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素质教育的根系已逐渐深入到教育新时代的土壤,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与束缚,导致教育的百花园呈现出知识硕果累累,而彰显灿烂生命的语言之美、情感之花、智慧之光黯然失色的痛心景象。那么,教学中如何发挥语言的评价功能、品悟知识传达的情感、洞察文字背后潜藏的智慧呢?在近年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潜心研究中,我总结出“重评价、重情感、重智慧”的“三重”教學法,优化了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重评价;重导学;重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重评价,让学生热爱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做到春风化雨般及时,画龙点睛般到位,返璞归真般真实,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加热爱学习。
(一)评价语言的及时性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色或自我感觉很满意时,渴望老师赞赏的目光和语言;学生的回答模棱两可时,亟须老师点拨的语言;学生的理解有偏颇时,又期待老师指正的语言……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都期待老师及时的评价,这样的课才会上到学生的心里,每位学生才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当学生因着急没有读好课文时,教师说出及时、亲切的评价语言:“孩子,你有点着急了,再来一次,老师相信你能读好。”学生听了,展示出了自己出色的朗读,接着老师再给予他中肯、赞赏的评价:“你的努力已经把我们带到了文中,孩子,你真了不起!”……
(二)评价语言的准确性
在写字教学中,学生写的字笔顺、笔画正确要比写错别字进步得多,但离写工整还有距离,要分层激励,稳步提升。按照“错别字少了——没有错别字——笔顺正确——占格规范——书写美观”这样循序渐进的发展阶梯,使不同的学生都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成功感。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地用“读得不错,很棒”此类模糊的评语会遏制学生的潜力,使其丧失进取心。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设计好读书坡度,要求: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通句子;三读,注意长句子的停顿;四读,感知课文大意。精读课文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品词析句、悟情悟文的基础上设计五读乃至六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的分层朗读加上及时、准确的评价语,步步深入,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读得精,朗读水平螺旋上升。
(三)评价语言的真实性
自然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揉捏造次的东西会让人觉得怪异、不舒服,而不加修饰、朴实无华的课堂则体现的是自然美。“老师觉得这句话读得欠缺点什么,你有没有感觉?”和学生真实的对话、扎实的朗读指导让人感觉舒服;“老师觉得你缺乏热情。”学生会马上领悟,充满热情地读好了,老师将进步的掌声送给他。我觉得这样的评价既让人舒服,又让人满意,这样的评价语言真实又具有指导性。静静地聆听孩子们学有长进的声音,令人回味无穷。
二、重导学,让学生感动语文
(一)激情导课渲染“情”
导课时,教师的“情”如同一面战鼓,敲响了战斗的序曲。教师的语言如磁场一般牵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端正了学生的态度,真诚地回应着学生;教师的眼神充满了期待与信任,如涓涓细流,流向学生的心田,沁人心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烈焰升腾,大漠震颤,杨利伟载着中国人民千年的梦想,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驶向太空……让我们再次回味《梦圆飞天》,感受那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场面……”课前短短数秒,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再现了扣人心弦的一幕,渲染了激动欣喜的气氛,把学生的情绪瞬间感染,师生很自然地怀着对课文的喜爱之情进入课堂。
(二)民主导学激发“情”
感悟文本的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就是情感流露的过程,也是作者和学生情感碰撞的过程。在《梦圆飞天》“品读发射场面,畅谈内心感受”任务呈现之后,教师提出具体学习策略。1.自主学习:默读发射场面的段落,将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并简单批注你的感受。2.小组交流:组内有序展开交流,随时作补充。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内积极发言,组外及时纠正、补充。在精准问题的导学引领下,孩子们能迅速找准交流点,并能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文本传递的信息和流露的情感。再加上理解到位后有感情地朗读、赛读,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浓厚。此时,师生和课文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三)检测导结延续“情”
课堂检测导结环节,老师会根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精心设计检测阅读题,一是对本堂课知识方面的巩固,二是对课文整体思想情感的把握,三是将课内所学延伸到课外。比如在《梦圆飞天》结课之后,布置拓展性作业:课后搜集、整理关于“神舟号”飞船的其他信息,下节课开展“我眼中的‘神舟号交流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坚定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志向,最终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重智慧,让学生聪慧睿智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说:“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以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可见比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智慧是涤荡心灵尘埃、污秽的一剂良药,是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一面明镜,更是振兴民族的雄韬伟略。所以,智慧的教学就应该站在文本的至高点,深钻教材,细研教法,穿越知识的隧道,洞察作者的腹中之情、言外之意后,将作者和学生的心一起栖居在文本之上。
作者简介:任红娟,女, 1979年生,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作文教学。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