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辰
摘要:智能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客观趋势,世界上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广和应用。发展智能制造既符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塑我国制造业新优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本文立足鄞州区情实际,结合前沿理论,从产业、企业、人才、转型等视角对目前鄞州区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路径,以期对经济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鄞州区;智能制造;对策研究
一、引言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期,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加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蕴含着巨大商机。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两会和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制造业强国的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工程、强化基础的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智能经济和智能制造则是新经济的典型代表,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最重要的引领性经济形态。
智能制造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技术相结合的智能制造技术,它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制造业的各个环节,正催生智能制造不断深入发展,引领新一轮制造业变革。当前,宁波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把握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机遇,提升宁波“智能制造”水平,是宁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宁波已获批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这也为鄞州区推进智能制造、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本文重点分析了鄞州区推进智能制造的现实基础,推进鄞州区智能制造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并进一步分析了鄞州区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环境,最后提出鄞州区推进智能制造的具体建议。
二、鄞州区智能制造现状
(一)智能制造的基础不断夯实。全区现有规上企业1017家,其中10亿以上企业26家,5亿-10亿企业21家,1亿-5亿企业220家,5千万-1亿企业259家,2千万-5千万企业491家,规上企业形成了梯次发展结构。其中有2家百亿企业向1000亿级迈进;24家10亿元以上企业向100亿级别发展;1亿-10亿企业有241家,发展态势良好;750家亿元以下企业,呈现特色发展态势。在规上企业中,确定36家区级行业骨干企业,其中进入市培育对象的13家,明确了分阶段发展思路和分阶段目标;高成长企业区级培育库选录了86家企业,其中进入市级16家,重点扶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采用先进生产制造模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主营业务收入和税收均能实现较快增幅的成长性好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区级确定30家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推荐8家为市级单项冠军培育对象。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为智能制造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平台。
(二)“两化”融合步伐不断加快。鄞州区作为省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示范基地,“两化”融合指数达到94.5%,全市第一。全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有1700多家,注册千万元以上软件信息类企业达110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4家。软件收入超过110亿元,近几年年均增长30%以上,企业规模、产业收入等指标将稳居全市首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两大中心机房位于我区,全区拥有固定电话49.5万户、移动电话数188.5万个、固定互联网37.4万户、移动互联网104.8万人,区内光缆总长度达81.2万芯公里,城域出口带宽330G,制造业装备数控化率、机器联网率分别达到了63%和28%。无线上网工程不断普及,已经实现包括公园、医院、行政服务中心、客运中心、旅游景点、公共自行车点位等公共区域的全覆盖。
(三)机器换人战略逐步推进。近五年以来,我区狠抓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和工作落实,通过积极宣传推进、开展示范企业和技改专项支持等措施,在土地要素制約、劳动力紧缺、总体投资趋紧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在工业企业中掀起了“机器换人”浪潮,从“无人车间”、“自主改造”“智能化模块植入”“生产线替代”“机器人制造”等几个极具启发和借鉴意义的特色方面,评选出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宁波)有限公司等10家2014年鄞州区“机器换人“示范企业。2017年1月份以来,区81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其中以智能制造项目为主的有38项,新兴产业项目为主的有23项。其中有28个申报市级重点技改项目,10个列入市重点跟踪项目,1个列入省重点跟踪项目。欣达集团等6家企业申报宁波市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试点项目。2017年1-9月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4.5%、14.9%和58.8%。新产品产值435.48亿元,增长19%;全区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5%;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8.29万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年初的33.6%提高到37%,工业支撑能力加强。
三、鄞州区智能制造主要问题
近年来,鄞州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但长期存在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多数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长期依赖廉价低端劳动力,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加速重振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以更低生产成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双向挤压”的压力。当前,劳动力短缺情况日益严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经营利润微薄,产业升级面临较多困难。目前,鄞州发展智能制造仍需解决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智能制造的统筹推进有待加强。一是智能制造统筹发展机制尚未建立。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对智能制造的内涵、主攻产业领域、表现形态等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尚未建立起智能制造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智能制造顶层设计仍需谋划。在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亟需增强规划布局、资源配置等顶层谋划。
(二)智能经济的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一是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不够。智能制造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智能技术,但智能技术的研发或对某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往往投入大、回收慢,導致部分企业对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二是新型智能技术亟需突破。智能制造时代不论是信息的处理速度、数据的存储量,还是网络的承载量,都将呈现几何级倍数的增长,这些均需要在智能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的重大突破。
(三)智能制造的相关产业仍需培育。从产业规模看:信息产业产值占鄞州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低,从企业单体规模来看,还没有5000万元规模以上软件产业企业。从产业层次看:鄞州区智能产品制造主要集中于电子元器件等相对较为传统的制造业领域,且多为组装加工,缺乏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技术含量不高,总体处于传统领域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
(四)智能制造的人才体系亟需完善。一是智能制造基础型人才培养不足。对智能经济基础型人才的培养能力较弱,支撑智能经济发展的基础型人才储备不足。二是智能经济研发应用型人才供需缺口较大。目前鄞州区智能制造领域多数企业进入创新转型发展阶段,对研发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巨大。三是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稀缺。智能制造是融合型经济,需要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目前极为稀缺。
四、鄞州区智能制造的发展环境
(一)“人工智能”加快发展,带来智能制造的新机遇。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
(二)“一带一路”深入实施,带来经济发展新空间。“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深入实施,中国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随着“一带一路”的拓展与延伸,加快向周边扩散,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鄞州区较强的外向经济、齐全的产业优势、较大的产业规模,又处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中,面对“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难得机遇,能够深度介入全球经济科技合作和竞争,提升整合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新常态”全面进入,带来经济发展新动力。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国家出台刺激政策、贸易保护措施扩大、国际摩擦加剧等各种因素交织,中国亟需从“世界工厂”向创新型国家转变,中国经济进入减速换档的“新常态”阶段,低消耗、高质量的增长方式成为必然趋势。鄞州工业无论从企业机制、产业基础、企业素质等方面,具有快速适应“新常态”,进而得到新发展的能力。
(四)“名城名都”加快建设,带来新型工业发展新机遇。建设都市核心区,推进“名城名都”建设,是抢抓城市化发展机遇,放大行政区划调整效应,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之举。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鄞州行动,引导原工业园区、老旧工业区块、闲置商务楼宇改造升级,创新“工业上楼+生产研发服务融合”模式,立体式发展都市新型工业。
五、鄞州区智能制造发展建议
(一)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工程。一是加快智能产品开发。引导鼓励企业转变传统的产品研发设计方式,融合智能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以硬件研发设计转变为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特征的新型智能产品的研发设计。二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常态化。通过制造装备、生产线、制造车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机器人),打破以技工水平决定产品质量的传统制造模式,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实现智能产品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三是创新“制造业+互联网”服务模式。引导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跨界联合,利用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对售后产品提供全过程的监测、控制、维护、升级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提高制造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极大提升。从智能产品的研发、加工生产及销售服务,完善智能制造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
(二)面向企业需求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一是“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引导鄞州区企业和鄞州高教园区高校建立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用联盟,加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通过“基地—项目—人才”的长期支持,形成覆盖设计、制造、销售、维护等产业链环节的联盟运行机制。二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联盟为基础共建智能制造领域产业研究院、政府公共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增强技术研发能力,攻克智能制造系统和核心部件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程化产品,推动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三是着力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和企业应用。吸引国际国内的机器人产品生产或研发企业来鄞州发展,培育工业机器人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企业联合、兼并与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单项产品“小巨人”,形成一批优秀企业及产品品牌。四是实施智能制造装备标准化与质量控制提升工程。以加强标准化工作为突破口,为智能制造装备提供技术标准支撑,提升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采标达标水平;加快智能制造装备重点领域标准的制订步伐,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推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上下游产品标准对接,保证产业链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三)开展智能生产普及行动。一是加快企业CPS的建设。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作用,实现机机之间、智能生产线之间、智能车间的无碍感知互联,自主协同制造。二是加快企业专用云的建设。鼓励企业对私有云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开发,在生产、管理中加快人工智能的部署和应用。企业通过对私有云的建设,可以与块状行业云以及工业的公有云或者综合云对接,实现智能制造资源的共享与再利用。三是加快智能企业智能模组的应用。通过智能传感模组、计算存储模组、联网模组等智能模组应用于产品和产品生产线上,引导和扶持物联网系统集成公司与制造企业进行对接,加快推进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的进程与速度。
(四)打造工业智能支撑平台。对现有的“三园区一基地”打造成智能制造的集聚地和样板园。将园区作为产业链龙头企业和核心环节的落脚地,建設成为资源集约利用的引导区。提升园区服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一是产业平台特色发展。每个园区围绕全区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根据园区各自的产业与要素优势,对产业进行定位,以打造产业链为方向,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二是产业平台集聚发展。以推进加快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为方向,重点引进大项目,打造产业链核心环节,提高园区内产业集聚水平,带动园区内企业,及周边企业实现集聚发展。三是产业平台集约发展。建立园区集约产出发展评估机制,提高单位资源占用产出水平,对园区内低效资源进行盘活再利用。四是产业平台智能发展。将园区内企业以行业、产业链、规模等形式进行数据采集,从研发、市场拓展、产业链打造等方面逐步实现数据化管理与服务。在此基础上,从全区角度对“三园区一基地”进行数据集成,实现智能化管理。
(五)深化都市工业建设。在中心城区和近郊镇(街道)以智能智造为业态,“单位面积产出”为标准,将具有高附加值、尖端科技、轻加工、绿色等智造产业纳入工业楼宇,用实体经济支撑中心城区,防止中心城区空心化。一是打造新型都市智造工业集聚区。全面推进都市智能制造产业园(楼宇)的布局与建设,打造多形态、多业态的都市工业模式。二是提升核心区域传统工业向智造化转化。对中心城区、街道、园区和近郊镇实施“退低进高”政策(即:低层厂房向高层拓展、低端产业向高端发展),允许符合都市工业业态的厂房改造为都市智造型工业楼宇,引导现有制造企业向智造制造转型升级,集聚一批品牌服装、精密仪器、生物医药、微电子、珠宝加工和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智造工业企业。三是发展智造制造总部型都市工业。对中心城市中必须转移的工业企业,通过智能制造手段,鼓励将研发、设计、营销于一体的轻资产型总部工业经济体以楼宇形式留在城市中心。
(六)深化智能科技创新。一是做大做强现有智能研发平台。发挥高端科创智能平台创新创业综合体的引导示范作用,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大力引进与鄞州区产业发展相配套,能力强、层次高的重大智能支撑平台,打造一批在国内、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地标。同时,推动中物科技园、清华长三角科技园、摩米创新工场等现有高端科创平台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速智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高端项目、人才团队和新兴产业,加大规模产出力度。二是打造南部新城智能创新创业集聚区。南部新城以潘火、下应、首南街道等创业创新基地为主体,加强与南部商务区、四明金融小镇、南高教园区的融合共进,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为代表的智能科技服务业,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培育都市工业。三是打造东部新城智能创新创业集聚区。东部新城创业创新基地以宁波文化广场和宁波金融中心为主要区域,大力培育盛世方舟、WE+、创客工场、伯乐御马等智能创新创业载体,集聚科技要素资源,并与金融、物流、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构筑以创业创新双基地为核心的智能创新发展空间格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打造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区、科创改革引领区、科教智力聚合区和和谐美丽科技城。
参考文献:
[1]潘健生,王婧,顾剑锋.我国高性能化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J].金属热处理,2015,4(1):1–6.
[2]赵东标,朱剑英.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的发展与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1999,10(8):927–932.
[3]张曙.工业4.0和智能制造[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43(8):1–5.
[4]左世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策略与对策研究[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4(3):36–42.
[5]路甬祥.走向绿色和智能制造–中国制造发展之路[J].中国机械工程,2010,21(4):379–386.
基金项目:2017年宁波工程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