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锐,王艳娜
夸美纽斯对教学最高境界的描述即:“教员和学生都能感到快乐”。[1]如何让教学主体之间形成情感上相互吸引、行为上良性互动的关系,成为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大难题。“共生”理念为体育教学指出了新方向,它强调形成师生共生发展的新型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善教学活动,分享各自情感、知识和体验,实现共赢式的共同成长。
“共生理论”诞生于1879年,是由德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德巴里提出的。它认为很多动植物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它们互相利用彼此的特性相依为命共同生活。[2]其后,西方的社会科学家提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也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共同体关系。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我国管理工程博士袁纯于1998年将共生理论引入到经济现象解读中,提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关系,还是一种社会关系。此后,“共生理论”开始拓展到医学、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从本质上来说,“共生”即协商与合作,处于共生关系中的主体将得到互惠共生。
建构体育教学 “共生”型师生关系,即将体育教师和学生看作相互促进、协同进步和成长的共同体。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有以下特征:
生态学将共生关系看作大自然中许多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关系,认为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必然要与其他生物发生关系,甚至需要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才能共同生长。[3]以“共生理论”为分析范式,可以发现课堂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教育技术等都属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其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共生关系最为明显,是决定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一日不能“共生”,教学质量的提升就举步维艰。因此,体育教学中,必须消除教师和学生的二元对立,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彼此的依存关系。教师要明确教不是 “唱独角戏”,必须要学生配合,否则就要面对重重阻力;学生要明白自己不可能自学成才,需要教师帮助决认知矛盾和障碍,才能习得知识。
“共生理论”认为生物之间之所以能够共生,是因为它们会共享,如共享食物、空气、水等等。教师和学生的共生也必然建立在共享的基础上,他们只有共享课堂资源,才能各取所需。如若体育教师一味占有课堂时间,占用课堂资源,必然会减少学生对课堂时间和课堂资源的享用。例如体育教师在某项体育技能教学中一味强调示范,便占用了学生进行体育技能训练和使用体育器材的时间。因此,教师和学生应对体育课堂时间和课堂资源进行共享。教师在教的时间之外,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通过时间的合理分配,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锻炼时间,让学生充分享有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此外,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教学资源互换,让学生将自己掌握的教育资源分享展示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进步。
在课堂教学这个生态系统中,不论是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谁出现了“短板”,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构建共生型师生关系,旨在实现师生共赢互惠。师生之间通过利益共享达成各自的发展目标,而不是为了一方利益牺牲另一方利益。它要求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体育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习得利益,以学生的生理、情感、知识体验为重要参照,设计真正有益于学生身体发展和精神习得的体育活动。同时,要求学生考虑体育教师教的效益,主动配合参与教师安排
的各项体育活动,自觉完成体育锻炼目标,确保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
凝聚“教学心”,实现师生“共心共力”是“共生”型体育课堂的关键。教师和学生需高度融合,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4]一方面,教师应该将体育课健康标准、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重点和自己的教学目标有选择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正确理解体育课的功能价值,了解教师体育教学设计意图。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群体,充分了解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生理特点、运动基础、兴趣爱好等,并将此作为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如此一来,既能让学生知道体育课学什么,有什么价值,又能让教师知道学生喜欢学什么,可有力增进师生信任和了解,聚拢“教学心”。在“聚心”的基础上,师生形成合力,以体育课健康标准、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学生兴趣爱好和运动基础等为重要参照,设计能达成体育课教学目标和学生快乐体育目标的教学活动。如体育技战术教学中,师生可在课前充分交流讨论,如若最终达成教师演示、学生重复练习的课堂设计意见,师生双方皆可接受,具体课堂操作时便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课堂活动更高效。
按照“共生”理念建构的体育课堂不单单是师生共享知识的课堂,而应该是因智慧迸发碰撞而活力四射的创造性课堂,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必定是频繁的,互动效果也将最佳。“智慧共生”要求师生双主体共同发力释放正能量,而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进行智慧创生活动。[5]在“智慧创生”状态下,教师和学生的大脑处于开放式状态,他们不断在课堂活动中进行着新思维、新方法等的交汇碰撞,最终生成更科学、更合理的解决课堂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体育课上运动技能教学为例,它是最为复杂,也是最让师生头疼的环节。营造“智慧共生”的课堂氛围,教师和学生都放下身份、认知界限,围绕运动技能进行摸索尝试,彼此分享探索到的新方法、新技巧,最终能够找到高效的运动技能教学方法,强化课堂互动,让体育课焕发活力和生命力。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人们习惯将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责任归咎于教师,无形中加剧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为师生关系的僵化甚至恶化埋下了隐患。“共生”理念否定了这一传统认知,它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课后师生应共同反思教学活动,针对体育课上暴露出的问题,分析各自的不足,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师生共担能增强师生间的感情,唤起师生共同的责任感,并深化课后反思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后承担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反思的责任,与学生就体育课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各自的不足。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尽到了以全部学识教导学生,以全部热情和勇气感染学生的责任,学生要反思自己是否尽到了积极配合教师体育教学活动,履行自觉学习锻炼的责任。通过“责任共担”找到问题症结和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不断优化教学活动,最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将“共生”理念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能改变过去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师生间能量流动的被动性、倾向性、单一性局面,可以减少消除师生间的对抗和矛盾,开拓师生思想互信、利益共享、生态共荣的新局面。在“共生”型的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和学生可以共长共融共荣,体育教学能够得到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