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恺
摘 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未达到发达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却已成为社会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未富先老,老无所依”也成为许多人的忧虑。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一些开发商开始为老年人订制特殊的社区、公寓等居住空间;一些非营利性的社会机构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老年人帮扶活动。尤其在设计界,有相当多的设计师和学者提出“老年人人体工程学”、“老年人产品设计”、“老年人色彩设计”等概念。这些思想和活动对养老事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为老年人而设计的核心是基于消费的——为逐利、样式讨好的设计;还是基于道德的——耐用、得体、不浮夸的设计?消费与道德的尺度在哪里?这是当下的设计师们需要系统而认真厘清的问题。
关键词:养老环境设计;消费
一、养老环境设计中消费设计的话语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壮起来。10%会保障它在任何地方被使用;20%会使它活泼起来;50%的利润会引起积极的大胆;100%会使人不顾一切人的法律;300%就会使人不顾犯罪,甚至不惜冒绞首的危险了……”[1]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引用了邓宁格(P. J. Dunning)《工会与罢工》中的一段话,揭示了一切经济活动都是追本逐利的行为。设计也不例外,它作为人类具有目的性和预见性的解决问题的自觉行为,势必会被利润驱使,迎合市场规律,实现设计本身的商业价值。设计师也是如此,他们必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求,紧密联系消费市场,有针对性地、精准地设计出作品,这样才能将设计行为的意义与价值最大化。养老环境的设计作为设计的组成部分,决定了它的价值取向是面向商业的。
另一方面,需求(need)是指:“有机物内部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匮乏而产生的不平衡状态。”[2]正因为消费者在市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丰富而复杂的需求,设计行为才有了驱动力,它被赋予的价值才变得多元化。而老年人的需求也是如此,有分析指出,人的年龄一旦跨越60岁的界限,身体的机能会产生急剧变化。如:记忆力衰退;视力衰退;行动力减缓;新陈代谢机能减缓;免疫力下降等。同时,老年人在心理上的需求也會发生变化,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被尊重和被认可的需求、认知与审美需求等。[3]目前,按照我国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已经有一批养老社区在投入使用了,特别是在一线城市里,不乏规模宏大的养老社区。
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均有开发商以“五星级豪华养老社区”为噱头开发地产项目。此类社区在入住前需要交付一笔高昂的费用,但是,这笔费用不是为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服务,而是为奢华、臃肿的装饰买单。设计上的画蛇添足比比皆是——如在门口设计一个大型的欧式拱门;在中央广场的巨型雕塑喷泉;室内悬挂的水晶大吊灯;华丽的大理石和欧式家具等等。在设计上耗费的庞大开支,终究是转嫁在消费者身上。五星级的养老社区把许多真正需要被照顾的老年人拒之门外。这种消费设计满足的不是人的需求,而是人的欲求。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对欲求(wants)做过这样的诠释:
“……所有人对无可替代的东西的热恋总是无休止的。围城里的人眼红围城外的人,骑自行车的人总是欣羡开名车的人,即使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以及那富可敌国的财富,也未必就没有其他的欲望,所以说‘生活非常满意,已经没有其他任何要求的境界是永远都无法实现的……”[4]
显然,需求和欲求是有本质上区别的。养老环境的设计应当基于什么样价值核心?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的设计是有尺度,有克制力的,而满足欲求消费的设计是无穷尽的,会使设计偏离了其本质和基本价值。如何在消费设计的语境中把握好尺度,令项目既能够顺应市场,具有消费价值,但力度又不为过。这是我们当下应当深思的问题。
二、养老环境设计的社会责任
设计的社会责任是一名设计师或设计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设计师或设计组织以一种有利于社会方式进行设计,其成果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是富有道德感的、良善的、得体耐用的设计。关于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的讨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经展开,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曾提出设计应当为广大人民服务,特别是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他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里提到:
“设计师的责任必须远远超越这些想法。在他开始设计之前很长的时间里,他和社会道德判断就必须起作用,因为他必须做一个判断,一个先验的判断,即人们让他设计或再设计的产品是不是完全值得他去做。换句话说,他的设计是不是站在社会利益这一边。”[5]
尽管帕帕奈克极力地把设计道德化,在他的著作里构建了一个关于伦理道德设计的理想国,但当时却遭到许多批评,特别是企业对他的指责和抨击。在他的诸多观点里,设计的人文关怀是可取的,特别是在养老环境设计的领域。以日本的养老社区为例,重视居住性和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是整体规划的首要,让老年人更容易熟悉新的环境,保持好的居住心情,产生归属感,营造“关怀”“归属”“生活”三位一体的养老环境。
除此之外,该社区从各个方面体现出设计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良善”与“责任感”,如玄关需增大面积,以便担架出入,而且墙面安装了扶手方便换鞋;室内的门宽都在900mm以上,轮椅可无障碍进出;地面没有台阶,并相应地做了防滑处理;厨房做了大量储藏空间,吊柜是可拉拽式的,不必担心高度,即使坐在轮椅上也能够得着;卫生间的马桶比一般的高,盥洗台采用悬挂式的,底部预留充足的空间给轮椅进入。还有各种开关、插座的高度,光照设计和活动隔断等,都充分地考虑到老年人使用时的安全和方便。
基于地域文化的养老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设计不必走高档、奢华的路线,而追求文化的独特性与人性化设计共融的境界。这样的思路不仅能够节约社会资源,还能给予老年人熟悉的情感体验与人文关怀。如2006年9月完工的“我家”老年养护中心位于神奈川县,其设计融合了海老名市特有的海岸文化与传统日式的风格,低洼的中庭与蔚蓝色的墙面涂料不但彰显了当地独有的特色风情,还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海边之家”的氛围。
随后,具有地域特征与文化符号的养老社区在全球陆续兴建起来。如美国俄亥俄洲阿密什郡的西部景观庄园,其建筑内部的设计是典型的美国西部乡村风格;德国波恩的卡莫利特修道院,其设计延续了当地历史悠久的多代人共同居住的习俗和“社区村落”的传统;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棕榈海滩传统住宅,建筑运用了连续拱门的形式以及种植了棕榈树,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美国南部生活情调的空间。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的不是一个气派、华丽的场所,而是一个能与他们的情感相连的、充满回忆和共鸣并且有归属感的场所。
正如勒·柯布西耶认为住宅是一个具有道德性的“不说谎”的工具,解决了人类生存的问题。他的理论与实践是一致的——低成本、服务大众,做最纯粹的功能性的住宅。他的先锋设计实验对那个时代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6]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为老年人设计舒适的居住环境应当使用低廉的成本,如绿色低碳的材料;不浮夸的造型;简洁有效的服务设施等,以达到安全和周到为目的。老年人的消费力是有限的,设计不应当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设置高门槛把一部分低消费力的老人拒之门外,甚至利用华而不实的广告勾引出老年人的消费欲,产生高附加值强迫他们买单。有社会责任的设计应当是富有道德和情感的,其目的是反哺、帮扶老年人,尽可能地让他们花费低成本享受到舒适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在这个消费社會里,人们脱离不了经济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创意生产力,其产生出来的价值是被人们消费的,它是社会经济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在一个消费力发达;物质繁荣的社会里,人们很容易把目光定位在超越生存需求的范围里,分辨不清哪些是需求,哪些是欲求?设计亦是如此,它往往会沦为功利主义追求利润的手段和工具,与其本质和核心价值渐行渐远。当设计忽视了基本的功能性而成为一个符号,大众审美被虚假的样式绑架,盲目追赶潮流,那么大众对设计的消费便进入危险的领域了。把握好消费设计的尺度,是设计行业良性发展的保障。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养老环境设计在诸多设计领域中应当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应该成为道德设计的示范。近年来,许多地产商打着养老项目的旗号开发高档社区项目,社区的设计耗费了巨大的资金,却没有对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需求作深入的考量,使设计流于形式。这样缺乏社会责任感,为追求利润只向极少数老年人敞开大门的做法会将养老设计引入消费主义的误区。
为老年人设计宜居环境,是必须面向大众,让绝大部分老年人消费得起。它不仅有消费的功能,更具有社会公益的责任。这对青年设计师们来说并非易事,需要巨大的道德觉悟和坚韧的职业操守。首先,设计的成本必须控制好。如建筑材料尽量选用耐用、安全、易维护的;景观绿化的植物选取易生长、易打理的品种;合理布局空间,不用大尺度空间装门面、壮气派,不轻易浪费每一个细琐的空间等。其次,设计的目的要从产品转移到老年人的身上。设计不是纯艺术创作,不必过于关注产品外观的审美,应当充分关注和尊重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需求,为他们做贴心、周全的设计。然后,设计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意识是在每一次设计的过程中萌生成长的,对客户的真实需求了解得越深刻,对社会的观察越深入,作为设计师的良知和道德便越容易被唤醒。一个具备职业操守的设计师,是能够对产品、客户和社会负责任的,能够自觉地将设计引领到一个良性循环的道德体系里去。养老环境需要得体、良善、负责任的设计,基于这种理念的设计才能在消费社会里走得更长远,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961.
[2]黄庭希.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443.
[3]王德军,冀有德.老年心理素养研究[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2:42.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与性爱三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160.
[5]维克多·帕帕奈克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周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60.
[6]勒·柯布西耶 .走向新建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作者单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