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李 冬
普洱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
随着现代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以及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猛烈冲击,拉祜族的文化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拉祜族体育文化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文化生态系统是拉祜族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
古代拉祜族长期处于相对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各种文化因素是缓慢的,系统可以依靠自身的调节功能维持着长期的平衡状态。拉祜族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由娱神转变为具有一定经济功能的娱人工具,这是由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构成的文化生态环境变迁的结果。
拉祜地区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自然经济向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时期。
在社会文化转型的浪潮中,拉祜族传统体育在源头上十分脆弱,受到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其生态系统受到影响。外来文化的强烈干扰和依靠制度本身的力量无法调整这种干扰,使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其中拉祜族文化生态系统受影响最大。
人们把“传统”作为落后和保守的代名词,热忱地拥抱着现代西方体育文化这个“新宠儿”,拉祜族传统体育迅速消失。因此,它所承载的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是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
和表现形式
民族文化生态系统构成了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在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1.2.1 现代生活方式消解了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文化始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商品经济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电视和网络占据了人们大量的闲暇时间,各种现代体育活动层出不穷,年轻人对传统体育缺乏兴趣。
在拉祜族地区,青少年大多接受现代体育运动,如篮球、足球、啦啦队、健美操等。普拉提、体操、瑜伽等运动项目也迅速占领了体育娱乐健身市场,各地举办的许多比赛主要是现代体育项目。拉祜族传统体育逐渐失去了市场和立足点。
1.2.2 继承主体离乡背井
任何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创造者、继承者和接受者的三个基本要素。民族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继承者,古老的传统就会被打破,更不会传到今天了。继承人也在民俗的怀抱中成长。民俗的稳定和程序保证了民族体育代代相传。
然而,当前民族体育文化虽然形式丰富多彩,但其消亡与失落却是不争的事实。许多擅长舞台表演和商业表演的民族体育艺术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离开家乡进城打工,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文化断裂的程度和速度。其直接后果是青少年离开家乡,离开家乡的生活环境,导致传统体育传承主体的缺失,再加上现代物质文化的诱惑,逐渐失去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导致大范围的传统体育技能中没有接班人,直接影响着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上世纪中叶的芦笙演奏方法有11种,目前仅存5、6种,30岁以下的青壮年男子80%左右已经不会演奏芦笙,能够跳芦笙更是数不胜数,节庆活动中吹奏跳芦笙的多为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最为可怕的是他们的孩子不仅对芦笙一窍不通,而且不愿学习。众多民族体育项目因为传承者的缺失濒临失传的窘境。1.2.3缺乏生存的土壤
民族体育文化有其特定的生存土壤,如果失去了适宜生存的土壤,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失衡。民族体育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以战争、狩猎为生活土壤。现在,民族体育确实获得了一些发展空间,如民族运动会和节庆活动,国家和企业为民族体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但从根本上讲,民俗是民族体育的沃土,民俗活动与民族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民族体育离不开民俗。随着休闲生活方式的兴起与普及,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命运何去何从,已成为体育界的普遍焦虑的问题。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是正常的,这是因为文化生态的平衡本来就是动态的平衡。
通过调整系统结构,建立新的平衡点,所以,保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面对日益变化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我们今天必须接受的现实。
现在的问题是,外来文化来得太突然、太猛烈,缓慢更新的制度迅速失衡,威胁着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走出世界舞台。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恢复整个系统的平衡,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文化因素的新的生存条件,使其得以继承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是对民族地区人民的最初印象。少数民族文化崇尚生态,体育也是如此。拉祜体育的起源与大自然崇拜密切相关,体现了对自然的关怀和对生态的尊重。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资源,不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选择生态作为拉祜族体育发展的关键,就是抓住了少数民族体育的灵魂,抓住了民族体育发展的本质。
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活意义,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最广泛的范围内发展。对于许多仍在为生计而奔波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说,如果民族体育活动能够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改善他们的生活,那么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可以说,生态是拉祜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正常意义,少数民族群众更注重现实生活。
因此,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既能满足生态意义的要求,又能通过体育手段实现其生活意义。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乡土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拉祜族体育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乡土,扎根于乡土,扎根于乡土才有传统,有传统才能传承下去。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创造新文化的基础。
乡土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根基,吸收现代文明的成果则是繁荣民族体育文化的叶脉。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世界潮流,代表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如此。武术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性的体育盛会。风筝、舞龙、赛龙舟、舞狮、空竹等民族体育活动也在群众中开展。陀螺、弩不仅是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也是江城丢包节的主角。
可见,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表现形式已成为新时期促进人民健康、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国民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
现代体育在世界体育一体化进程中对民族体育的影响正在加速,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在继承民族体育文化根源的基础上,在整合创新的基础上,吸收民族体育自身的精华,借鉴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使其既不失传统之根,又能繁荣现代之叶。
民俗方式是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学会养成的,比如摆舞、跳芦笙等民族体育内容,在节日中,在体闲娱乐时,大家互相切磋,互相模仿就学会了。
学校作为正规教育,有专门的教育从业人员、特殊的教育场所和明确的教育指导。它们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的中介,是原始体育形态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学校要肩负起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责任和义务,结合地方和民族实际,选择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项目,使其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有计划进行训练比赛,做好全民指导、示范和提高工作。拉祜族传统体育以表演、娱乐、场地器材简单、价格低廉、参加人数多、趣味性强、竞争性强为主。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不仅可以缓解场地器材的缺陷,而且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然而,长期以来,拉祜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并不乐观。学校教育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功能。在整个继承过程中,学校教育是一个滞后环节和薄弱环节。
民俗传承和学校传承两种继承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当前,学校应承担起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责任,将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引入学校教育体系,加强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使民族体育文化得以完整、有序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