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芳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沈阳 110034)
在词汇(特别是难度较高的书面词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准确而透彻地讲解所教词语的意义”,“更要注重词语用法的讲解”, “要向学生讲清楚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1]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具有书面语体色彩的副词“不禁”的用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不禁”的释义是“抑制不住;禁不住”。[2]这一释义虽然正确,但留学生却不能据以很好地掌握“不禁”的用法,还常与“忍不住”“不由得”等同义词发生混淆。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经验,我们认为,从句式的角度来说明“不禁”的用法,可以提纲挈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3]
在谈句式之前,让我们先简单分析一下“不禁”的语义背景。
本文参考框架语义学[4]、语义背景[5]等语法学说的观点,认为“不禁”用于描述一种失控行为,相关句式中一共存在如下三个基本语义要素:
①Cause 造成失控行为的致因
②Agent 失控行为主体
③Reaction 失控行为反应
这三个语义要素存在于“不禁”的所有用例中。代表这三个语义要素的词语有时候出现在同一个小句里,例如:
①本文语例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个别对比语例略作调整。
更多时候,它们会分散在多个小句中,例如:
①“不禁”完整的事件框架中包括两个子事件:第一,主体(Agent)感知到某事件(Cause);第二,主体(Agent)做出反应(Reaction)。这两个子事件可能都实现为小句,整个句子就是复句,如例(2)(3);也可能两个子事件合为一个单句,如例(1)。作为所感知的某事件(Cause)既可能表现为主谓短语,如例(3);也可能表现为名词短语,如例(1)(2),其前可能出现感知动词性成分,如例(2)(3)中的“听了”“没想到”,也可能不出现,如例(1),感知动词性成分的隐现,一方面取决于相关句式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因为汉语中描写感知事件时,其前的感知动词性成分本身常常就不必出现(参见夏军《论副词“只”的场景聚焦用法》,载于《中国语文》,2018年第2期,第195-206页)。理论上讲,也可以认为“感知动词性成分+所感知事件”整体是Cause,但鉴于感知动词性成分本身不是必须出现的,我们统一处理,一概不将其划入Cause。
其中,有的失控行为反应还会生成一些伴随产物,如泪水、怒火等,这些伴随产物及其出现与活动(如:泪水流出、怒火蹿上来)构成“不禁”某些用例中的两个语义要素:
④Outcome 失控行为反应的伴随产物
⑤Occurrence 伴随产物的出现与活动
这两个语义要素其实是从某些失控行为反应中分解出来的。很多时候,为了说明“不禁”的用法,我们并不需要将这二者单独提取出来,例如:
此句中的失控行为反应里面包含有伴随产物(眼泪)及其出现(流下),并不需要分析出来。但对于某些语例而言,要说明“不禁”的用法,这种分解是有必要的,例如:
限于篇幅,本文集中考察副词“不禁”所在小句的句式。“不禁”所在小句的句式共有如下四种:
句式1:Agent+不禁+Reaction
句式2:Agent+(的)+Outcome+不禁+Occurrence
句式3:Cause+不禁+使+Agent+Reaction
句式4:Cause+使+Agent+不禁+Reaction
“不禁”最常用的句式之一是由Agent(失控行为主体)充当主语,“不禁”修饰Reaction(失控行为)充当谓语。至于Cause(失控行为的致因),则出现在小句之外。即:
句式1:Agent+不禁+Reaction
语料调查显示,在句式1中,可以充当Agent(失控行为主体,也即“不禁”所在主谓小句的主语)的有三类:笼统的人、人的身体部位(生理器官)、人的心理(思维)器官。不同类的Agent后面对应的Reaction也有一定的约定性。以下分述。
笼统指人的词语包括人称代词、人名、“人们”等及其构成的名词性词组。如:
(6)面对这一幕幕令民办科技企业家心惊胆寒的冤案,人们不禁问:“再这样下去,还有几个人敢涉足民营科技实业?”
(7)露水悄然浸到身上,陈墨涵不禁打了个寒噤,回过头去问韩秋云:“你冷么?”
Agent是人身体或身体部位时,可以是人的全身、头部、躯干、四肢等,例如:
(8)“是谁!”阮小七听到咳嗽声,身体不禁一晃,差一点儿从峭壁上摔下去!
(9)蒂德莉特说出最后一句时,头不禁低了下来。
(10)顺子从没看过楼老头像今天这么沉重过,他吓的一哆嗦,两条腿不禁软了半截,颤声道:“老爷子,我……”
(11)她身上淡淡的馨香味飘入他的嗅觉,在他心底漾起一阵涟漪,他的双臂不禁缩紧,和在他身下的小人儿一样,沉入梦乡……
(12)彭中华打了个寒噤,紧紧抓住提包,手不禁微微颤抖起来。
(13)她这一哭不知道有多久,直到高晓东觅着声音走来时,他刚踏入房内的脚不禁立即就顿住了。
但尤以面部器官为最常见。因为“不禁”所在句式反映的失控行为反应往往表现为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常常表现为面部活动(肢体活动当然也可以反映心理活动,可参上文语例。但相对而言,面部器官反应心理更为直接而丰富)。面部器官词语可以是笼统的脸,也可以是指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唇等具体面部器官的词语,例如:
(14)一凡越是往下细想,便越是觉得心中的猜测正确,额头不禁冒出一阵冷汗,赶紧在中途打住,不敢再继续往下胡思乱想。
(15)一念及此,他那两道好看的眉毛不禁紧紧地纠结在一起,他想起了自己不愉快的童年。
(16)话一出口,我马上意识到又要坏了,脸不禁呼地一下红了起来。
(17)他听到夏世富安慰的话,眼睛不禁发红,眼眶有点润湿了。
(18)见一个铁铮铮的汉子在自己面前流泪,李培诚鼻子不禁也有些发酸,深深叹了口气道:“走吧。”
(19)吕策策马站在小山上,远远看着澄迈城被明军攻破,嘴巴不禁撇了撇。
还可以是喉头、喉咙等,例如:
(20)当我看着他大摇大摆地走到柜台前点了一杯苦啤酒时,喉咙不禁哽咽了。
这里的“喉咙”“哽咽”也是比较常见的约定性搭配,并同样是通过身体反应来描写心理反应。
汉语中,人的心理(思维)器官除了严格意义上的“脑”以外,还可以有“心”“胸”“肚子”等,例如:
(21)王强听陈四谈到三掌柜,脑子里不禁出现那个满嘴金牙的胖鬼子,那就是他没有打死的对头。
(22)她听得出这声音,她的心不禁沉了下去。
(23)有的人肚里不禁打起“他乡虽好,非我梁园”的小鼓。
(24)向小强站在新街口圆形广场的巨型雕塑下,仰头瞻仰着,胸中不禁涌起波涛。
这些心理器官与后面搭配的谓语(Reaction)往往具有约定性,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特别提示的地方。如例(22)(23)中“心”“沉了下去”“肚里”“打起……的小鼓”等。
“不禁”另一种常用的句式是由Outcome(失控行为伴随产物)充当小句主语,“不禁”修饰Occurrence(伴随产物的出现、活动)充当小句谓语。至于Cause(失控行为的致因),则在该小句之外。而Agent(失控行为主体),既可能在小句之外,也可能在小句之内。在小句之内时,既可能是修饰Outcome的定语,如例(25)中的“他”;也可能是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如例(28)中的“陆小凤”。即:
句式2:Agent+(的)+Outcome+不禁+Occurrence
统计显示,Outcome主要有四类:身体分泌物、心理活动产物、人的声音、面部表情。分述如下:
身体分泌物主要指眼泪、汗液,相关词语有“眼泪”“热泪”“泪珠”“泪水”“泪”“汗水”等等。这些生理上的分泌物,有的还通过修饰语添加了心理上的语义(如“热泪”“感激的泪水”)。例如:
(25)刹时,昂斯巴国际展览中心大厅响起了热烈掌声,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望着手中的奖牌和勋章,他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26)时间分秒拖去,现场气氛显得沉闷,有若置身闷炉之中,汗水不禁偷偷渗出。
心理活动产物指的是心情、情绪,既包括“心情”“情绪”“思绪”等意义比较概括的词;也包括意义具体的词,比如“愤怒”“肝火”“感慨”“惊恐”“焦虑”“感激之情”“崇敬之情”等。例如:
(27)聆听林家翘教授一席恳谈,一种敬佩而又自豪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
(28)这小妖怪究竟在看什么呢?陆小凤好奇心也不禁被引了起来。
(29)翻开前不久出版的夏衍长篇回忆录《懒寻旧梦录》一读,心情不禁为之一振。
(30)看到世纬这份狼狈相,他对他的气,不禁消了大半。
人的声音有说话声、喊声,也常见结合了心情表达的笑声、哭声。总的来说,声音也是非常能够反映人心理活动的。例如:
(31)辛捷急道:“为什么?”也许是他心中焦急,声音不禁大了一些,那孙倚重似乎也是微怒,但却一点没有说话。
(32)谢浪义愤填膺,说话的声音不禁高了起来,引得旁边不时有异样的目光投射过来。
(33)梁波一望,料定是沈振新的妻子,笑声不禁更加放大起来,说道:“嘴说曹操,曹操就到。”
汉语中有一批将人的面部状态概念化的词语,如“表情”“神色”“神情”等,也可以大致算作人的面部活动产物。例如:
(34)看明白信的内容后,杨华的表情不禁严肃起来。
(35)古濮提到了师父与骨肉亲人,神色不禁黯然,痛苦与惭愧打击他,使他脸上肌肉抽动着。
(36)她轻轻合上房门,抬眼看着这间卧房,神情不禁显得有些激动。
“不禁”还有一种由Cause(失控事件的致因)充当小句主语的句式。谓语是使令类兼语结构(使役动词常见“使”“令”“叫”“让”等),Agent(失控行为主体)充当兼语,Reaction(失控行为)充当兼语后的谓词性成分,“不禁”处于整个谓语的前部。即:
句式3:Cause+不禁+使+Agent+ Reaction
例如:
(37)她回头最后看了一眼这些土地,傍晚从乡间吹过的凉风不禁使她打了个寒噤。
(38)杜洛瓦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巴尔扎克在《幻灭》中描写的青年野心家吕西安。
(39)如此忽然逆转的战况不禁让一旁观战的风天行等人大为紧张。
上文所谈的句式1、句式2都是“不禁”与“忍不住”“不由得”共有的。请看:
(40)a.听了他的话,真是伤心!我不禁哭了起来。
b.听了他的话,真是伤心!我忍不住哭了起来。
c.听了他的话,真是伤心!我不由得哭了起来。
(41)a.他看着看着,泪水不禁流了出来,充满了眼眶。
伟大b.他看着看着,泪水忍不住流了出来,充满了眼眶。
伟大c.他看着看着,泪水不由得流了出来,充满了眼眶。
但句式3只有“不禁”和“不由得”可以进入,“忍不住”则不能进入。
(42)a.这种装束不禁叫人想起某些阶级的修女那一丝不苟的习惯。
伟大b.*这种装束忍不住叫人想起某些阶级的修女那一丝不苟的习惯。
伟大c.这种装束不由得叫人想起某些阶级的修女那一丝不苟的习惯。
可见,在这一句式上,“不禁”与“不由得”具有语序共性,而这种共性是“忍不住”所没有的。究其原委,应该是谓词性成分“忍不住”必须出现在行为主体后面,而不能出现在其前面,不同于作为副词的“不禁”与“不由得”。
句式3中的“不禁”还可以移位到兼语Agent的后面,形成句式4:Cause+使+Agent+不禁+Reaction,例如:
(43)他狠狠地抓住她,突来的疼痛使莉莎不禁一缩。
(44)教学楼走廊上,孩子们获奖的画作叫人不禁驻足细细观赏
(45)里拉的隐退似乎总让意大利人不禁产生伤感的情绪。
句式3和句式4表义基本相同,仅是语序略有差异。严格分析起来,句式4似乎更合乎逻辑:是人“不禁”要做出某种行为反应,不是某种原因“不禁”使人如何如何。但是语料统计显示,句式3比句式4有较明显的优势(见表1)。①这两种表达式可能存在其他复杂的句法语义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处分析从简。还有一点重要的变化:句式3不允许“忍不住”进入“不禁”的位置,而句式4允许。因为在句式4中,“忍不住”处于Agent之后的位置,而这是允许的语序。请看:
表1 句式3与句式4的语例统计
(46)a.蓝志刚两眼看着韶仕棋,他脸上那抹坚毅的神情令他不禁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道:“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
伟大b.蓝志刚两眼看着韶仕棋,他脸上那抹坚毅的神情令他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道:“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
伟大c.蓝志刚两眼看着韶仕棋,他脸上那抹坚毅的神情令他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道:“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
能否进入句式3,看来是“忍不住”和“不禁”“由不得”的一点刚性差异。[6]
本文借鉴框架语义学和语义背景学说,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词——副词“不禁”作了语义要素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语料库与内省,概括描写了副词“不禁”可出现小句的四种句式。文章对这些句式中的若干成分的下位类型(主要是句式1 中的Agent和句式2中的Outcome)进行了展开论述,并在句式层面简略对比了“不禁”和“忍不住”“不由得”的用法差异。这些对于“不禁”一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具有比较直接的参考价值。
限于篇幅,本文对 “不禁”所在小句以外多种语义要素构成的更为复杂的句式、由于省略造成的句式变体情况、 “不禁”和“忍不住”“不由得”用法的全面对比等,都没有展开论述。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更深入地把握“不禁”及相关词语的用法都很有价值,我们拟另文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