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桂婷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档案文化是一种基础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内容上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历史、人文等各个方面,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习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构筑档案文化品牌有助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档案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档案是社会文化产物,是国家的文化财富,也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档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牛鼻子”
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档案伴随着人类文化发展历程,它的起源和演变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祥和进步密切相关。档案也是“历史文明之母”“文化之母”。吴宝康、和宝荣先生认为:档案是有史以來最早的文字信息记录,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代文献。档案作为历史的积淀和原始记录,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内涵与品格,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甚至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成就之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档案资源的支撑。
2.档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压舱石”
人类在社会发展的中的绝大多数成就都是由档案进行最初的记录。档案联系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人类文明从何处来,向何处去,都能在档案中获得证明和启示。档案也保留了人类各个文明阶段、各个人群、各个地域的文化史实,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元要素。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轨迹都能在档案中找到答案。档案也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如果脱离档案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脱离实践,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档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加油站”
没有档案的利用,就不会有文学、艺术的创造,就不会有图书、教育等各种事业的繁荣。档案是联系历史和现代的桥梁,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者。冯惠玲教授指出:人们可以从档案中吸取历史文化精髓,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判断。档案中蕴含丰富的人文资源、精神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力量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档案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
二、档案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档案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文明的形成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档案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记录传承作用
作为人类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与人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人类活动留下来的文化瑰宝,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科技进步史和文化发展史,是人类知识智慧、生产生活经验的一种存储传承方式。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的文化记载,各个时期的成果都是通过档案记载下来的,再现了中华文明的足迹,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也成为积淀和发展文化的基础。档案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是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阶梯。人们通过档案,可以了解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档案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教育引导作用
档案是承前启后、传承文明和继往开来的重要载体,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和权威性,它详实地记录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艰辛过程,是生动的历史教材。档案记录的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结晶,揭示了先进的理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对公众进行教育引导,发挥档案资政育人作用,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3.档案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传播媒介的作用
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文化积淀必须通过文化传播活动来实现,文化传播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文化事业的兴衰成败。文化传播的媒介很多,但是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使档案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通过档案这个媒介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能更好的地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层次和水平。
三、档案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以档案编研为抓手,统筹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和资源建设
立足馆藏资源,拓宽编研路子是档案文化品牌建设最重要的抓手。编研工作是以馆藏档案为主要对象,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社会为主要目的,在研究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编制档案参考资料,利用档案撰写文章和论著。编研是档案部门传统的文化职能,是高层次的文化生产方式,也是档案工作者熟悉、拿手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手段。以德州市档案馆为例,2014年以来,先后编纂《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德州》《德州风物》《日本入侵德州罪行录》《档案存史育人》《档案说史》《亲历抗战—德州抗战老兵口述档案资料选录》等13本书,对馆藏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释。同时,编研工作可与档案征集相结合,德州市档案馆在编纂《亲历抗战—德州抗战老兵口述档案资料选录》时,共征集到100多位抗战老兵的回忆录、若干老兵书信等;编写《档案说史》时,征集到德州市博物馆、德州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和民间地域文化研究者珍贵档案100余件。因此,档案编研工作不仅可以用足用好馆藏资源,打造知名品牌,而且还可以带动档案征集,优化馆藏结构,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瞄准大众需求,打造亮丽名片,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档案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要瞄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档案文化品牌,构建档案文化新平台,提升档案部门的社会影响力。以德州市档案馆为例,近年来,在《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相继开辟“兰台珍迹”“档案说史”“兰台史话”栏目。栏目依托德州市各级档案馆精品档案,用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使德州大地上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随着栏目影响力的提升,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来稿,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档案史料,使栏目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兰台史话》栏目已开办62期,有32期推荐到新浪博客首页,其中21期刊登在新浪网首页文史版,2期荣登新浪网首页文史版头条,其中,“由民国‘国考档案看国家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演变”,被内蒙古法制报、秦楚网、全国公务员考试网等全国四十余家媒体整版转载,单篇阅读量近2万人次;“1977:高考改变命运”一文,荣获德州晚报读者最喜爱的月度文史类文章。栏目的总阅读量突破百万人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的需求。做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档案作用,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作为,打造拳头品牌,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坚持借船出海,借力而为,做巧档案服务大文章
新时代做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举办公共文化活动,提升公众参与度,使档案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方面,国外档案界早已有成功的实践经验,通过文化活动吸引公众,已经是发达国家公共档案馆的惯常做法。以伦敦档案馆为例,每季度都安排主题研讨、专题讲座、步行考察等活动。国内部分档案部门也积极探索,实施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其他单位的横向联系,借道出山,借梯上楼,为档案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以德州市档案馆为例,近年来,与德州日报开展“我的抗战”活动,与德州晚报开展“寻找抗战老兵”活动,更好地让人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社会反响热烈。与德州市机关工委、市教育局、团市委等联合开展德州市中小学“好书伴我成长”暑假读书征文活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拓宽了服务阵地,开辟了档案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彰显了档案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提高了社会影响力。档案部门只有突破部门行业界限,将档案工作纳入到“大文化”系统之中,强化联合思维,才能做大做强,形成最大公约数。
四、坚持盘活资源,上下联动,开拓档案服务新领地
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内涵,活化形式,延伸传播鏈,构筑上下联动的网络,紧抓重要节点,将丰富的档案资源库变为资政育人、文化惠民的文化库、知识库、思想库。以德州市档案馆为例,2014年,编纂《山东档案精品集˙德州卷》时,对全市各级档案馆的精品进行摸底后集成该书。2016年,以这些精品档案为基础编写《档案说史》,从历史视角对档案进行解读。2017年,为庆祝国际档案日,举办“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大型公益展览,在市行政中心、市委党校巡回展出,该展览的精品档案,大多数都是从近几年的编研成果中精选出来的。随后,我们又以这些精品档案为依托拍摄15集的大型纪录片《德州记忆—档案精品展播》,在德州电视台播出,以多元化的手法活化档案资源,运用电视现代媒体再现史实,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从出版书籍、开辟专版、举办展览和拍摄专题片对档案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和宣传,做到了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稿、网络上有图文,形成了更有效的档案文化服务方式和传播渠道。因此,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一种形式,应该多维度、宽领域,坚持传统形式与现代方式相结合。在珍贵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和展示,能够发挥档案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单位:德州市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