发展的

动力。

通过VR技术,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公众由“知道信息”向“感知信息”发展。公众通过对VR技术营造出的虚拟世界的感知、反馈获得信息,全方位、无死角的体验,实现了公众对新闻现场的参与,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质量,更进一步打破了空间对公众感官的束缚,实现信息获取方式的革新,也使文化遗产的传播进入新阶段。

3.2 沉浸参与,提高对隐性知识的接受

在传统新闻报道中,公众作为受者其视角是随媒介的传播者的视角而变化的,公众所能获取的信息和看到的景象全部来自传播者,尤其是在现场直播中,公众所能看到的现场更是几乎全部来自于事件现场的见证者——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公众作为受者在整个传播体系中是居于相对弱势地位的。

在VR新闻中则不同,通过利用全景相机进行拍摄后,公众能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见证新闻场景。通过VR技术的运用,作为受者的公众得到强化,而传播者的作用被弱化甚至是完全消失,公众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公众得以“亲历故事”,以主人公的视角获取超现实的体验,传受关系也由传统的“间接接受”变为“沉浸式参与”。

“沉浸式参与”的实现,使观众可以接受到的信息内容更多、程度更深,有助于解决在以往的传统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高语境信息难以传递的问题。高卫华、贾梦梦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不易进行数字化处理,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承载的精神、观念、情感与知识联系等隐性知识难以得到有效呈现。因此,如果想要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隐性知识的有效呈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处理。

VR新闻的诞生,就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隐性知识的有效传播提供了一种可能。从“间接接受”转向“沉浸式参与”的VR新闻,可以使观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参与到“现场”,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展示。

4 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不足,主要在于将VR技术应用于传统文化传播时,必须考虑VR技术的发展水平,而尚不够成熟的VR技术⑥是阻碍其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作用的一大因素。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将VR技术应用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将是推进我国文化传播事业,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因为VR新闻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的新的表现形式,它更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VR新闻独特的沉浸式传播体验和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方式,既是未来新闻业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增进传统文化传播,控制信息鸿沟的一种有效途径,随着技术瓶颈的不断突破,未来的VR技术必将在文化传播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①就内容而言,视频新闻的分类主要有四分法和六分法两种,内容四分法——新闻性新闻、教育性新闻、文艺性新闻(包括娱乐性、综艺性新闻)和服务性新闻(包括广告);内容六分法——新闻性新闻、教育性新闻、文艺性新闻(包括娱乐性、综艺性新闻)、服务性新闻(包括广告)、言论类新闻、知识类新闻。

②F·威廉斯在其《传播革命》一书中的传播史表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口语传播,二是文字传播时代,三是印刷传播时代,四是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则大体可以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期的广播时代;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中期的电视时代;第三阶段是20世纪末至今的网络时代。

③在2017年4月和5月两个月中,新华网VR\AR新闻频道并未有作品提供,故在前八个月中仅有六个月有VR作品提供。其中,2017年2月提供的作品最多,有23个新闻视频;3月提供的作品最少,仅有2份作品。

④可预见性新闻一般指可提前预知事件并有针对性制定报道策划的新闻,如会议召开、运动比赛等事件類新闻,科普类、教育类纪录片等非事件性新闻。

⑤不可预见性新闻一般指突发性的难以提前预知提前制定报道策划的新闻,如自然灾害、社会灾害等题材的新闻。

⑥首先,VR硬件成本偏高、相关配套设备尚未完全普及;其次,目前的VR头盔会使用户产生眩晕感,因此存在使用时限;第三,现在VR视频清晰度还比较低,存在拼接缝隙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洪杰文,李欣,王银超,等.VR新闻,下一个浪潮?——2016VR新闻发展报告[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5(00):242-270,383.

[2]高卫华,贾梦梦.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当代传播,2016(2):43-45.

[3]张超,丁园园.新闻业的沉浸偏向:VR新闻生产的变革、问题与思路[J].中国出版,2016(17):38-41.

[4] 杜娟,田龙过.“VR+新闻”:新闻报道的新方式——以财新网为例[J].新闻知识,2016(9):22-24.

[5]王轶伟.新媒体技术语境下VR技术对新闻业改造状况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14):361,290.

[6]孙振虎,李玉荻.“VR新闻”的沉浸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6(9):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