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荣亮
(广州工商学院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850)
大力弘扬和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拓展我国体育文化时代内涵和民族特色,是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备因素,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文化影响力。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整合利用网络媒体灵活多样的传播手段,避免影响体育文化传播效果的传播局限,深入普及理性、公平、竞争、团结、进取的体育价值观念,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体育价值观念的构建,促进体育文化在大众精神世界的认同,增强我国体育文化的输出和交流,对于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网络技术发展起来之前,体育文化传播主要依靠以电视、广播、报纸等为传播手段的传统大众媒体,在长期实践中,传统媒体逐渐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广泛的信息来源渠道,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度专业素养的从业人员,形成了传播内容各有偏重的媒体品牌。专业化的层层校审,严谨的编辑周期,稳定的传播过程,造就了传统媒体坚实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但就体育文化传播来讲,传统媒体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和短板。
首先,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使得传播效果与传播预期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偏差。传统媒体传播是一种以传播主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不论是体育赛事的解说、体育事件的报道、还是体育故事的编辑,都是传播主体依靠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信息内容进行的主观采集、筛选和制作,受众只能按照自身意愿,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被动接受信息内容的制作结果。由于传播主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在关注角度、知识水平等方面总是存在大或小的偏差,受众在内容选择上受环境、心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所导致的随意性较大,这些不匹配、不确定的现实情况反映在传播效果上就是一个体育栏目的爆冷或爆热。虽然,媒体可以通过播送宣传片、先导片、预告信息等方式引导、保持受众的选择倾向,缩小传播实效与传播预期之间可能存在的偏差,但由于传统媒体都是“一次成型”的传播模式,信息内容一经播送,基本不存在内容修正的可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文化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其次,受制于传播设施、传播手段的局限,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趋于框架性,缺乏灵活性和创造力,传播力度不足。传统媒体使用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载体独立性较强,不同载体对于信息内容传播方式的限制截然不同,相互之间的融通性较差,导致了体育文化在传统媒体领域的传播形式日渐定式,突破困难,进入了创作瓶颈期。创新乏力,新颖性不足使得体育文化节目对年轻一代受众的吸引力降低,影响了体育文化的持续传播。此外,由于这些传播载体的携带必需性不强,且播送的内容均不可回溯,信息传播效果极大受制于播送时间和受众可接收时间的契合度,这也削弱了信息的传播力度。
第三,体育文化内容传播周期较长,信息时效性不足。除直播类节目外,传统媒体在传播体育文化时大部分采取录播方式,信息内容以成品栏目的形式播送,即使是体育新闻报道的文字稿也需要层层审订才能在使用。这种传播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传播内容的严谨性和品质,但却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以体育赛事文化解读为例,剖析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体育运动进行再挖掘深解读,需要经过策划、选题、撰稿、筹备、采集、编辑等环节才能完成。制作完成之后,需要校验送审之后才能播送,周期通常为20天。考虑信息变化发展速度与制作速度之间的差距,解读节目刚制作出炉,节目内容针对的体育赛事就已是失去了关注热度的旧闻,那么对这个赛事内涵的解读也就失去了时效性,成为了明日黄花。
第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文化的传播商业导向性明显,其传递的内容覆盖面较窄,文化意味不浓。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保证传播内容的接收量,维持传统媒体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在播送内容的选择上,传统体育媒体更倾向于传播具有强烈视觉观感的体育赛事,以保证最大限度的吸引受众的眼球,抓取更广泛的受众,另一方面,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授权和转让还可以短时间内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迅速实现资金回笼。相较之下,纯体育文化教育类、宣传类、解读类内容,却因创作周期长,短期收益不明显,在传统媒体传播内容中所占比例较小。此外,由于传统媒体传播模式受版面、时长的固定限制,为了提高单位时间内信息内容的传播量,媒体只能舍弃一些相对小众赛事的直播和回放,时长较长的体育文化解读类栏目只能让位于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播大量信息的快讯新闻。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或大或小的收紧了体育文化的内涵外延,将体育文化压缩至竞技体育的小框架内,限制了我国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
为了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拓宽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影响力,许多传统媒体开始将主营业务向网络空间延伸,开设自己品牌的微博账号、新闻客户端、公众号,拓展网络空间传播市场,提高自身传播影响力。背靠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媒体,依托在传统传播领域建立的品牌公信力和传播影响力,这类网络媒体定位清晰,拥有较其他网络媒体更为充足、更为专业、品质更高的素材资源,且成长期较短,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数量可观的受众群体,形成传播影响力。这种优势在体育新闻报道,体育赛事的直播和转播上的体现最为明显,并呈现出主导性趋势。
以里约奥运会网络传播的相关情况为例。作为世界瞩目的重量级体育赛事,里约奥运会在为全国人民提供了一场体育文化饕餮盛宴的同时,也为网络媒体搭建了竞争角斗的平台。由于比赛场地在国外,且与我国存在11h的时差,绝大部分民众只能通过观看比赛直播和转播,查阅体育报道和其他网友分享赛事信息等方式获知比赛信息,因此赛事报道与转播权就成了网络媒体争夺的焦点。就在奥运会开始前,除CCTV下属的CNTV客户端之外,几乎所有网络直播信号源前后失效,直至奥运会结束之后才逐渐恢复。赛事进行期间,依托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新浪微博账号“CCTV5”,在第一时间获取并发布比赛的最近进展,以平均5min左右一条微博的方式,为网民提供图文直播服务,同时开放留言讨论区,供广大网民互动讨论。而其他网络媒体由于不具备网络转播资格,只能让渡首发权和传播时效,以视频回看,精彩剪辑,现场图片、文字分享,互动评论,赛事新闻的再创作等方式进行体育文化内容的“第二时间”再传播。由此不难看出,里约奥运会赛事的网络传播是以传统媒体的网上媒体进行第一时间先导传播,其他网络媒体在此基础上跟进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在模式下,传统网上媒体的传播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媒体,并且起主导性作用。
相对于其他网络媒体,传统网上媒体的优点十分明显。首先,强势的品牌效应赋予传播内容牢靠的真实性和公信力,其他网络媒体可放心转载、分享,在节约传播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文化传播内容的可靠性。其次,网上媒体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直接来源于其背后的传统媒体,因此,网络媒体可以轻松跳过人力资源,国境,时差,采集工具等各种困扰自由媒体的障碍,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体育文化信息,保证了体育文化信息传播内容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第三,网上媒体的运营者多为具有专业素质,拥有一定从业经验的编辑人员,加之传统媒体会对自己网上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审核把关,因此网上媒体传播的信息在文字表述、图片处理、视频清晰度上,通常具有较高的质量,这也保障了其传播内容的品质,有利于体育文化信息的优质传播。
但由于信息资源的独占使用,网上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缺点同样不可忽视。首先,将信息资源传播主体设定为一个特定网络媒体的直接后果就是,将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的对象限定在了该网络媒体的关注者,导致了信息传递范围的缩小,进而阻碍了体育文化信息第一时间的广泛传播。其次,资源独占使用是把双刃剑,独家播放固然能够带来可观的广告收益和较高的关注度,但同一时间内大量受众的涌入必然会造成网络传输的拥堵,出现加载困难、画面卡顿、画质下降等现象,导致高质量信息,低质量呈现的尴尬局面,反而影响了传播内容的品质。第三,纸媒时代传统媒体传播中信息入口巨大与出口窄小之间的矛盾在网上媒体传播模式下依然存在,受众获取的依然是传播主体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筛选处理过的信息,想看的晚到或不到,不想看的总是来,不利于调动受众的参与热情,更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接受。
与传统媒体不同,依托现代化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空间平台的网络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深度与广度、传播手段等方面具有先天的巨大优势,这些优势使得网络媒体传播逐步变为体育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第一,从空间特性来说,网络空间是虚拟的、开放的高速传输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信息可以无障碍的跨国界传播,这使得网络空间拥有较现实空间更为广泛的传播受众。国际电信联盟(ITU)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到2016年底,全球网民数量突破35亿[1],网络的触角几乎覆盖世界每个角落,通过网络,全球不同国家的人可以无时差的一起看球;网络媒体良好的即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让体育爱好者一起讨论挖掘某一体育比赛背后的故事,使得与体育相关的交流变得容易,也让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高速渗透融合变得可能。
第二,从网络设备载体来说,网络空间以手机、电脑、平板等为载体,并呈现出载体小型化、便携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至2016年,我国手机网民人数达到6.95亿,占网民总数的95%[2],超过全国总人口数的一半,手机的网络接入更是基本实现了全国覆盖。这就意味着,不论在我国哪个地方,不论在什么时间,只要将手机接入互联网络,信息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以图片、视频、文字信息等形式传播出去,基本实现传播主体和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上的同步,这种传播的高效性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
第三,从网络传播主体来说,普及便携式网络设备载体的另一个效果,就是加速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量的自媒体人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供给,信息供给的多样性、社会性和生活化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传播模式下,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地位不平等,受众只能被动接受的尴尬和低效,使“多对一”的平等传播模式变得可能,受众对于信息的自主选择空间得以扩展,自主性增强,进而增加了信息获取时的心理满足感,提高了信息的认可采纳度。
从传播手段来看,现在网络信息传播呈现出两种转变态势:第一,静态媒体向动态媒体的转变,其次,整体信息向碎片化信息的转变。这既是满足快节奏生活阅读时间碎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节省编辑成本的需要。根据信息传播形式的不同,网络媒体传播手段大致可分为两种:音视频传播和图片文字传播,这也是目前体育文化网络媒体传播的主要方式。
2.2.1 音视频传播
音视频传播主要包括三种具体的传播方式:网络直播、网络视频传播和网络音频传播。就体育文化传播而言,兼具音像和互动功能的网络直播和网络视频的应用较多。目前,网络直播主要应用于各类体育比赛的实况传输,受众可以在观看比赛的同时,以发送弹幕的方式与专业体育解说员和其他网络观赛者进行互动交流,好的点评解说甚至可以“带起一拨节奏”,引导整个社会对某个体育热点文化内涵的评论方向和价值倾向。正是由于网友在观看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直播时频繁刷出“女排精神”解读弹幕,使得一夜之间“女排精神”像标签一样贴满整个网络平台,进而引发了网络媒体甚至传统媒体对“女排精神”的再关注和再思考,使得鼓舞一代人的“女排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扩展和传递。这就是“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网络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所具有的力量。
网络视频则主要用于信息保存回顾和体育示范教学。全民健身理念的宣传和普及是推动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就体育示范教学来说,可在线播放,同时也可下载的网络视频平台的出现突破了真人现场教学的高成本局限,使得基础体育运动,例如健美操、广播体操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一个更为有力的实例,是广场舞的普及。简单的动作组合、轻快的音乐节奏、不错的健身效果,固然是广场舞能够发展壮大的基础,但网络教学视频对于广场舞的推广同样功不可没。一个名为《王广成广场舞小苹果正背面演示和动作分解》的教学视频自2014年发布至今的累积播放量高达230万次,其他不同类型的广场舞教学视频的播放量也都高达几十万次。从大街小巷都是小苹果的音乐,到大大小小的广场几乎都有广场舞的影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简单易得、可以无数次回看的网络视频使得这些运动理念和简单的动作一起深入人心,也使基础健身概念突破专业场地的限制,得到广泛的实践,这对于健身服务场所供给严重不足的我国来说,是十分具有价值的。
2.2.2 文字图片传播
文字图片的传播阵地主要集中在“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除此之外,还包括QQ、论坛、贴吧等具有交互功能的互联网应用平台,以及用于某类信息集中、专业传播的电子期刊杂志等。
对于体育文化传播来说,互动平台最大的应用价值在于赋予了网络传播交互性: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打破了信息传递主体与受众之间信息的单项传递模式,改变了受众的弱势地位,促进了传播双方的即时平等交流。16年夏天,傅园慧因“洪荒之力”一夜爆红,以傅园慧为原型制作的各类表情包席卷各大互动平台,网友们从表情包的互通有无,到分享傅园慧新的比赛情况,交流傅园慧为取得成绩付出的努力,再到探讨我国游泳运动的儿童启蒙教育……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主体与受众讨论的体育文化内容主题、重心不断发生变化,或以点及面,发散式横向扩展,或深入式纵向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已有的体育文化认知缺陷得以修正,理念得以宣传和推广。
新闻客户端的传播模式是传统传播模式与网络传播模式的结合应用。客户端将传统媒体发布的稿件转载、集纳到网络上,然后将这些稿件按内容和重要性整理排列之后推送给受众,类似传统媒体传播的网络版本。但区别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是,新闻客户端转载的每条新闻下都设有供受众讨论的评论区,赋予了这种方式一定的交互性,但这种交流互动是客体之间的互动,而不是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是客户端与互动平台的最大区别。对于体育文化传播来说,这种传播方式主要用于体育新闻的报道、体育事件的发布,受众在传播者设定的框架内就传播主体指定的主题进行互动讨论,使得体育文化内容的交流更具有针对性。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客户端的推送正在向着私人订制式的个性推送方向转变,这种转变将使客户端的传播方式逐渐摆脱传统传播模式的束缚,也使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增强。
当前,网络媒体主要由两种形式的媒体构成:一种是传统媒体的网上媒体,即前文所述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业务延伸,如新华网,人民网、电子期刊等;另一种是网络自由媒体,如各大商业网站、互动平台等[3]。这两种不同的网络媒体在体育文化信息传播中起着完全不同,又相互链接的作用。不妨将体育文化信息传播看成一次发球,面对等待接球的广大受众,将球高高抛起的主要是网上媒体,而将下落中的球击出的则是网络自由媒体。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网络自由媒体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力量之源。因为无论一个网络媒体拥有多少受众,都不可能仅靠一次信息推送或者自我转发,就实现信息的大范围有效传播。事实上,几乎所有信息的大范围“指数”传播都是在转发、转载、再推送等二次传播环节内完成的,信息承载的内涵也是在二次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增值和植入的,自由媒体作为网络空间内数量最多,占比最大的网络媒体,是网络空间内信息能够实现指数传播的基础和主要力量,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在网络信息传播范畴内同样适用。
仍以里约奥运会为例,奥运期间,各大商业门户网站在PC端首页、客户端首屏显要位置连续转载奥运新闻报道和各类评论性文章,仅网易新闻在17天奥运时间内的相关新闻转发量就达到781条,平均每天转载52.1条,这就是说,网易体育新闻头条的更新频率为不到半小时一次。此外,活跃在互动平台的自媒体网友们也为奥运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播贡献了相当大的力量。奥运期间,新浪微博关于“体育精神”、“女排故事”、“中国梦之队”“体育强国”“中国必胜”等满载体育文化内涵的话题讨论量超过7300万条,微信个人公众号个人奥运经历、奥运解读、奥运人文等主题文章刊发量总计达5.4万篇,累计阅读人数近7亿[4]。可以说,正是有这些自由媒体的大力支持,才会有如此红火的奥运会。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传播量大,传播面广等优点,但同时缺陷也十分突出。
首先,在传播内容层面上,相对于体育文化中的人文价值解构,自由媒体转载的内容更倾向于关注体育赛事本身输赢的体育新闻报道。分享的内容多为个人参与体育竞技时的感受以及个人对竞技体育的看法,缺少大众化一般性的体育文化挖掘和解读。另外,出于经济收益和点击量的考虑,自由媒体对体育明星的报道过于偏重娱乐性,过度关注体育明星的花边新闻和时尚写真,缺少对于体育明星在推广某种特定体育运动、弘扬体育精神文化方面的报道,缺失了体育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所具有的教育和示范价值的宣传。
其次,在传播效果层面上,自由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只能维持短时间内的连贯性和关注度,无法做到某类体育文化信息长期持续的传播。诚然,这种短期热度现象的造成有信息传播自身难以避免的客观原因,但紧跟当下节奏,追逐最新热点,也有媒体的利益考量:自由媒体需要维持点击量才能在网络空间内生存,才能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才能产生网络影响力。这种“狗熊掰棒子”式的传播模式对于自由媒体的成长来说固然无可厚非,但对于体育文化传播来说就太致命了:许多只在特定节日举行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地域性体育文化、门派内部体育文化都在网络信息长河中昙花一现,来不及在广大受众心里沉淀、融合、升华就已经被遗忘了。
第三,在传播主体构成层面上,自媒体多,商业媒体少;普通民众多,专业媒体少。这一特点在传播效果上的体现就是传播信息的杂乱无章和低质量,大量语句不通、毫无意义,甚至低俗、色情的信息大量充斥着各大体育视频网站的互动区和各大体育互动平台的讨论区中,如同泥沙一样掩盖了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降低了体育文化信息的传播效率。
综合上文的分析,尽管现有的网络媒体传播模式有各种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新兴媒体的成长稳定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足够的实践积累,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在现阶段的政策法律框架下,网络媒体传播模式不可能做出急转弯式的大幅度更改,但这并不表示不可以对当前的传播模式做出修正调整和优化。从现实可行性和信息传播发展需求的角度来说,未来网络媒体传播模式的发展需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优化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发挥传统网上媒体的纽带作用,打通体育文化传播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障碍,加快新旧媒体融合联动,增强体育文化信息的广度、厚度和品质,构建更加深远与广泛的传播模式。根据最新施行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八条的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的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应当分开,非公有资本不得介入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业务。”[5],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网络媒体不可能具有新闻自采资格,并且考虑现实因素,互联网信息主管部门在短时间内亦不可能放开网络媒体自采权的许可,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媒体只能转载有资质媒体的信息,加之信息处理技术、人力资源培养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依赖仍将会继续保持下去。其次,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各具特色,各有优劣,相互不可替代,但却具备充分互补的可能。例如对于重大赛事的网络直播,拥有独家转播权的央视可以通过网络联合转播、网络授权转播等方式,使具备一定条件的商网获得直播信号转接资格,同时,打通商网与央视的互动信息数据共享渠道,打造各类网络平台共进的宽领域直播互动平台,在各方收益不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愿望。
第二,建设体育类专业性网络媒体,健全网络体育文化信息传播体系,打造具有公信力的网络体育媒体品牌,建设树状传播模式,引领网络体育文化弘扬发展的健康方向。由于网络媒体没有跟传统媒体类似的专业行业准入要求,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不可避免的存在报道扭曲失事、语言暴力、人云亦云、消极悲观等问题,借助网络传播的高效性,这些问题会被瞬间放大,严重弱化体育文化传播的积极效应。因此,发展具备专业体育知识素养的专业网络体育媒体,鼓励专业的网络体育媒体正面发声、主动发声、大力发声、持续发声,积极传播有质量、有力量,体现时代性、创造力的体育文化,持续引领网络体育文化的主旋律,十分必要而紧迫。同时,专业性网络体育媒体也要加强主体责任意识,加强栏目设置管理,清除有害体育信息,杜绝虚假体育谣言,提高体育栏目品质和吸引力。
第三,保障自由媒体的健康发展,实现体育文化信息传播从传播主体为中心向传播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平衡传播内容的大众化与个性化,发挥传播手段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提高体育文化传播的认可度和可接受性,进而促进体育文化信息在受众认知体系中的植入和融合。最好的信息传播模式是来自群众、面向群众、深入群众,这就要求信息传播最大限度的“接地气”、生活化,尽可能的减少后期加工,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这一点上,自由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草根”信息就会有良莠不齐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就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加大引导调控和处罚力度,为优良的网络自由媒体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让更多优质信息登上受众的菜单,满足受众对信息的自主选择,尽力做到有需即有供,有问就有答,进而实现体育文化信息传播个性化与大众化的协同发展。
第四,突破经济导向局限,优化同业媒体资源,鼓励同业媒体的多样性、互异性发展,多角度诠释体育文化传播的内涵,全方位丰富体育文化内容供给。要做到网络体育文化传播的大繁荣,就必须打破经济利益催生的热点漩涡,防止体育媒体过多挤进一个体育文化门类,引导网络体育媒体向相对冷门的体育文化领域分流,避免传播手段的雷同复制。目前,网络媒体在体育文化传播上,大多集中在体育运动、体育赛事领域,传播手段则集中于碎片化短消息分享,体育文化故事、体育精神价值、体育健康知识等领域的网络媒体数量较少,中长篇评论文章,趣味性互动应用,记述类原创视频更是少之又少。这种不均衡的分布状态,极易造成体育文化内涵在传承过程中的流失,而文化的流失是不可弥补的。因此,须尽早通过人为干预等方式,遏止网络媒体的扎堆势头,加大对冷门领域网络媒体的支持力度,促进体育文化网络传播同业媒体的均衡发展和网络体育文化的健全传播。
第五,整合各类网络平台,拓宽体育文化网络传播手段,鼓励和发展多网络平台互通的传播模式,实现信息的跨平台嵌入和分享,促进网络体育文化信息从线性传播模式向网状传播模式的转变。网络平台的整合既有赖于网络技术壁垒的突破,更有赖于各类网络平台、网络媒体的主观意向和相互配合。不同网络平台的整合互通不仅为受众提供了便利,为各平台、网络媒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有助于网状传播模式的建立。不同网络平台之间一旦实现互通,就会增加大量的潜在受众,这对于网络媒体的发展来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也为各平台网络技术的创新提供了现实动力和发展方向。对于受众来说,无需先下载保存再重新上传,仅需通过快捷通道即可将从某一平台获取的信息搬运转移到另一平台,在提高了再传播效率的同时,更广泛的交流互动得以实现,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扩展息,自身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对于网络信息传播来说,信息的网状传播模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范围的传播,使传播的效率可以得到大幅提高。可以说,多网络平台互通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多方共赢。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新时代体育文化信息的传递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以高科技传播手段为支撑的网络媒体已经具备了完备的传播能力,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第四媒体”,并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尽管现有网络媒体传播模式在内容质量、传播效果、媒体结构等方面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我们必须看到,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影响力、视觉冲击力、与现实生活节奏的契合度等方面所拥有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各项规范的健全,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网络媒体可以打破传统媒体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的影响和束缚,实现网络信息跨平台、宽领域、多维度的多向网状传播,最大限度为受众提供丰富多彩,通俗活泼的体育文化信息,不断满足广大网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健康积极的网络土壤,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贡献时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