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态体育旅游研究现状综述*

2018-11-26 07:23
运动精品 2018年5期
关键词:原则资源生态

廉 玲 易 芳



国内生态体育旅游研究现状综述*

廉 玲 易 芳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文章对近五年生态体育旅游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从生态体育旅游概念的研究、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生态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内容和原则、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思路与管理对策六个方面评述我国生态体育旅游的进展,为以后生态体育旅游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生态体育旅游;研究现状;综述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众多旅游者渴望追求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体育旅游形式。2016年5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签署《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中提到,体育部门将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工作重心进一步向公共服务、消费引导、产业培育、市场管理转移,全面推动体育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引领经济新常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新的一种旅游形式应运而生,生态体育旅游是集生态学、体育学、旅游学三者交叉的旅游形式。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当今的朝阳产业,将生态学与二者融合逐渐发展成为当今的消费亮点和热点。

本文通过以关键词“生态体育旅游”、“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收集2012-2017年间有关国内生态体育旅游研究的文献近80余篇;通过对前人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梳理最近五年国内生态体育旅游研究取得的成果,不仅可以反映目前我国生态体育旅游的研究动态,而且可以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我国生态体育旅游的长远发展。

1 关于生态体育旅游概念的研究

目前,体育学界和旅游学界乃至其他学术界的学者,对“生态体育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权威的说法。甚至对“体育”和“旅游”的元概念也难以给出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和归纳。主要从以下的四种类型进行了阐述。第一种类型就是保护中心说。如:刘少英(2005)对生态体育旅游概念定义为:“以生态学为导向,以保护生态和文化为基础,能在体育运动中促进身心健康、获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体育旅游活动”。此类定义简单提到了游客的行为特征,没有指出出游的距离和出游的地方,并且没有把体育旅游的分类具体讲清楚。第二种类型是要回归自然说,如:符雪姣等(2015)提出:“生态体育旅游的一个突显特点就是要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它作为旅游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将生态旅游与体育结合为一体,能够让旅游者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享受和体验休闲、健身的运动魅力”。这个定义出发点是“亲近自然”并对旅游区域进行了条件限制,此阶段多注重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考虑。第三种是注重参与体育运动,如:蔡仁杰(2010)对生态体育旅游定义为:“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旅游、生态和体育三者结合,是在生态旅游和体育旅游之后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把体育作为主要活动的一种旅游方式”。第四种是军民利益说。如:吕永龙(1998)和李香华(2003)的概念基本一致,他们提出:“生态体育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减轻环境压力,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景区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平衡经济利益,实现相互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通过研究有关生态体育旅游的文献得出,目前我国对生态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只有十几种,并且尚未达成共识,表明对生态体育旅游的研究还存在着缺陷,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鉴于此,笔者认为:“生态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和工作地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参与各种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活动的形式进行旅游,旨在保护环境且能实现利益共享的一种与自然和谐、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形式”。

2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生态体育旅游是继体育旅游之后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我国开始研究生态体育旅游是在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之后,与国外相比,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近些年已成为体育界和旅游界的研究热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生态体育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王杰(2012)认为鄂西地区各县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且各具特色。但从开发的项目来看,主要集中在简单的“休闲娱乐”、“游山玩水”的项目上,无法使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缺乏参与性强和刺激性强的高端生态体育旅游项目。李开文等(2014)认为丽江少数民族体育开发还属初级阶段,体育开发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不足,区位优势和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开发不够。胡阳琳(2014)认为河南省生态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还没得到充分利用,体育旅游产品大多是观光、节事性质类项目;最具地方特色的项目发展较为单一,影响力较弱,主要客源定位单一,游客仍以近距离、短时间、低消费人群为主要群体,且很多限于青少年,忽略了中老年、妇女、儿童的市场。周加启(2014)认为大运河古黄河生态体育文化旅游带成为开发热点,骆马湖及项王故里自然旅游带成为开发重点,体育旅游市场空间有待拓展,体育旅游产品供给不足。蒙祖敏(2016)认为三都水族体育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它本身也包含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攻防技击等独特的体育功能,许多体育项目趣味性强且易于开展,为三都开展生态体育旅游提供了许多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整理规划,能让三都生态体育旅游别具一格。张啊宁(2017)认为西安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总体情况是:西安古城有历史文化背景,还有自然观光条件,完全可以构建集健身、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体育旅游中心;临潼在西安市境内,前面说的历史古迹都在临潼区,这里有秦兵马俑、华清池,还有秦始皇陵墓等;在西安市南部,有美丽的山地自然景观,这就是秦岭生态旅游区,这里主要的旅游开发类型是森林公园、地质地貌公园以及生态旅游这三种。赵冬刚等(2017)认为陕西体育场地越来越多并且增添了新的体育旅游项目,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特色体育旅游赛事。

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内学者谈到我国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还处于初级阶段。首先,目前开发的项目比较单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多以观光型和节事类型较多,参与型的项目开发较少。其次,目前开展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出现了供给失衡的状态,无法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需求。最后,各地方应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3 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3.1 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

通过学者的研究发现,要发展生态体育旅游,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基础,独特的资源是优势,优越的交通区位是条件,可靠的经济来源是保障,国家的政策支持是鼓励。学者们主要通过以上几点逐一分析了当地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的优势所在。根据近五年内不同学者对它的阐述将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学者对不同地区的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阐述

姓 名 研究 自然 资源 经济 区位交通 地方 其他 区域 环境 丰富 发达 条件 政策 王 杰 鄂西地区 √ √郭永良 丹东地区 √ √ √ √马加香 宿迁市 √ √ √ √胡阳琳 河南省 √ √ √ √ √廖金琳 闽粤赣边 √ √ √ √符雪姣 张家界 √ √ √刘利沙 阳城县 √ √ √ √蒙祖敏 三都水族县 √ √ √陈玉萍 宿迁市 √ √陆艳珊 贵州省 √杨 倩 黔东南三县 √ √ √丁 勇 遵义市 √ √ √罗 强 红水河流域 √ √张啊宁 西安市 √ √

从表1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不同地区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的优势各有特点,其中自然环境、丰富的地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和区位交通便利是最多的优势条件,具备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地方政策优势的地区并不多,说明很多地区的发展落后,政府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重视。另外也有学者从其他的角度进行分析,如郭永良认为时间的保障也是一个优势,胡阳琳认为河南省举办体育赛事、节事的实力较强,蒙祖敏认为“中国西部赛马城”可以促进三都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因此,从此表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的优势特点基本一样,很少从其他的角度进行考察,如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市场的定位、实施的建设、专业服务人员质量等方面论述,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

3.2 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劣势

由于生态体育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在发展中也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市场整体规模较小;旅游业处于初级阶段,对高消费人群的吸引力较弱;有些地方的原生性受到破坏、区位优势较弱;拳头产品的产业链条较短,区域整体竞争力较弱(胡阳琳2014)。其次是交通瓶颈的制约,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市场运作力低,资金匮乏,体制机制性障碍明显(王杰2012,蒙祖敏2016,陆艳珊2016)。另外当地生态体育旅游知名度较低,旅游产品与市场需求存在出入,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利用率较差,低水平的旅游接待设施服务(陈玉萍等2016,符雪姣等2015)。除此之外也有些地方基础设施薄弱,生态体育旅游政策不健全,地方经济落后,专业人才紧缺,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品牌效应差等问题(符雪姣等2015,罗强等2017)。最后也因为宣传力度薄弱,广告投放率低,缺乏专业营销队伍,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乏力,缺乏支撑性的生态体育旅游景点、拳头产品和旅游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和技高业精的生态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生态体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乏开展的不连续性和单一性,价格定位不合理,省内外同类旅游存在着较大竞争(杨倩2016)。

可以看出学者对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的劣势主要是目前发展的规模小,吸引力较弱,竞争力大导致了市场运作低;其次是有些地方区位条件不利,经济落后,缺乏专业管理人员,服务无水平跟不上。因此,笔者认为,有些地方的经济条件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想开展生态体育旅游,当地的政府要大力支持,人们的意识要跟上,宣传的力度要加大,才能逐渐发展起来。

3.3 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机遇

在国家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和地方政府对体育工作的支持下,人们的健身意识逐渐增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正是时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了当地的体育旅游发展(蒙祖敏2016)。同时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旅游局通过与周边省、市旅游局达成旅游合作协议,政府对体育工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使得大众消费行为发生了转变,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罗强等2017,符雪姣等2015,王杰2012)。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推行生态经济模式,逐步完善交通设施,网络通讯及电商服务平台的发展迅速保证了各项指标均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另外通过举办具有旅游功能的体育节事以及级别的不断提高,将会给当地带来更多的海外游客,使得全国各地的旅游市场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体育旅游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陆艳珊2016,杨倩2016)。

3.4 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挑战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主要拉动地方经济的产业,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的挑战,如: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起步较晚,体育旅游产业基础薄弱且缺乏核心竞争力,生态体育旅游产品集聚性又不强,品牌效应差,势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王杰2012)。同时与旅游关联的交通、经济、管理没有步入正轨,有些景区过度追求利益,导致失去了原生性,打造属于自己生态体育旅游品牌是一个待解决的难题(蒙祖敏2016)。另外其他各地纷纷开始打造生态体育旅游,导致同类型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差异类旅游市场的威胁,人身安全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参与生态体育旅游的意愿,伴随游客的增多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得面临许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此也会制约工农业的发展(陈玉萍等2016,罗强等2017)。在生态的视角下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体育旅游项目的协调发展是首要的难题,应该科学规划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把重点放在生态脆弱区、敏感地带以及自然保护区(陆艳珊2016)。除此之外,开发主体之间存在着管理的矛盾,各地举办多样的武术节以及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的主办权争夺激烈等诸多挑战(杨倩2016)。

4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内容和原则

4.1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内容

众多地方根据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可以开展适宜的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如:罗强(2017)认为红水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优越,适合开展攀岩、户外等体育活动,这个地方少数民族较多,民俗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和管理,如赛龙舟、爬坡竿、打磨秋;而且这里水上资源较丰富,因此可开发划船、垂钓等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生态体育旅游中徒步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优质精品的徒步线路深受旅游爱好者的欢迎。方星星(2013)认为生态观视域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内容包括:第一、体育旅游区具体旅游地的规划与设计,根据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选择能开发和利用的体育旅游项目,并整体环境整治规划,由环境影响制定环境保护目标,规划生态体育旅游示范工程; 第二、提高体育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可进入性是指旅游地同外界的交通联系以及旅游地内部的交通运输便利程度;第三、建设和完善体育旅游配套设施;第四,培训生态体育旅游专业人员。符雪姣(2015)认为张家界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体育旅游资源就是其中之一,独特的自然风貌,奇山奇峰林立,有着不同凡响的户外体育资源如登山、攀岩、漂流、蹦极、高空走钢丝、洞穴探险、生态考察等,可开发的类型有自然生态体育旅游和文化性生态体育旅游两大类。丁勇等(2017)认为遵义市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类型有水域生态旅游、民俗生态旅游、人文生态资源、农业生态旅游、内陆生态旅游。

从以上可以看出,学者认为要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来自开展生态体育旅游。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开展生态体育旅游资源除了要根据区域性来开展,最重要的是开展的项目要具有吸引力以及多样性,能够吸引游客流连忘返,满足个性需求。其次,要迎合季节的更换特点,春夏秋冬都有相应的旅游资源,从而不会出现淡旺季之分,提高旅游的效果。

4.2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在进行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时,应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分析,再确定它的开发原则,选择适合当地的旅游特征方式进行开发,能够保障生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不同的学者对研究的区域制定了相应开发原则,如表2。

表2 不同学者对不同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制定

姓名 研究区域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王杰 鄂西地区 政府主导、市场导向的原则;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真实性原则;开放合作的原则;打造品牌性原则 许万林 陕西省 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罗强 红水河流域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真实性原则;政府及市场导向原则 周峰 海南中部地区区域 整体圈际性原则;保持原生态原则;培育精品原则;市场化原则 周雁林 吉林省 保护优先原则;统筹规划原则;承载力原则;特色原则 杨倩 黔东南三县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导向的原则;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坚持品牌性、特色性、体验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开放合作的原则;坚持生态、体育、旅游高度融合原则 方星星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保护优先原则;承载力控制原则;环境教育原则;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符雪姣 张家界旅游区 打造品牌的原则;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真实性原则;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原则 江彩凤 广西省 原真性原则;树立精品原则;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多样性原则

从表2可以看出,根据不同地方开展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不一样。坚持政府和市场导向的原则、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真实性原则这三个是使用最多的原则,说明政府部门发挥主导性作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局限性和脆弱性,所以在开发中必须坚持与环境协调发展,保护环境的承载能力。其次是坚持地方民俗文化的真实性,不能随意变更原有的民俗文化,从而误导游客,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开发生态体育旅游时,坚持政府和市场导向的原则、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真实性原则这三个原则是不能少的,同时应该注重原生态原则和三个效益并重原则,使其保持在适宜的生态、社会环境容量之内。

5 生态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的生态体育资源还处于萌芽阶段,它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点:(1)缺乏合理的政策引导和高效的协调机制,使得体育旅游产品缺乏地域特色和品牌形象,景区硬件、软件落后,周边环境整治急需解决(王悦2013,梅凤喜等2016,赵冬刚等2017);(2)观念停滞不前,对生态体育旅游未来发展认知度不高,缺乏研发生态体育旅游的专业团队和机构,生态体育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城乡一体化的不同步发展对体育旅游合作的阻碍,体育旅游开发、规划与环境管理人才缺失(郭永良等2013,廖金琳等2015,刘利沙等2015);(3)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体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均衡,缺乏特色项目对市场的引导(许万林等2017,卢春宏等2013);(4)生态体育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和传承,尚未形成稳定经济效益,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蒙祖敏2016);(5)基础设施不完善,企业协作能力需调整,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张啊宁2017);(6)景点比较分散,目前还没有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开发、大宣传、大促销网络和联动机制;没有对丰裕的资源加以科学合理的最大化利用(石晓峰2017)。

6 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思路与管理对策

基于以上生态体育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的对策性文献研究,主要从发展规划、管理体制、品牌战略、宣传营销、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提出了它的对策和建议。

6.1 发展规划对策

制定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远景规划,扩大融资渠道,加强资源整合(王杰2012);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集聚效应(刘战慧2016);进行生态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生态体育旅游线路的开发(陈玉萍等2016,许万林等2017);以体育资源为主导,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充分利用主要民族节日带动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建立生态体育旅游村(蒙祖敏2016);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打造生态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链,将生态体育旅游与红色文化进行融合(梅凤喜等2016);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科学制定生态体育旅游发展长期规划;整合资源,风光、人文、民族、体育并重,拓展生态体育旅游项目;以当地体育文化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体育旅游(陈萍2017,廖金琳等2015,卢春宏等2013);利用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创建多元化投资方式,设计有特色的生态体育旅游产品(符雪姣2015);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当地知名度,以人文资源为载体,打造旅游精品路线(丁勇等2017);以人文资源为载体,打造区域体育旅游吸引力,以赛事开发为契机,打造旅游服务一体化(周加启2014)。

6.2 管理体制对策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系统(王杰2012);依托资源特色,完善产品体系(刘战慧2016);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符雪姣2015,许万林等2017,陈萍2017);加大政府扶持创新生态体育资源管理系统(罗强2017);建立生态体育旅游的激励机制,加强整个旅游产业的联动作用(杨倩2016);强化旅游管理,健全法制体系(郭永良等2013);加强监督机制,强化安全意识(丁勇等2017)。

6.3 品牌战略对策

深度挖掘,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王杰2012);深化特色体育旅游品牌建设(赵冬刚等2017);突出品牌效应(卢春宏等201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张家界生态体育旅游特色品牌(符雪姣2015);强化区域合作,打造高端品牌,项目科学细化,满足不同需求(石晓峰2017)。

6.4 宣传营销对策

宣传推广助力,深挖顾客需求(刘战慧2016);利用宣传媒介推广生态体育旅游,加大宣传力度,全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品牌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罗强2017);制订科学的生态体育旅游营销方案(陈萍2017);加强宣传、促销,促进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赵冬刚等2017);加强多元化、立体化宣传,提高知名度(廖金琳等2015);以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基础,对民族生态体育进行包装 、加大宣传力度(李开文等2014);宣传生态体育旅游,强化生态意识(符雪姣2015);拉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杨倩2016)。

6.5 人才培养对策

加强从业者的综合素质(陈萍2017);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专门生态体育旅游人才(刘战慧2016);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罗强2017);注重本地区生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符雪姣2015,赵冬刚等2017);培养高素质生态体育旅游人才(廖金琳等2015);引进体育旅游人才,加大投资力度(李开文等2014);培养生态体育旅游领域专业人才,加强管理人员储备(杨倩2016),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加强生态体育旅游推广营销,培养体育旅游专业复合型人才(陈玉萍等2016)。

7 研究述评与展望

在国内,有关生态体育旅游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生态体育旅游是继生态旅游和体育旅游之后的一种流行形式,已引起政府部门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但目前有关生态体育旅游的科研课题立项数量和科研论文数量为数不多,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研究和认识还存在许多问题,研究结果还不够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关于生态体育旅游的研究大多数是采用定性研究,较少采用定量研究,只通过典型的少量研究资料得出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例如,在调查游客的行为特征时,只通过发放一定数量的问卷进行回收和统计,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而定量研究会从不同年龄阶段发放一定数量的问卷,调查的范围更加广泛,能够客观地统计和度量游客的总体特征。鉴于此,今后能够根据调查内容的实际情况,将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使得尽可能的对统计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并结合主观观察和理解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是将来研究生态体育旅游的必然趋势。

在研究内容上,多数学者主要从生态体育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生态体育旅游开展的SWOT分析和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内容和原则等进行研究,虽然学者对生态体育旅游的研究范围有所扩展,但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如(1)对生态体育旅游的概念和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定义界定尚未完成,生态体育旅游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作为生态学、体育学和旅游学三者学科的融合,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因此,要通过借鉴、吸取其他成熟学科的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生态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较单一,缺乏特色,很多产品没有保留原生性,没有形成稳定的经济效益,致使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缓慢,还需要一个长久的发展过程。(3)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让生态体育旅游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研究结果上,国内的生态体育旅游出现了发展较缓慢,地方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力低等问题。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制定科学的生态体育旅游长远规划,健全法制体系。在不远的将来,势必获得更大的发展。

总之,随着国家经济不断提升,全民健身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以及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生态体育旅游必将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1] 刘少英.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生态战略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6).

[2] 符雪姣,段绪来,刘敏.张家界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J]. 四川体育科学学报,2015(3): 94-95.

[3] 蔡仁杰.海南岛国际旅游岛生态体育旅游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 252-254.

[4] 吕永龙. 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01.

[5] 李香华,钟兴勇.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62.

[6] 王杰. 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12.

[7] 蒙祖敏.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 2016.

[8] 刘利沙,池爱平,蔡伟东,等. 山西省晋城市生态体育旅游现状调查研究——以阳城县为例[J]. 辽宁体育科技, 2015, 37(5): 26-28.

[9] 刘战慧. 生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时代经贸, 2016(13): 36-38.

[10] 许万林,鱼飞. 陕西省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26): 115-116.

[11] 罗强. 红水河流域生态体育旅游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10): 21-22+78.

[12] 陈萍.生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农家参谋, 2017(13): 290.

[13] 罗强.红水河流域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 30(12): 95-96+101.

[14] 罗强,王子杨.红水河流域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3(22): 41-42.

[15] 陈玉萍,刘嘉毅. 江苏省宿迁市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4): 60-62.

[16] 符雪姣,段绪来,刘敏.张家界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5(3): 94-97.

[17] 周峰.海南中部地区区域生态体育旅游开发分析[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6,23(5): 120-123.

[18] 周雁林,高艳华,曲淑群.浅析吉林省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方向研究[J].知音励志,2017(4): 33.

[19] 陆艳珊.生态体育视角下贵州体育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商,2016(20): 297.

[20] 梅凤喜,苑勇宽.邯郸市生态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2): 176.

[21] 张啊宁.西安市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7(13): 22-24.

[22] 赵冬刚,张啊宁.新时期陕西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7(9): 205-206.

[23] 廖金琳,赖善业,吴建新.闽粤赣边客家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2): 99-102.

[24] 杨倩. 基于SWOT分析的黔东南三县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25] 李开文,李晓通.云南丽江少数民族生态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开发[J].鄂州大学学报,2014,21(3):44-46.

[26] 卢春宏,郭永良.丹东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5):186-187.

[27] 马加香.宿迁市生态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运动,2013(5):142-143.

[28] 符雪姣.张家界旅游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体育科技,2015,36(1): 11-12+14.

[29] 胡阳琳.河南省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郑州大学,2014.

[30] 郭永良,卢春宏.丹东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26(4):18-19.

[31] 王悦.辽宁省生态体育旅游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 2013(6): 78-80+100.

[32] 丁勇,刘玲,黄正廪.遵义市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 19(6): 152-155.

[33] 石晓峰.山西黄河流域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RMP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7, 32(6): 6-11.

[34] 周加启.对宿迁市体育生态旅游的研究[J].科技视界, 2014(19): 25-32.

[35] 江彩凤.论广西生态体育旅游开发原则[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 (7): 48.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Eco-sports Tourism in China

LIAN Ling, eta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641006, Guangxi, China)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休闲体育旅游产业推广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YCSW2018012。

廉玲(1994—),硕士生,研究方向:排球。

猜你喜欢
原则资源生态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我给资源分分类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