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8-11-26 21:58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课体育

杨 义

(广东实验中学,广东 广州 510375)

1 课外体育活动的界定

陈进武提出:“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之外的时间里,采用身体练习的方式,从事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身体的活动。”

李依军等将之定义为:是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进行经常的全面身体锻炼,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养成锻炼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虽然不同学者们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有不同的定义,但都关注于以下几方面:(1)课外体育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体育活动;(2)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课堂体育教学高度相关,是课堂体育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3)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了除体育课之外的学校时间进行。综上所述,本文把课外体育活动界定为:在学校体育课之外的时间,学生参加的以满足广大学生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2 中国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2.1 课外体育活动的制度化

目前课外体育活动在我国已经制度化,有明确的制度保障。通常情况下,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体育锻炼,并列入教学计划,确保学生体育锻炼至少1h。而且,课外体育活动通常有明确的实施计划,每天上午进行25~30min大课间体育活动。此外,学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如大课间、广播操、早操、俱乐部、兴趣小组、课余训练小组。学校会定期举办专门的体育节及运动会等竞赛类活动以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2.2 课外体育活动的灵活性

课外体育活动因为与体育课堂教学分离开来,使得它本身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内容的丰富性。课外体育活动过程相对灵活自由,具有更为广泛的空间。此外,由于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从指导身份转变为辅助身份,学生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更高,自愿性更强。

2.3 课外体育活动的多样性

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因为不受课程、大纲及教材的制约,在实施内容上可以丰富多彩,实施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而且,课外体育活动以健康为目的,追求锻炼的实效,在同一场地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体育活动。一方面,课外体育活动可针对学生年龄、性别及体质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体育活动的种类与活动主体密切相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这些都使得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灵活、内容方法多样,深受学生的喜爱,并切实地保证学生的参与,最终达到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能技巧的目的。

2.4 课外体育活动的专业化

尽管课外体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但通常都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以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既可以自成体系,又可以有效的延伸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二者有机结合,实现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多重性和多层性教学目标。

3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政策基础

现今,我国在国家层面把学生的体质水平及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适时制定了相应的文件和规定,以确保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同时,在保证开足、开全体育课的同时,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以充分利用时间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自国家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规定高中阶段要结合学校体育特色和场地、师资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展选项教学,充分发展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2项以上的运动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足球、篮球、游泳等运动项目。而正是在体育课程中能够有场地、有师资作为教学保障,才能充分地保障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得到学习,通过学习发展运动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专项素质,实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目的。

2010 年国家发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随后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2011年7月8日教育部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11]2号),来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施。该《通知》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将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和日常教学工作中来,让该活动的实施有政策的依据和保障。其次,该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有具体开展的方案和组织管理机制。最后,该活动要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下开展评比和展示活动,针对认真落实效果明显的学校给予表彰,反之给予批评。

在最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也再次强调了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保障措施。尤其关注于教体结合,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一方面提倡开展课余训练,提出学校应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另一方面提出完善竞赛体系,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制定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

4 体育课外活动实施现状及实施成效

目前我国的课外体育活动在项目类型上主要以一些传统项目为主,如以舞蹈、保健操、球类、田径、游戏等项目为主要内容。而对于一些受场地限制的拓展类项目,如攀岩、曲棍球和橄榄球等开展较少。 此外,我国的课外体育活动通常是由学校组织且制度规范,较少通过俱乐部的形式普及。

目前我国的课外体育活动统一由学校安排管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实施时间纳入教学计划,并有制度保障,组织形式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形式开展。学生也可以参加校内的体育社团或体育俱乐部。课余体育训练也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学校的体育运动队进行训练参加竞赛,实现发展特长、获得升学考试资格的目的,或者具有体育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在高水平运动队进行体育训练,提高专项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以成为运动队发展后备力量。具有“一校一品”或者“一校多品”的学校,可以通过项目优势,充分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项目,让学生在学校体育品牌项目中参加活动,得到锻炼的目的。传统项目学校,具有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和优势,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开设相应的体育项目,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习运动基本技术,在课余时间中可以通过参加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兴趣小组针对性的发展练习。上述我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的实施要求是:“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

除时间保证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中要求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随后在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2]53号中,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初步配齐体育教师,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体育的发展的核心动力来自于教师专业水平,教师专业水平越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外体育活动等一系列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就会提高。因此,教师因素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5 结 语

目前国家把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放在关系国家发展、综合实力发展的战略地位。而且我国政府通过教育和体育职能部门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制定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和决议来确保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稳定和提高。中小学体育课课时,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形式、内容也越来越清晰和规范。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越来越容易落实并得到实效。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课体育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体育课上的“意外”
我们的“体育梦”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取经之路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