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验对大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2018-11-25 12:14黎明职业大学柯爱茹
办公室业务 2018年22期
关键词:学程学分创造力

文/黎明职业大学 柯爱茹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89.8%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青年是创新创业主力军,高职院校则是创新创业主战场。据麦可思研究院2015-2017《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2016届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依次为3.8%、3.9%、3.9%,虽高于本科但均低于5%,可见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任重而道远。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响应国家的号召,高职院校纷纷深化教学改革,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在实践效度上也正在探索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不长、积淀不深,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分转换、休学创业等方面与国家的文件规定仍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充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程度较差,存在“两张皮”现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师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认识尚未到位,未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较为缺失,创新与创业推进不同步,创新项目较多,但缺乏落地的创业项目等问题普遍存在,制约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台湾教育部门在2002年就提出《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台湾高校实施创造力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广义上看,创新创业能力包含创造力、创新与创业精神,而狭义上看,创造力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创新和创业都是在执行创造力,可见台湾的创造力教育与大陆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异曲同工。鉴于此,充分研究台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并以此为借鉴,思考提出大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二、台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

(一)创新创业教育应是素质教育而非技能教育。台湾高校的创造力教育培养旨在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与技能、理想与感性、情感与道德共同发展的“全人”,即施行“全人”素质教育理念,既鼓励学生勇于开创,也强调团队合作、关怀尊重,对学生除了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创新思维、创意思考和人格的培养,典型的案例如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创造力教育以硕士学位的形式进行,创设了创造力发展硕士在职专班、创造力硕士学位班,教育目标包括除了知识层面、技能层面还有情意层面。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都会兼顾到知识、技能和创意人格的培养,例如教师会通过设计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冒险”来讲解创造力人才的人格素养“勇敢”。

(二)创新创业教育应重创新精神而非创业孵化。注重创意环境的营造。创意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一方面台湾高校高频率高密度组织学生参加创意创业的参访、比赛、会议等活动,打造创造力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富有创意的空间如舒适的讨论区、创意的作品展区等,构建富有创造感的校园环境。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创意团队,以专业碰撞促进思想交流和启发。

(三)创新创业教育应建课程体系而非选修课程。如台湾大学的创造力教育即主要是通过创意创业学程。学程课程内容广泛,除了创造力知识技能,还开设了艺术设计、美学、管理、智财、经营、营销等课程。上学期的课程比较侧重理论,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种创意创业相关的知识,下学期课程则经常邀请各界成功人士来到课堂分享经验或者分享不同领域的信息,实践比例较大。

(四)创新创业教育应有专业师资而非就业指导。台湾高职院校的师资基本都由校内和校外师资组成,校内多为对创造力有研究或创造力教育研究的专家,校外多是具有创造力专长的优秀业界人员,注重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实验课、实地参访、工作坊、报告、讨论、课堂教学等多元教学方式充分交融,师资配套多元、强大。如台湾大学作为台湾高校的首府,其教师本身能力优异,而在创意创业学程任教的教师多是各个院系的领导干部,院长、主任、教授等,用强大的教师队伍保障创新创业学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创新创业学程还有由公司和学校董事长、理事长等人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众多的校友客座创业学程的课堂,密切联系学程与社会,为学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社会信息。

三、大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重视顶层设计,构建全过程就业服务体系。首先,大陆高职院校应重视顶层设计,建立一把手亲自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机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是根本,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关键,体制机制改革是动力,形成学科、团队、专业、平台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教育全面向,融入教育全过程,引导教师全参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其次,大陆高职院校应发动全员参与,主动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致力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打造“学校—学院—专业—班级—教师”全员就业服务体系,聚焦可持续就业,提升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可持续就业”价值链条,打造就业服务体系。如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结合专业岗位认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并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推进“课程赛”,实现“赛学结合”;依托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创业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各项职前培训,实现学生全覆盖;针对毕业5年内的学生,可设置“就业召回制”,并享受在校生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帮助学生可持续就业。

(二)充分吸纳资源,组建创新创业实体学院。首先,大陆高职院校应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体学院,并实施一把手工程,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和就业服务等职能;二级学院层面,由党政领导“齐抓共管”,落实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三个融合”,构建创新创业就业“三位一体+专业实体学院”长效运行机制。其次,大陆高职院校应强化创业实践载体建设,可按项目孵化规律,构建“苗圃期—孵化期—加速期”创业孵化生态体系,实现学生创业项目良性循环。一是依托二级学院实训场所,组建创新创业工作站,设立育苗专项资金,培育育苗项目。二是依托创新创业试题学院和创业孵化园,建立创业基地。三是依托校企合作企业、校外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合作,建设校外创业园,加速创业项目落地。第三,也可引进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创业孵化器等社会机构,校企共同建设创新创业学院。借此,为学生提供双创能力与拓展平台,实现通识课程、实践教学、创新训练、创业实训、综合素质、技能训练等课程模块的共同建设,推进优质创新创业成果的落地孵化,培养建立一支由创造力领域研究专家、产业领域、行业能手、创新创业典范组成的多元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三)设置创新创业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首先,专业课和双创课融合,支持学分互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并面向全校选定部分双学分课程。通过修读双学分课程,既可以完成专业课学分又可以完成创新创业学分,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充分融合,同时充分引导教师全参与,解决“两张皮”问题。可将相关实践、实战活动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并与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互通互换。其次,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大陆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专业为载体,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专项培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教育目标设定角度,可以按“认知培育—培养强化—育苗训练—实战集成”四阶段,同步推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从实施载体角度,可以按“基础理论—载体学习—实践活动—就业创业”四维度,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模块(≥6学分)、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融合的专业必修模块(≥8学分),卓有成效地推进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的系列实践、实战活动。

(四)发挥地缘优势,成立闽台创新创业联盟。对于福建省的高职院校而言,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台湾合作院校及省内兄弟院校的资源,成立闽台创新创业联盟,深入交流闽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建设的想法和已取得的经验,共同开展教育合作。通过创新创业联盟,搭建双创教育信息共享平台,辐射整个闽台高职教育交流网络,达到思想交融、经验交流、信息服务和成果共享的目的。在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领导力/师资培训、实训室建设、创新成果转化等项目合作,提升学校双创教育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五)营造创意环境,建设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除了可借鉴台湾经验,高密度组织选拔学生参加各类创意创业的参访、比赛、会议等活动,打造富有创意的空间如舒适的讨论区、创意作品展区等。还可以通过开展新企业家讲坛、创客论坛、教师科技成果转化反向路演、班团组织创新创业主题活动以及充分利用易班、我的大学我的家乡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学程学分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普通高中个性化学程和学分管理研究
学分
学材再建构,从教程走向学程
实践“三学”要求提高应用能力
论学分银行的体系建设及其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