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响 刘 如
(1.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湖南长沙 410081;2.广东理工学院体育系,广东肇庆 5261001)
2017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群众比赛正式拉开帷幕。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这在历届全运会中是第一次,这是我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对于我国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价值?同时又产生了哪些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研究将试图通过分析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的提出背景,审视这一举措所产生的时代价值,同时探讨其产生的问题,旨在为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所产生的问题提供消解路径。
1993年4月,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同志在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作了题为《加强宏观管理,抓好群众体育工作》的讲话,他指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必须转变职能,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切实抓好群众体育工作”;“近期内国家体委拟与有关部委配合,准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把全民健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全体国民中推行”[1]。1993年5月,《国家体委关于深入体育改革的意见》正式提出要制订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通知》(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可以说为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奠定了基础。在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础上,国务院先后于2010年2月和2011年3月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2001-2010年)规划与《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两个文件,以保证全民健身工作的持续而不断的开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民健身”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由山东省承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首次提出“和谐中国、全运全民”的口号,这一口号的提出使得第十一届全运会成为我国全运会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指出:“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2]。2016 年 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3]。《计划》与《“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进一步为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提供了可能。
2017年2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群众比赛项目竞赛规程总则》(体群字〔2017〕29号,以下简称《总则》)[4]。《总则》的印发意味着群众比赛项目正式进入全运会赛场,它不仅是将“全民健身”以及第十一、十二届全运会中的“全民”进行了实践,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
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是全运惠民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全民健身战略的贯彻落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冠军梦,只是这个梦或大或小,受“奥运争光计划”的长期影响,我国全运会一直以来是选拔奥运人才的舞台,竞技体育充斥着全运会舞台。第十三届全运会首次将群众比赛项目纳入全运会,正是给予了每一个国民实现冠军梦的机会,更多的草根选手和民间高手在全运会赛场上展现风采,普通百姓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得到增加。通过这样一个举措,老百姓能够直接参与到全运会比赛当中来,这对于促进全民参与健身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时指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健康中国建设”[5]。全民健身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6]。从某种程度来说,全民健身的参与程度决定着“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而全运会通过增设群众比赛项目很好地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广泛参与,这一点从参赛人数就可以看出。因此,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参与,推进了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内涵主要涉及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科教、体育产业、体育文化这五个方面,而协调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7-8]。由体育强国的内涵可以发现,单方面的竞技体育强不可称之体育强国,只有五个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步伐。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已经取得了瞩目成就,北京奥运会的骄人成绩就是最好的体现。然而群众体育的发展始终处于坎坷的道路上,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群众健身意识薄弱等因素制约着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是我国全运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群众体育作为比赛项目进入全运会,这是国家对于全民健身参与的高度重视,群众体育首次实现与竞技体育同台竞技,广大群众由以往的赛事观看者转变为如今的赛事亲身参与者,参与运动的乐趣以及运动带来身体的良好适应极大提高了群众的健身参与意识,推动了群众体育参与的热情。群众体育的发展很好地协调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运会增设的19个群众体育大项中,大部分来自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舞龙、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与我国传统哲学、中医等联系密切,彰显出独有的文化魅力[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谈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用在体育领域来说,可以理解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深受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浸染,竞技体育文化充斥着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与影响。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发展传统体育,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这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全运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原汁原味的本土体育出现在全运会赛场,能够极大地鼓舞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者以及传承者,最主要的是提升这种文化自信。以笔者全运会群众比赛的亲身参与,当站上领奖台那一刻,内心对于国家与民族充满着无比的热爱与感激,而这份热爱与感激之情则来源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国群众体育在进入全运会之前,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群众体育赛事,能看到的就是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日,在这一天,各地都会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积极开展健身类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随着《总则》的印发,群众体育成为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全运会作为国内最高级别的综合赛事,这意味着我国群众体育赛事开始系统化发展,群众体育赛事等级得到显著提升,然而赛事等级的提升也导致群众体育的发展过于竞技化。首先,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日,群众参与其中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健身,另一方面在于娱乐,这样一种形式尽管对于促进全民参与健身的效果不是很显著,但为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形成了很好的文化氛围。而通过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这样一种方式,不可否认的是,它较好地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参与,全运会不仅给每一位群众提供了参与健身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赋予了每一位国民实现冠军梦的权利,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全民健身从而促进全民健康,最终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目标,然而群众比赛采用标准的竞技体育竞赛模式,通过绝对实力的比拼决出冠亚季军,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群众参与锻炼的动机开始发生偏移,群众更多地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争夺奖牌,而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参与健身,这就导致群众体育趋向于竞技化发展,这不利于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其次,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的19个群众比赛项目中,其中大多数来自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运会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技术与弘扬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对部分比赛项目的实地调查后不难发现,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了更好地适应标准化竞赛模式的需要,不得不对自身进行改造与创新,力求展示出更多高难度的技术动作以获得一个较高分数去争夺奖牌,例如传统舞龙项目[11]。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多元铸就了我国群众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竞技”二字,试问竞技化的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有何异?因此,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所产生的问题之一就是导致我国群众体育的过度竞技化发展。
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同样给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天津全运会共设有竞体项目33个大项(共417小项),群体项目19个大项(共126小项),竞技项目参赛运动员共计一万余人,群体项目参赛运动员共计八千余人。由此可见,第十三届全运会的参赛人数与比赛项目都接近翻了一倍。自“奥运争光计划”实施以来,全运会一直是选拔奥运人才的一个平台,而天津全运会倡导“全运惠民、淡化金牌”,将群众比赛引入进来,赛事种类的繁杂致使竞技体育的地位受到一定影响。而竞技体育地位的下降则直接带来以下影响:第一,竞技体育运动员、教练员的权益受到影响。过去在举国体制下,运动员与教练员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全运会一直是竞技体育独家展示的舞台,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群众体育的进入,全运会一分为二,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实现二元并存,竞技体育不再是国家与国民关注的唯一焦点。特别是“淡化金牌”的提出,更是削弱了竞技体育的社会地位,这意味着终身奋战在一线的运动员、教练员所付出的艰辛最终换来的仅仅只是一枚奖牌,并且能够站上领奖台的也只是少数运动员。地方政府在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所取得的成绩,结果可想而知。据调查,湖南省对获得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冠军的团队奖金高达60万元,这对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教练员利益产生了不小冲击。第二,制约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是淡化金牌的一种形式,通过全民的参与来淡化竞技体育运动员参与的金牌意识。然而这样一个举措却淡化了竞技体育的竞争,竞争的淡化直接导致竞技体育的竞技水平无法通过全运会这个历程得到有效提升,阻碍了“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与“奥运争光计划”本就是一对矛盾体,二者的并存必然制约其中一方的发展[12],“全民健身计划”对应的是群众体育,而“奥运争光计划”对应的则是竞技体育。所以,群众比赛项目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竞技体育地位的下降,从而制约竞技体育竞技水平的提升。
第十三届全运会竞技项目小项的设置,使得仅仅是竞技项目就多达417个小项,加上群众比赛项目的126个小项,总计比赛小项达543项,相比第十二届全运会增加了193个小项,增幅高达55%之多。赛事体系的庞大直接导致赛事承办压力的剧增,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总则》提出之时距离第十三届全运会正式比赛仅隔了4个月时间,群众项目参赛人数接近竞技项目参赛人数,4个月的时间要解决比赛场地问题,这给东道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笔者天津全运会赛场的实地调查,大部分群众项目比赛场地都是租赁的大学或者中学的体育馆,许多场馆由于设备老旧,比赛期间空调无法正常工作,导致许多群众比赛运动员赛前出现中暑症状。以舞龙项目为例,运动员热身的场地都未能给予提供。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群众比赛项目运动员最后住宿都未能较好的处理,甚至出现4个运动员共住一间房的现象。所以,这样一种结果直接导致运动员、教练员对于东道主赛事承办能力提出了质疑,影响了赛事承办方的形象。其二,群众比赛项目的进入使全运会赛事体系变得庞大。群众体育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比赛项目,自然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爱,因为相比竞技体育比赛,群众项目比赛更具娱乐性,观众能够与之共眠。所以,对于竞技比赛项目的观看需求自然就下降了,这也正是许多竞技比赛项目赛场座位空席的原因所在。一方面,观众的稀少减少了天津全运会的门票收入;另一方面,这也使得竞技项目比赛变得冷清,更趋于形式化,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会给赛事承办方造成不小的舆论压力。
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的目的在于促进全民参与健身,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然而群众体育项目比赛的过度竞技化使这一伟大构想趋于边缘化。鉴于此,应当改革我国群众体育竞赛制度,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改革群众体育比赛奖项设置办法。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之所以呈现出一种过度竞技化发展的趋势,原因就在于采用标准化的竞技体育竞赛模式,将所有的运动员在同一套标准下进行评比,最后决出一二三名。这种竞赛模式置于竞技项目比赛中没与任何问题,因为它契合竞技体育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而用于群众比赛项目中就存在着许多不科学,因为群众体育比赛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参与的广泛性,而这正是决定了群众项目比赛的娱乐性。针对此,应当取消这种绝对化的比赛方式,可以将一二三名更改为一二三等奖,增加每一个奖项的获奖队伍或人员,这样一种做法能够避免绝对化竞技比赛模式对群众参与比赛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通过全运参与带动全民健身,从而推进实现健康中国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
第二,改革群众体育比赛奖励办法。对于群众参与体育比赛,更多地应该是合理引导,将群众参与比赛的这份热情延续下去,而标准化的竞技比赛模式的竞争的残酷性很容易导致群众在一开始就失去动力,从而不利于群众长期参与锻炼习惯的养成。因此,赛事主办方和地方政府可以在一些集体比赛项目上适当增加一些物质奖励,这样有助于提高群众参与的热情,群众比赛集体项目参赛人数较多,在当前这种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集体项目比赛的参与有助于增进人际间的交流,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群众体育文化氛围。
第三,改革群众体育比赛内容。与快速发展的竞技体育相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对于群众比赛项目而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的19个群众比赛项目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占据着一定比重,建议在项目选择上更多地考虑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自强不息,团结和谐等方面,传统体育项目的引入有助于群众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发展我国本土体育项目,有助于协调竞技体育的发展。
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致使我国竞技体育的地位受到一定影响,同时标准化的竞技比赛模式也不利于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建立群众体育赛事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将群众体育比赛从全运会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群众体育赛事体系。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群众体育比赛不受竞技体育的干扰,群众体育可以完全按照自身竞赛制度进行比赛,避免群众体育出现过度竞技化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全运会继续服务于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推进。独立群众体育赛事体系的建立可以说实现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同步发展,既落实了“全民健身计划”推进,也确保了“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
其次,建立各级群众体育赛事。群众体育赛事的开展最终目的在于推动群众体育发展,促进群众体育的参与。因此,应当从上至下建立各级别群众赛事,群众通过区一级的比赛胜出后依次参加市级、省级、全国群众体育比赛。这一举措在基层可以实现全民参与群众体育比赛,在全国可以满足群众体育赛事等级与竞技体育赛事等级的平等,协调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此外,各级别群众体育赛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轻赛事承办单位的赛事承办压力,保障赛事的承办质量,同时也有利于赛事的平稳运行。
最后,群众比赛项目承办地充分体现地域特色。这一观点在天津全运会已有体现,但实施并不全面,例如舞龙项目比赛预赛选在重庆铜梁举行,决赛则在天津举行。群众比赛项目的设置最重要的是能够带动某一项目的整体发展,而许多群众比赛项目具有地域性,舞龙运动就是其中一个,舞龙运动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城市以及湖南、湖北等地,全运会舞龙项目预赛选择在重庆铜梁,这对该地区舞龙运动的发展就产生了较明显的推动作用。所以群众比赛项目的赛事举办地应当充分体现地域特色,这不仅有利于带动地方特色群众体育项目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分担赛事主办方的压力。
开展群众体育比赛并不是要把所有的群众体育项目引进来,而是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经常参与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的设置能够更直接的吸引群众参与比赛。同时,群众比赛项目的选择不能一成不变,诚如上所述,群众比赛项目的设置能够发展自身,提高社会的参与度,所以在项目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定,当这一项目已经取得较广泛的参与后,应当借助国内单项锦标赛对其进行继续发展提升。因为有了一定的群众参与基础,就可以举办国内单项锦标赛,这样就可以获得一个良性循环,即通过群众比赛项目的设置带动该项目的发展,然后借助锦标赛这种方式将其成功过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让本土体育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得到有效保护与推动。此外,群众比赛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控制了群众体育赛事规模,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赛事承办的压力,从而确保全运会更好地开展。
自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发展至今,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全运会,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这在历届全运会中是第一次,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迎来历史机遇,然而增设群众比赛也产生了若干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不仅需要竞技体育强,同时更需要群众体育强,天津全运会增设群众比赛项目是紧跟党的前进步伐的体现。在新时代感召下,继续完善我国全运会各项制度,确保全运会既能服务于“奥运争光计划”的实现,同时也能助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体育强国的伟大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