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2018-11-26 10:57初丽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工具性国学人文

初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本文就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经典文本这一载体适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更是新世纪为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在现实中,有些教师自身国学底子薄弱,对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透。以其昏昏,又如何使人昭昭呢?鉴于此,适当、合理、不失时机地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研修之中,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二、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只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作用,而忽视了它的人文教育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并不是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是掬古典之泉,濯蒙童之心,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美学因素等,调动各种教学手段,整合资源,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积极实现传统文化渗透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应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理想。

要想鉴赏古诗词,要引导学生在读通读懂诗词上下功夫。1.读标题,明确诗歌的类型,确定赏析的方向。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主要有写景、咏物、怀古三类。写景诗借景抒情,咏物诗托物言志,怀古诗借古讽今。诗词的标题往往就显示出诗歌的题材类型。2.读作者,要深入探究诗人的经历、思想倾向及其诗歌风格、诗作的时代背景。如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时代,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重要历史阶段和事件无不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其诗无愧为“诗史”;陆游一生积极投身于抗金复国的洪流之中,至老“尚思为国戍轮台”,临终还望“王师北定中原日”,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诗意因人、因时、因境而异。读诗就得要先读诗人、读诗境,而后才能悟诗意。

总之,教师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進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操……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礼仪熏陶,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 编 帕 拉)

猜你喜欢
工具性国学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垂”改成“掉”,好不好?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