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培养料玉米芯发酵技术要点及标准

2018-11-26 10:58孔维丽胡素娟徐柯宋志波韩玉娥康源春张玉亭
科学种养 2018年9期
关键词:玉米芯平菇培养料

孔维丽 胡素娟 徐柯 宋志波 韩玉娥 康源春 张玉亭

河南省是食用菌种植大省,食用菌产量、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孔维丽等,2014),2016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突破510.2万吨。平菇作为河南省第二大菇类,年产量在70万吨左右,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1/3还多(康源春等,2013),种植区域分布全省各地,其中新乡市辉县是全国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河南地区平菇栽培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主要方式为发酵料栽培。玉米芯發酵料栽培平菇每500克干料产鲜菇300~600克(万春华,2007)。随着平菇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户不断增多,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培养料发酵过程出现各种问题,直接影响平菇菌丝的生长和产量,所以规范培养料发酵技术规程及质量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很有必要。

一、发酵料栽培的优势

与熟料、生料相比,发酵料栽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生长周期短

接种后,当环境温度在15~28℃时,菌丝满袋时间一般为18~25天,较熟料栽培(需要28~40天)缩短10~15天。

2. 工艺简单,便于操作

熟料栽培需要拌料、灭菌、无菌接种、洁净培养等过程,需要购置或建造相关锅炉、灭菌灶等设施设备,采用高压灭菌成本较高,若采用常压灭菌,一般需要18~30小时,灭菌时间长,且存在灭菌不彻底的风险;无菌接种技术需要熟练的接种工艺,按照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操作,控制污染率。而发酵料栽培全程为开放式接种,大袋栽培,两端扎口,工艺简单,便于掌握。

3. 效率高、成本低

熟料栽培需要拌料、装袋、灭菌、无菌接种、培养等,每千克平菇的生产成本为1.0~1.2元。发酵料栽培发酵结束后,采用开放式、露天装袋接种,每人每天接种400~500袋,合600~750千克培养料,每千克平菇的生产成本约为0.8元。

4. 污染率低

正常情况下,熟料栽培的污染率要求控制在5%以下,生料栽培的控制在10%以下,而发酵料栽培的污染率一般能控制在2%以下。

二、发酵周期

1. 适宜时期

培养料发酵可周年进行,一般根据平菇菌丝生长适宜温度(菌丝生长温度为5~35℃,高于35℃菌丝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合理安排发酵时间,北方地区主要集中在9月初至翌年3月份,以立秋为时间节点,立秋后10~15天根据天气情况,当最低温度降至20℃以下时即可开始发酵。

2. 发酵周期

不同的培养料、不同的环境温度发酵周期略有差异,玉米芯原料的发酵周期一般在10天左右,棉籽壳原料为7天左右。夏季外界温度高于30℃时,发酵周期缩短2~3天。

三、培养料配方

1. 培养料粒径要求

生产中玉米芯由于加工方式不同,颗粒度大小不同,分为细颗粒(粒径在0.5厘米以下)、粗颗粒(粒径为0.5~1.5厘米)和大颗粒(粒径为1.5厘米以上)。发酵料质量的好坏与玉米芯的粒径大小有关,栽培时以选择细颗粒和粗颗粒的发酵料为主(大颗粒玉米芯发酵料质量较差,栽培后菌袋的污染率较高)。

2. 玉米芯粒径测量方法

取100克玉米芯,用游标卡尺按照粒径的测量方法测定占50%数量玉米芯粒径的大小。

3. 几种常用的培养料配方

配方一:玉米芯84%,麸皮10%,尿素1%,石灰5%。

配方二:玉米芯76%,麸皮22.85%,石灰1%,尿素0.1%,过磷酸钙0.05%。

配方三:玉米芯82%,棉籽壳10%,麸皮5%,石灰2%,石膏1%。

配方四:玉米芯92.5%,尿素1.5%,磷肥3%,石灰3%。

四、发酵工艺

具体工艺流程是:原料预湿→建堆→第一次翻堆→第二次翻堆→第三次翻堆→第四次翻堆→摊堆降温。

1. 预湿

按照配方,将玉米芯原料按照1∶2.4~2.5的料水比加入石灰预湿(棉籽壳原料一般按照1∶1.4的料水比),预湿可采用机械拌料预湿、人工加水预湿、水池浸泡等多种方式,边加水边搅拌,直至玉米芯全部浸透无白芯或者料堆下面有水渗出为止,堆置1天。

2. 建堆

第二天加入各种辅料,拌匀后开始建堆,量少时人工建堆,量大时用铲车或辅助机械建堆。堆高要求60厘米,宽1.5米左右,长度不限。也可根据地形建成堆高60厘米,长、宽不限的方形,此时培养料的含水量约为70%,pH值9~10,颜色为金黄色。

3. 打通风孔

用直径5厘米的木棒在料堆上部、横竖间隔30~40厘米打通风孔(图1),木棒要求插到料堆底部。

4. 观察料堆发酵情况

建堆后第二天,用手接触料堆或者插入温度计测量,有温热感或者温度上升至40℃左右,保持即可;若料温不变,就再翻堆1次。当环境温度较低,最高温度在15℃以下时,料温升高较慢,翻堆有助于料温上升。

5. 翻堆

①第一次。建堆后第四天进行第一次翻堆,料堆表面特别是打孔处升起白色烟雾,此时用温度计测量料堆中部、上部温度,最高温度可达到70℃,下部温度55~58℃,翻开料堆截面可以发现上部及边缘部分有大量白色菌丝,料堆颜色由金黄色变成黄褐色,含水量略有下降,pH值下降。翻堆时要求将内部培养料翻至外部、外部翻至内部,也可用自走式翻料机、铲车等机械辅助,直至将培养料翻匀为止。

②第二次。建堆后第六天进行第二次翻堆,测量料温,此时温度开始下降,上层与中层温度一致为63~65℃,下层为55℃左右,此时料堆颜色为深黄褐色,pH值为8.6~8.7。

③第三次。建堆后第八天进行第三次翻堆,调节培养料的含水量,当外界环境干燥、空气相对湿度连续小于40%、培养料失水严重时,加入浓度5%的石灰水,调节培养料含水量至65%~67%。当外界环境湿润、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培养料水分散失较少,可不再补水。补水时加入麸皮等营养辅料,拌匀后建堆。此时培养料颜色为褐色,温度依然保持在50~60℃。

④第四次(成熟期)。建堆后第十天进行,料堆截面出现大量白色菌丝,此时培养料颜色呈深褐色,颗粒外部附着白色菌丝,无酸臭味、氨气等难闻的气味,培养料含水量为65%左右,pH值降至8.0左右,上层培养料的温度依然保持在60℃以上,下层温度降至40℃以下(一般为36~37℃)。

6. 装袋、接种

建堆后第十一天,将培养料摊开晾凉即可开始装袋(图2)接种。

五、发酵过程中碳氮比(C/N)变化

测定发酵前、发酵中、发酵后培养料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发酵时间延长培养料全氮含量前期下降,后期稍升高,整体呈下降趋势,发酵初期至第四天含氮量由1.25%降至0.86%,第六天升至1.00%,第十天升至1.12%;有机碳含量发酵初期为38.52%、发酵后为38.34%,基本无变化。培养料发酵前后碳氮比随全氮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发酵初期至第四天由30.7∶1升至45.2∶1,随后降低,由第六天的38.2∶1降至发酵结束的34.2∶1。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邮编:450002)

猜你喜欢
玉米芯平菇培养料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平菇种植记
草菇出菇为何怪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白银地区玉米芯金针菇高产栽培技术
农科问答
平菇冬季提温发菌效果好
新疆发现巨型野蘑菇重3.6公斤属于无毒类平菇
双水相超声波法辅助提取甜玉米芯多酚及抑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