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新常态下常熟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

2018-11-26 06:23王英姿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常熟市升级消费

王英姿

(常熟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其主要特征为:一是增长速度方面,从经济高速增长转为经济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方面,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增长动力方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2011-2017年,常熟GDP总额从1710.45亿元增至2279.55亿元,但其增长率从2011年的12.2%降至2017年的7.2%;工业总产值更是下降明显,增速从2011年的17.1%降至2017年的-3.7%。在此背景下,挖掘常熟经济增长的潜力及构建常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使常熟经济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常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根据人均GDP,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变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见表1):第一是初级产品生产期,属于不发达经济阶段,其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没有或者极少有现代工业;第二是工业化初期,产业结构以现代化工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第三是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内部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该阶段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第四是工业化后期,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由平稳增长转为持续高速增长;第五是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被推广普及;第六阶段为现代化社会,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追求个性消费。

表1 人均GDP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一)从人均经济总量判断

2017年,常熟市常住人口人均GDP为150530元,按2016年美元兑人民币年平均汇率6.7518计算,折合22295美元。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常熟已进入发达经济阶段的后工业化社会。

(二)从产业结构进行判断

2011至2017年,常熟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见表2)表明,按照增加值可比价计算,第三产业的增速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增速又高于第一产业。三次产业比例近三年来波动较小,基本稳定在2∶51∶47左右,但第三产业占比仍保持小幅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占比呈小幅下降趋势。从产业结构角度判断,常熟处于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的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二、 常熟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

自1992年以来,常熟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经过25年的经济发展,常熟居民的消费结构、市场条件及要素成本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呈明显升级趋势的消费结构为常熟经济增长奠定了需求基础

2016年,常熟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520元,比上年增长7.5%(见表3)。从消费比重分析,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四大领域,与2015年相比,教育文化娱乐占比上升较大;而从增长速度分析,消费支出增长较快的领域是教育文化娱乐、居住、衣着以及生活用品服务。

居民消费升级表现为由必需品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升级;由实物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升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体现为追求商品和服务的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以及绿色化等特征。

1.消费级别由必需品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升级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更倾向于追求特色、流行、时尚,其消费的产品从大众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尤其青睐于能提高生活品质的汽车、住房、科技享受型商品。2016年,汽车类和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为106.30亿元,同比增长4.1%。此外,住房需求的增加带动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和家电类商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2016年,常熟市建筑和装潢材料类零售额达到5.40亿元,同比增长11.1%;家具类零售额3.43亿元,同比增长14.3%;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和通讯器材类的零售额分别为0.36亿元、1.14亿元和3.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5.0%和6.5%。

表2 常熟市2011-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①表2、表4、表5的数据来源于常熟市统计局2011-2017年发布的《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3 2015-2016年常熟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①数据来源于常熟市人民政府网站《2016年度常熟市城镇居民收支情况分析》,参阅地址:http://www.changshu.gov.cn/zgcs/infodetail/?infoid=47ac7160-2887-46ff-9e8e-72c49324d039。

2.消费种类由实物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

文化教育及旅游、健康、餐饮等服务消费的增长速度远超传统的食品和衣着消费。2016年,常熟市教育文化娱乐性消费增速高达17.5%,而食品烟酒类、衣着类消费增速只有7.8%和2.0%。

3.消费渠道由传统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升级

2016年,常熟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4.66亿元,同比增长30.7%,比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出21.1%。其中无店铺零售额为3.69亿元,同比增长7.9%;专业店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0.22亿元,同比增长7.9%。而传统的百货商场、超市虽然促销优惠活动频繁,销售却增长乏力,2016年,常熟市14家百货商场、超市、卖场零售额为29.0亿元,同比下降7.1%,低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16.7%。由此可见,消费者更多选择线上消费,消费渠道由传统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升级。

(二)中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为常熟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展方向

从产品的市场供给来看,中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中低端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由普遍的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产能过剩比较普遍。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高端产品供给比较缺乏,没有跟上需求变化的步伐。所以,产品生产需要从低水平、低附加值的数量扩张型发展向高水平、高附加值的质量提升型发展转变。从表4可知,2017年常熟市规模以上工业前十大行业中,造纸和纸制品业、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四个行业保持高速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保持小幅增长;纺织服装及服饰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四个行业呈现负增长。可见,制造业形势严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三)国内巨大且差异化的市场为常熟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展空间

国内存在的大市场容量,可以让前期投入和固定投入比较大,但边际成本比较小的产业生存下来并且实现盈利,如中国的高铁、工程机械、通讯设备等行业以及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此外,2017年全国已经有九个省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和内蒙古;人均GDP在5000~6000美元的省份有山西、西藏、贵州、云南、甘肃;其他省份人均GDP在6000~10000美元之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以使常熟企业生产的中、高端产品都拥有各自需求的市场空间。

(四)不断增加的有效劳动力为常熟经济增长提供了人才支撑

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2]。从工资成本来看,由于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年龄人口呈现负增长。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日益上涨,苏州市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从2011年的52504元增加到2017年的87431元,上涨了66.5%,使得企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负担加重。但可喜的是,常熟有效劳动力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011-2017年,常熟市各类人才的总量不断增加(见表5),其中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虽然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人口的数量在减少,但劳动力的平均素质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不断上升,从而增加了有效劳动供给。

三、 常熟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对策建议

(一)常熟经济增长的动力—创新驱动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国家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受消费结构升级、市场条件改变以及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常熟经济发展需要从原来的要素投资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也就是说,常熟不再主要依靠要素的累加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了,而是要依靠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分工和结构变革,即产出增量中不能被要素投入增量所解释的部分[3]。

只有通过发展创新型经济,才能使常熟的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打造出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促进常熟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常熟经济创新驱动增长的对策建议

1.企业层面需大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为生产经营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不断优化自身资源与社会资源配置,从企业经营管理各个层面上进行的创造和革新。企业创新可以分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营销创新、制度创新等。

(1)产品创新,即改善原产品或者创造新产品,从而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者开辟新的消费市场。按照产品的创新和改进程度,可分为全新产品、换代新产品、改进新产品和仿造新产品等。

(2)技术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将已有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等。按照企业是否与外界进行合作,技术创新可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种模式。按照演化维度,技术创新可分为技术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市场创新,即企业开拓一个新的销售市场或者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具体包括将老产品打入新市场,如从国内市场向海外市场拓展,从城市市场向农村市场拓展;也包括将新产品推入新市场;还包括将市场上原有的产品,通过创新价格、质量、性能等方面的要素,打造不同档次的、不同特色的产品,寻求新的细分市场,从而满足或创造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4)营销创新,主要指对现有市场进行挖掘和深化,提高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扩大现有产品在原有市场上的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其具体途径包括,一是通过各种促销活动如改变产品包装、特价活动等,促使现有顾客多购买本企业产品;二是通过完善售后服务等,将竞争对手的顾客争取过来;三是寻找新顾客,使原来不使用本产品的消费者成为购买者;四是扩大产品广告宣传,进行各种促进销售的活动等。

(5)制度创新,即引入新的企业制度来代替原来的企业制度,以适应企业面临的新情况或新特点。包括探索技术类无形资产入股、成果转化权益分配、股权转让和分红激励模式,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也包括在一些大中型内资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设立或并购海外研发机构以及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支持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体建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创新岗、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从而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率。

2.政府层面要建设创新载体,构建创新环境

创新载体主要包括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以及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具体措施如下:

(1)搭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产业层面上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系统化的、集成的支撑体系,它包括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服务于平台建设与运行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该平台能够为某一产业以及相关的产业群或区域化的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效、高质、公平的服务。根据常熟的产业布局现状,可建设汽车、新一代移动通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研究院,打造一批高端共性的技术创新平台,从而解决关键技术的支撑,转化科技成果。

(2)搭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创新服务。服务平台可提供各类科技资源、创新要素等“一站式服务”。如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检测超市”,在此超市,汇聚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科技检测资源,集分析、测试、校准、研发、技术诊断服务于一体,企业可以在超市中购买各种服务。

3.金融层面要创新金融供给,满足金融新需求

金融的宗旨是服务实体经济,经济创新驱动增长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消费升级产生新的金融服务需求。随着常熟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等收入人群的壮大,居民消费需求从模仿型、大众型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居民消费不仅会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提出更高的追求,而且还将向文化、教育、旅游、养生等更高层次的享受需求迈进,这必将产生对消费信贷、跨境支付、信用卡等金融服务的大量需求。

(2)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及创新创业催生出更多金融服务空间。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一是技术升级及创新,将产生对先进设备购买的贷款需求,一些大型设备也将产生融资租赁的需求;二是行业间的并购重组将会加快,将产生巨大的并购贷款、投行服务需求。此外,也将衍生出对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3)新兴产业发展拓展金融服务市场。常熟市新兴产业投资和产值的快速增长拓展了金融服务市场。金融服务部门可根据企业所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服务。在发展初期,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主要拥有技术和人力资本,融资难度较大。银行和相关部门采用多种方式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题。企业发展壮大后,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增加,除了通过银行信贷融资,还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4)企业走出去带动金融国际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常熟企业走出去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去,这为商业银

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推进国际化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背景下,受土地资源、环境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要素的约束,常熟经济增长呈现持续下滑势头。但另一方面,常熟消费结构呈现明显升级趋势,高端产品供不应求,国内巨大的、差异化市场的存在以及有效劳动力数量的上升形成了常熟经济增长的潜力,推动常熟经济增长从传统的要素投资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具体而言,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层面可从产品、技术、市场、营销以及制度等方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政府层面要建设创新载体,构建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金融方面需努力创新金融供给,满足金融新需求。

猜你喜欢
常熟市升级消费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五(5)未来星中队
A Clever Rabbit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三(6)炫彩中队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40年消费流变
回暖与升级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