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剑梅
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恩对人的健康、幸福感、亲社会行为与认知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同时,感恩也是社会和谐的关键,相互感恩能使人们相互包容、相互帮助。但在现实社会中,有不少孩子习惯于父母无微不至的爱而不知道感恩,习惯于接受他人的帮助而不说“谢谢”,习惯于物质享受而不懂得珍惜;而当他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心怀不满,怨天尤人,甚至有过激者会害人、伤人。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关于感恩之心的培育,有人说父母要以身作则,有人说感恩要从细节做起,要从孝顺父母做起,这些观点都有积极意义。但我们认为,儿童感恩之心的培育还有更深层的基础,这一基础就是感觉的滋养,因为儿童是通过感觉与周遭的人、与世界相遇的,感觉是儿童学习与走向世界的通道,感官滋养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人的感觉
关于感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与分类,其中,德国科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从人智学的研究出发,指出人有身体、心灵、精神三个层次,各层次各有不同的感觉运作于其间。运作于身体层次的感觉有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它们主要是对身体的感觉;运作于心灵层次的感觉有嗅觉、味觉、视觉、温暖觉,它们主要是对外界环境与身体相互作用的感觉;运作于精神层次的感觉主要有听觉、语言觉、思想觉、人我觉,它们主要是对人类社会文化与精神的感觉。这十二种感觉共同构成人对自我与世界的感觉,其中身体感觉是基础,它们直接影响其他感觉的健康发展,并直接对应于高级感觉的建构,而运作于精神层次的高级感觉并非人人都能发展出来。四种基础感觉中,触觉直接影响人我觉的建构,生命觉影响思想觉的建构,运动觉影响语言觉的建构,而平衡觉影响听觉的建构。高级感觉中的听觉、语言觉、思想觉、人我觉直接影响着人与人及环境互动中的倾听、理解与表达,这是感恩、知恩、报恩的重要基础。
幼儿期四种基础感觉的滋养
四种基础感觉发展的关键时期是0~7岁。基础感觉健康与否会影响儿童的一生,儿童感恩之心的培育也与四种基础感官的滋养密切相关。
触觉的滋养
触觉是儿童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也是人体最精细的感觉系统。良好的触觉经验,会让孩子信任自己,信任他人,信任生命,信任世界,是希望的开始。它既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人我界限,也会带给儿童安全感。成人给孩子温柔的按摩,全心全意地拥抱与接纳,有品质的人际互动,都能让孩子有良好的触觉经验,他们会感受到自己是被珍爱和尊重的宝贝,知道自己很重要,而且别人也和自己一样重要,从而知道去尊重别人,爱惜别人。成人经由触觉与孩子建立起相互关爱的关系,孩子长大后才懂得如何与别人建立爱的关系。相反,当孩子体验到的是不愉快的人际互动,痛苦的触碰,或是长期受忽视,孩子就会触觉失调,变得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常常会寻找各种剧烈的身体刺激来确认自己的存在。长大后,他们的自我防卫性很强,容易与人发生争执,很难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与认同他人,也很难产生感恩之心。
生命觉的滋养
生命觉的身体器官是人的交感神经。通过生命觉可以体会到苦和乐的感觉,健康的生命觉是人体内在平静与和谐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在生命觉发展良好、内在和谐平静以后,才会对外界产生兴趣,并能恰当地理解他人,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互动。生命觉发展失调的人往往对周围环境失去兴趣和热情;常常紧张、焦虑、恐惧、疲倦;容易抱怨、对抗;他们对自身最基本的生命需求是不敏感的,对他人的需求也不敏感,容易变得麻木,也很难有感恩之心。由此,培育幼儿的感恩之心要注意幼儿生命觉的滋养。生命觉滋养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要温柔、平静、耐心地对待孩子。成人对孩子温柔、平静、耐心的照顾,能帮助孩子形成依赖与稳定感,这种温柔的对待经验是儿童持续发展人类美德的基础,儿童的感恩之心也在这种温柔的照顾体验中日渐萌芽。二是要建立健康的生活节奏。身体的各种器官都有自己的运行节奏,对幼兒来说,适应身体运作规律的健康节奏能够很好滋养孩子的生命觉。而混乱的生活节奏,常常让孩子恐惧、紧张与疲惫。三是让幼儿适度经历安抚、病痛与劳苦。当幼儿不舒服时,给予适度的安抚能够修复孩子的生命觉。但适度的安抚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去经历任何痛苦,现代的父母往往溺爱孩子,害怕孩子吃苦,包办代替太多,而适度的疲累、吃苦可以锻炼孩子的生命觉,增进孩子对生命的内在感觉,进而帮助他更好地去理解别人的内心。
运动觉的滋养
运动觉是对自我运动的感触和对外在运动的感觉。运动觉能让我们掌握身体的移动。同时,运动觉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外在的言行举止是内在情感的真实表露。运动觉也是获得自由意识与开放意识的关键。当孩子的思维能够开放包容、有弹性,那他就更能够接纳不同的事物,从而去欣赏与感谢不同的美。运动觉发展不健康的孩子往往容易情绪化,出现对抗性社交倾向,很难去体察别人的情绪。孩子运动觉的滋养,需要有自由玩耍与探索空间的机会;也要有顺应、感受自然律动的体验。而被动僵化的生活模式,缺乏在大自然的空间里自由玩耍与探索的经验,过多地看电视或是使用网络,过早接受智力学习等都会影响幼儿运动觉的健康发展。
平衡觉的滋养
平衡觉是指保持人的身体站立、坐、蹲、运动等稳定的感觉,同时也包括保持内心活动平静、松弛和稳定的感觉。健康的平衡觉带给我们的是自尊、自信,对他人的尊重,以及与他人的共享互通。平衡觉受损,则会导致自尊心受损,从而表现出伪装、拒绝和不满。在儿童的发展中要注重肢体和内心两者的平衡发展。从婴儿的第一次仰头开始,学会坐、爬、站立、学步、走路,到爬树、荡秋千、过独木桥、走街沿或走滚动的物体等,都是儿童在自然地发展自己的平衡感。如果不给孩子这些运动练习机会,会导致儿童平衡觉失调,进而引起儿童的学习困难和社交障碍。成人与孩子相处时态度是否稳定、内心是否宁静也影响幼儿平衡觉的健康发展。
感恩之心的培育
良好的感官滋养可以为幼儿感恩之心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感恩之心的培育还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尊重,父母的以身示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恩习惯的培养。
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
每一个人都渴望被尊重,包括孩子,这是作为独立存在的人的本然需求。要教会孩子感恩,父母要从尊重孩子开始。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与需要,不要凡事从自身出发,以“为了你好”“这都是爱你”的名义去要求或是强迫孩子。只有当孩子的需要与感受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他才能学会去尊重他人,尊重其他的生命。在这种相互尊重中,他能体会到每一个存在都是珍贵的,且独一无二。从而,感谢父母给了他独特而又自由的生命。尊重意味着父母要去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而不是去命令孩子与控制孩子。一个不被尊重的生命是很难去尊重和感谢其他生命的。
父母要以身示范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言语的说教会收效甚微。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会让他全然地去模仿父母所有的言行,因而父母需要身体力行地在自己的言行中示范感恩,包括对大自然、对生命、对物品发自内心的油然而生的珍惜、敬重的态度。如对自然与环境的尊重与保护;对人的尊敬、对其他生命的尊重,不轻易伤害所有生命;对物品的照顾与爱惜等。
要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感恩
感恩的意识需要唤起,感恩的习惯需要练习。因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练习感恩。如,当家人间互相帮助后能相互说谢谢;每天睡觉前能和孩子一起回想与细数一天中值得感谢的人和事;制订一个家庭感谢日,说说值得感谢的人和事,或是定期向帮助我们的人表达感谢。也要引导孩子在与老师、同伴及陌生人的互动中即时表达自己的感恩与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