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巧芳
摘 要 水稻是重要的农业作物,也是人们生活中的主食之一。目前,水稻秸秆多数都是露天焚烧,会污染环境,可针对水稻秸秆实施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分析了河源市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存在难题,再借鉴其他地区的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在河源市推广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提升水稻秸秆资源的利用率,解决水稻秸秆焚烧难题,推动区域农业绿色发展。
关键词 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河源市
中图分类号:S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1.066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稻谷占全年粮食产量的绝大部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水稻秸秆多以直接焚烧为主,将草木灰作为肥料,这样的方式尽管快速实现了水稻秸秆回田利用,但是露天焚烧会严重影响大气的质量[1-3]。基于此,以河源市为例,对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详细内容如下。
1 河源市的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面积15 800 km2,人口295.3万。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大部分海拔较低,坡度在30°以下,宜植面積在90%以上。河源市有灯塔盆地、川南盆地及源城盆地,面积约4 171 km2。
1.2 水资源现状
区域内水资源丰富,河源市河流众多,东江为河源市内的最大河流,其中新丰江是东江最大的支流,全长163 km,流域面积3 813 km2,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完善,水能理论蕴藏量1 317 100 kW,现已开发576 000 kW,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3 生态环境
河源素有“万绿河源”“港深水塔”之称,水环境质量良好,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达到了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新丰江、枫树坝水库水质则一直保持在Ⅰ类水质标准。维护好生态环境是河源市重要的发展战略,河源市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生态农业,致力于打造生态河源、现代河源“两个河源”。
2 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
2.1 水稻种植情况
2.1.1 面积
河源市区域粮食种植面积为16.4万公顷,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13.4万公顷,夏收6.6万公顷,秋收6.9万公顷。其中3.3~6.6 hm2水稻种植大户有46个,6.6 hm2以上水稻种植大户有11个,共种植水稻面积387.9 hm2。
2.1.2 耕作模式
河源市重视生态农业,大力鼓励现代农业发展,在水稻种植时主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耕作、播种及收割。目前,河源市水稻种植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7%,其中水稻机耕面积为12.5万公顷,机耕率为92.5%,机收面积为8.4万公顷,机收率仅为62.3%。
2.2 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
2.2.1 利用率
河源市水稻年产量约为1 645 000 t,水稻秸秆理论资源产量为1 481 000 t,按草谷比(即农作物秸秆产量与农作物经济产量之比)为0.9计[4]。河源市可收集资源量约为1 060 000 t,目前秸秆综合利用量约为881 800 t,综合利用率为83.2%,其中腐熟还田利用占91.4%。
2.2.2 利用方式
2.2.2.1秸秆腐熟还田(秸秆腐蚀剂)
秸秆腐熟还田指采用机械收割,稻草全部原位直接均匀撒铺在田间,再向秸秆洒腐蚀剂,适量增加氮肥调节碳氮比,结合机械促使水稻秸秆与土地连接,灌深水10 cm(水要泡过稻草面,以免秸秆本身失去水分后不易腐烂分解),泡田5~7 d后,然后进行翻埋即可插秧。
2.2.2.2基料化(蔬菜种植、菌类种植)
基料化,主要是将水稻秸秆作为基料,用于蔬菜种植和菌类种植,可通过机械破碎的方式,对水稻秸秆进行处理,适当加入肥料等,再调整碳氮比和水分作为基料[5]。
2.2.2.3饲料化(养牛饲料、猪饲料)
水稻秸秆材料可用于饲料,可借助压块处理的方式,将秸秆用于牛、马、羊等的饲料,可达到过腹还田的效果。
2.2.2.4垫料化(高床养殖)
在高床发酵型畜禽养殖模式中,将水稻秸秆进行压块处理,切割成粒,将其作为高床发酵养殖垫料,从而达到回收水稻秸秆的目的[6]。
2.3 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3.1 存在露天焚烧现象
尽管河源市高度重视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严禁水稻秸秆露天焚烧,但是部分农户仍存在焚烧秸秆的现象。在夏秋季节,尤其是在每年的6—7月收割季节,为了尽早完成水稻种植,农民为了便利习惯性直接将水稻秸秆在稻田中焚烧作为肥料,导致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明显增加,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且还会污染环境。
2.3.2 水稻机收率不高
河源市将秸秆腐熟还田技术作为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主推技术。农业机械化收割对水稻收割切碎还田、水稻秸秆还田利用至关重要,机械化程度决定了水稻秸秆的完整度,如果具体水稻收割选择机械化收割的方式,可实现水稻秸秆的机碎,便于后续利用秸秆。但是,河源市耕地多细碎分布,机械化收割程度不高,部分水稻秸秆仍采用传统人工收割,会影响后续的水稻秸秆利用。
2.3.3 水稻秸秆收集利用水平低
在水稻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方式中,饲料化、基料化和垫料化利用率仅为43 900 t,仅占资源化利用量的4.98%。在推动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规模化食用菌生产中,水稻秸秆收集、运输成本过高,秸秆收集季节性较强,储存方式站点不够合理。
2.3.4 水稻田存在缺水情况
尽管区域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是部分河流水电开发程度较高,会造成部门水田暂时性缺水。由于水田缺水,对收割后的秸秆利用效果影响较大,无法有效推广秸秆腐熟还田,导致部分农户因种植时间紧迫露天焚烧秸秆。
3 解决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问题的建议
3.1 引起其他地区的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
河源市可以引起其他地区的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以黑龙江省为例,农业秸秆利用方式包括沼气发酵工程、直燃发电工程、成型燃料工程、纤维素乙醇工程和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等。同样,河源市也可引入这种农业秸秆利用方式,但由于水稻秸秆较小,对气化集中供热、成型燃料工程、纤维素乙醇工程等的适用性不高。因此,河源市可以沼气发酵工程为主,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与可靠性。
3.2 宣传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
河源市应明确以秸秆腐熟还田为主的秸秆利用方式,通过基础农技站推广宣传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派发秸秆腐熟剂,可借助宣传车、横幅、标语等入户宣传方式,增强农户对秸秆腐熟还田技术的认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露天焚烧现象,提升水稻秸秆资源的利用率。
3.3 因地制宜推广适用技术
具体的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不能盲目施行,需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合理开展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部分地区畜牧养殖相对发达,则鼓励以饲料化、垫料化为主的利用方式;部分区域无良好养殖基础,且沼气池发展不够健全,则鼓励以秸秆腐熟还田、基料化为主,从而有效提升秸秆资源的利用率。
3.4 完善秸秆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机制
河源市可通过办点示范方式,建设水稻秸秆资源化试点,研究水稻秸秆利用技术,结合试验成效不断完善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推广机制。同时,河源市應加强推广秸秆基料化、垫料化等经济效益高的利用模式,培育秸秆收贮组织,支持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经纪人等,因地制宜建设秸秆收储站点,引导其与种植户(合作社)、秸秆利用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完善秸秆利用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毕于运,高春雨,王亚静,等.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12):211-217.
[2] 陈铭斯,黄远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建议——以钦州市为例[J].广西农学报,2016,31(4):47-49.
[3] 李颖.庐江县秸秆资源化利用和资源化潜力的生态足迹分析[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4] 戴玉.寿县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潜力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5] 张雅蓉,李渝,蒋太明,等.贵州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综合利用现状[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262-267.
[6] 黄祥.苏南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成因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