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防控策略*

2018-11-25 18:14李宏伟狄朝晖朱奇英
运动精品 2018年9期
关键词:体医心理压力处方

李宏伟 狄朝晖 朱奇英



“体医”结合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防控策略*

李宏伟 狄朝晖 朱奇英

(赣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体医”结合干预大学生心理压力有广泛的发展前景。未来“体医”结合防控心理压力的主要策略主要有:将“体医”结合理论运用到大学生健康服务中心,为每一名持续心理压力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和智能化的运动处方并实时监控保障,进行“体医”结合心理压力院前干预;医学专业与体育专业融合,培养运动医学医师,在医院建立“体医”结合心理压力门诊及运动康复科,实施全面、系统和综合的院内干预;将“体医”结合与大众健身融合防范心理压力复发,有效的院后干预。

“体医”结合;持续心理压力病;大学生;防控体系

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就要建立“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1-2]。构建这一保障体系就要求卫生医疗系统和体育保健系统并驾齐驱,而“运动是良医”并没有引起医疗系统的重视。研究表明,体力运动的缺乏是心常见心理问题的共同危险因素。伴随着当前社会和大学生生活方式和就业的变化,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己逐渐成为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威胁[3]。。“体医”结合是防控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遏制其发展,实现其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位一体”的重要手段,借助健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化工具,实现运动处方的智能化是实现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预测、监控和遏制”的重要途径。

1 “体医”结合的主动健康干预成为防控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的主要途径

持续心理压力是指心理压力持续超过3个月无法消解,对身体心理造成较大伤害的心理问题。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持续心理压力导致心理疾病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给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持续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很好的化解,势必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疾病。这些疾病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疾病。研究显示,有持续心理压力的大学生他们很少主动上医院,有很大的隐匿性,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重要。高校大学生持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失恋、心理失衡等原因。“医体”结合的概念是2016年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1]。“体医”结合这一代表了健康促进新趋势的理念将成为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和依托[1-2]。“体医”结合促使医学和体育各取所长,各避其所短,交叉融合互为渗透,相互借鉴,医学为慢性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思路和路径,体育为慢性病提供手段和方法,医学的思维方法与知识体系与体育的方法手段结合,产生体医结合的科学运动干预处方,使得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关于“体医”结合的概念有很多,大致分为两个角度,即“医体”结合与“体医”结合,两者虽只是两字顺序之差却有本质性的差别,“医体”是体育的成分加入到医学治疗中,强调在防治疾病过程体育干预的作用,针对的主要是已经患病的人群;而“体医”结合所面对的对象范围相对更广,不管是患病人群、亚健康人群还是健康人群,在进行体育运动锻炼时,均可接受医疗手段的判断、筛选、监督和评价。如赵仙丽等研究显示[3],“体医”结合是体育和医学的结合,就是指把各学科相互补充、互为使用,共同作用,如体育保健学与康复医学,运动医学与健康评定,医学营养学与运动学主要强调的是学科上、知识体系上的相互关联和结合。而李良明等则研究认为[4],“体医”结合广义上是指一切以体育与医疗相结合来进行健身的方式方法;狭义上是指健身模式以提升全民健康为目标,将日常的体育锻炼行为与医学保健相结合的方法。涉及到运动医学、体育保健、运动风险评估、健康监测等各项知识,结合医疗手段,帮助人们在健身前进行健康评估,在健身中对锻炼形式、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在健身后对锻炼的效果反馈进行评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多种学科的高度有机融合,体现现代、新型健康理念与科学健身。

自本世纪以来,将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工具手段来研究,已受到世界医疗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大量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5],科学合理的体力活动可以通过有效地控制心理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许多高发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双向障碍等,同时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机体活力,提升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最终带来长久的健康效益。但目前学界关于运动健康促进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运动干预老年慢性病等,而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健康促进的研究比较少。有氧运动是目前治疗心理压力比较有效的方法。已有的研究[6],对一些药物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进行跟踪观察,让他们每天踩脚踏车运动30min,然后逐步加量。运动10day之后,抑郁症患者大部分的情绪有所改观,症状明显减轻。研究表明,踏车运动可以提供药物无法达到的疗效。研究证实,有氧运动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在进行有氧运动时,人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以使人情绪开朗、精神愉快。据联合国卫生组织介绍,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地方跑步,跳绳或集体活动,对防治抑郁症有很好的疗效。跑步可以使大脑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生化物质,是天然的止痛剂,并能给人以欣快感并对减轻心理压力具有独特作用,因为这样的运动能对脚掌的一些穴位起到刺激与按摩的作用,交替产生兴奋和抑制作用于大脑的左右半球,使神经系统得到全面的锻炼,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2 “体医”结合干预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的实施

2.1 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心“体医”结合干预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

实施大学健康中心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监测站将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心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与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具体如将大学健康中心体育健身活动站与学校卫生室合并为大学生健康康复中心,充分发挥两者的服务功能;将体质监测和医疗保障相结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检测评估,这样不但可以促使心理压力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抗病意识,还能减少医疗卫生保障的支出和心理压力的早期处理。可以从管理组织、活动内容两个方面探索构建大学“体医”结合体育公共服务创新模式,健康中心是最了解大学生实际情况与各项卫生体育资源和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能够听到大学生民对“体医”结合服务中最直接的反映与意见,是成为大学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管理组织;“体医”结合须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来实现,推进大学实现“体医”结合的重要环节通过寻找能够使体育和医学相互配合的的活动项目得以实现。消除大学体育与卫生一体化之间仍存在着的一些障碍因素,大学体育与卫生工作同时开展,借助构建的大学体育运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慢性服务模式,应用经验丰富的大学卫生医疗知识,增加体育专业知识并与医学相融合并互存互建[7]。

通过构建以大学为平台,大学卫生服务为工作环境,体育健身为指导,大健康为背景的大学生健康服务体系实现“体医”结合,达到“体医”资源共享[8]。面对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应更多从完善“体医”结合的预防监测机制出发,保证大学生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提出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广泛推广“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意识念,转变单一的服务手段。莫轶等提出[8],社区全民健身“体医”结合模式医学“1122”策略,包括:一个目标即全民健身,强调全体公民,其中包括疾病及疾病前期人群,均可权利获得个体化健身指导方案(运动处方);一个预测,指所有健身人群在运动前都需要进行运动风险评估;两个监督,包括运动适应症的监督和运动过程的医务监督;两个教育,指对健身人群的健康教育和体医结合管理人员的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培训,这个方法可以应用到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的防控方面。

2.2 高校与医院“体医”结合干预慢性病的人才培养与实践

“体医”结合不仅能干预“亚健康”,而且能防治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更能使保健体育得到发展。实践“体医”结合,医学院的改革势在必行。首先,改革的是医学院的体育教学,在进行落实“健康第一”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素质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模式应由俱乐部形式代替选课模式,提高体育教师的医学知识和自身素养,在俱乐部教学中教会学生医学健身指导和医务监督,体育考试制度也要改变,使医学生不单只会通过体育课提高体能,医学生应该掌握体育健身的方式、方法,体育和医学贯通。设计体育课程考试“体医”结合顶层方案,校领导必须真正重视起医学院校与医资源的结合问题,医学院的体育教师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而医学专业教师同样缺乏体育相关知识的现状必须彻底改变。在医学院校培养“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根据专业特色,其中包括其实习采用集中与分散形式来体现“体医”结合的特点。在体育院校,教学中突出医学的成分,培养体育院校学生医学兴趣,鼓励其对医学知识的学习,有条件可以让其攻读医学课程,获取医学第二学士学位,打造双技能专业人才。苏全生等[9]研究认为,“医体结合,体医渗透”的教育改革是当今体育运动发展对医学的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教育特色,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社会核心竞争力增强,利用“体医”结合专业优势,拓宽就业渠道,利国利民。

王瑜[10]根据医学体检档案与管理模式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的新型体医结合档案及其管理模式在分析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发展趋势、治疗和预防心理压力病的有效干预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实施科学的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档案管理模式,在全大学建立每个大学生电子档案,全程登记心理压力发病过程,诊疗程序及康复和干预数据。强化大学健康管理员的专业技能,对心理压力病人建立的电子档案结合物联网信息平台,病人在家中就可以完全了解病情发展变化,医生可以实时监控和科学指导,实现智能化[11]。傅兰英等研究表明[12],“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将体育与医学知识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理论教学中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需要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由于不同岗位能力要求不同,因此要区分不同专业知识要求,使得人次培养符合专业化需求;在体育课教学内容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学会指导科学健身的方法,不仅能受益个人也能够指导他人。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在学习临床知识的同时接受运动医学教育,在开临床医学处方的同时,运动的处方也可以达成,具备双专业能力。徐恬,钱宏颖等研究显示[13],“体医”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加锻炼的机会,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不言放弃的永恒科学精神,学会更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优良的职业素养。赵振浩等认为[14],“体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应该融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方面力争实现人才培养的综合,全面和系统化。使学生在学校、学科教学中主体化,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素质高同时又兼具有全方位发展和开拓的能力。研究显示,通过运动处方教学实验,学生运动技能提高的同时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更加积极主动,更好地理解运动对心理压力的干预作用,学生对体育运动改善体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提高了医务监督的水平。

在医学院校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升运动水平,养成运动的习惯,同时加强在医学院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同时还能有目的性与针对性制定教学目标。付强等通过实验研究也证明了[15],运用运动处方模式教学实施“体医”结合教学改革,使得医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改善和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在掌握健身原则的同时,能够具备医务监督、检测运动负荷、运动处方的能力。也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就业拓宽了空间。刘大伟的研究[16],依据符合医学院校特色的“体医”结合理论体系,将传统体育与医疗体育平行分布,融入保健体育和处方实训创建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结果发现,通过处方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中都有了显著的改变,对其运动行为、体育意识和医疗体育素养有着积极影响,创新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和发展。

2.3 “体医”结合与大学生健身融合防范持续心理压力

影响“体医”结合健身模式构建的主要因素是人才的短缺和资金的保障及体育部门与卫生部门协调不顺畅,对一些政策在理解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体育和卫生部门的融合可以加速复合型人才的多渠道培养,更好的配置健身模式资源,是两大部门推陈创新。王瑜等的实验研究[17],“体医”结合健身路径进大学,实验显示了,“体医”结合模式有效的降低了大学生身心疾病的发病,对这些疾病的防控起到一定的作用。王访清[18]以大众健身的基础理论为基础结合体医结合干预模式,借助医疗机构、健身俱乐部及政府三方面的联合作用,使得辽宁省引导大众健身“体医”结合理论的由理论走向实践,结果有效适应了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需求,使得健康教育、全民健身及其医疗服务高效、顺利推进。李良明等[19]为建立适应我国全民运动促进健康指导平台,参考了美国政府为主导的,科研机构、体育社会组织为补充,医疗卫生服务与体育健身服务相结合的心理压力防控系统。

运动能够有效促进健康是体医结合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把缺乏运动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因素。“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良药”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的普遍共识。“体医”结合思路和方法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下矛盾:医疗和体育都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但医疗和体育的职权部门却分属不同体系,在管理、体系、资源、人才等方面并无顶层设计方面的交集。体育运动作为健康促进重要的一环,长期没有得到医疗系统的重视。现有的研究已经有力的证实,科学的运动能够在防病和康复两个健康维度做出重要贡献,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链条中具有重要意义。陈永婷,等[20],将“体医”结合的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从而实现真正的“科学锻炼”,通过实践,发现了“体医”结合服务的专业性人才较少,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机构职责分散,办事效率较慢以及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重点强调了新型“体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其中包括:体育院校与医学院的培养、地方培养等。黄亚茹等,参考美国以政府为主导,科研机构、体育社会组织为补充,医疗卫生服务与体育健身服务相结合的运动促进健康指导平台体系,从而建立符合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能够为国民的健康促进作贡献。

3 “体医”结合干预慢性病的监控与保障

“体医”结合干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监控与保障主要是通过智能化的运动处方实现。传统依赖临床医生经验的运动处方存在较大的问题,临床医生多为从事临床治疗对运动医学知之甚少,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不能科学合理的应用运动处方进行干预,同时由于临床医师繁重的工作量和对运动疗法的不重视,不能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就有个体差异的健康指导和提供个性化运动处方,处方的执行、管理和监控也是一个难点。近些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革新,健康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高科技成果的出现,运动处方的制定已经实现智能化,制定科学的健身方案、进行科学有效的健身干预,并评估监测效果可以实现数字化,处方的提供也已经逐步转移到自动生成[21-23]。智能化的运动处方代替没有运动医学专业的医师,可以大大释放有限的医师资源,特别是像中国等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严重的医患比例失调,自动生成运动处方的意义就更显得重大[24-27]。伴随现代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对慢病的健康促进服务进行跟踪监控管理,己成为医学、体育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微软、IBM、苹果等欧美IT巨头如逐步介入健康产业,E-HEALTH等概念开始在健康医疗行业逐渐流行[28-31],但到目前为止,各类设备与系统高效对接困难,健康促进产业的各环节相互割裂、我国的健康促进服务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这是研究的课题。

4 结论

“体医”结合防治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可分为三个方面:(1)将“体医”结合理论运用到大学公共卫生服务中去,及早发现和干预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2)“体医”结合运用到医学院校,体育与医学专业融合,医学专业学习运动知识,运动专业兼顾医学学科学习,在医院建立心理压力运动医学治疗及康复科;(3)将“体医”结合与大学生健身融合防范心理持续压力,将“体医”结合运用在健身领域,通过医学检查早期发现,通过健身干预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借助大学公共体育、大众健身与心理压力干预相互融合,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战胜持续心理压力。无论是大学公共体育服务,从医学、体育院校教学方面、还是从大众健身,“体医”结合干预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健康产业.[EB/OL]. http:

a/www.cmw-gov.cn/news.view-70-I.html[2016-09-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2006-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EB/OL]. httpalwww.most.gov.cn/mostinfolxinxifenleilgjkjgh/20081i /t20081129-5774.htm.[2015-OS-08].

[3]赵仙丽,李之俊,吴志坤.构建城市社区“体医结合”体育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J].体育科研,2011,32(4):58-63.

[4]李良明,蔡建光.科学健身视阈下“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的驱动因素与提升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5):377-379.

[5]孟然,薛洪涛.压力源与压力强度在D型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J].河北医药,2015,3(26):23-26.

[6]周立秋.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与应对策略实证研究[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6,24(5):28-31.

[7]李继春. 郴州市农村“体医”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

[8]莫轶,薛桂月,姚盛思,等.社区全民健身“体医结合”指导模式医学策略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6):205-206.

[8]王海,冯青山,王添,等.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J].山西大同大学报,2016,32(2):78-81.

[9]苏全生,解勇,何春江.体育院校医学专业“医体结合”的改革实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5):44-46.

[10]王瑜,薛桂月,李荣源.“体医结合”背景下医学体检档案与管理模式研究[J].运动,2016,8(144):135-136.

[11]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6,2:66-67.

[12]傅兰英,杨晓林,凌文杰,等.“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96-99.

[13]徐恬,钱宏颖.体医结合对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拓展的研究[J].体育教育,2013,1(57):60-63.

[14]赵振浩. 有关医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4):98-100.

[15]付强,傅兰英,柯于等医学高校“体医”运动处方教学的实效性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10):46-49.

[16]刘大伟.医学院校“体医结合”处方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9):155-156.

[17]王瑜,薛桂月,姚盛思,等.“体医结合”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对社区居民生理和体质指标的影响[J].运动,2016,145:4-5.

[18]王访清.辽宁省“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引导大众健身机制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8):154-155.

[19]李良明,蔡建光. 科学健身视阈下“体医”健身模式的驱动因素与提升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17, 36(5):377-379.

[20]陈永婷,邱全,卜虎堂.“体医”健康服务模式在社区体育中的运用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4):152-153.

[21]黄亚茹,梅涛,郭静.医体结合,强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基于对美国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服务平台的考察[J].体育与科学,2016,37(5)112-120.

[22]Abukhousa E, Mohamed N. e-Health clou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J].AI-Jaroodi J. 2012Future Internet, 4(3): 621-645.

[23]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M].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13.

[24]Budts Bbrjesson M, Chessa M, et,al. Physical activ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individualized exercise prescription[J].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3,34(47):3669-3674.

[25]Corbin C, Welk G. Concept of physical fitness: Active lifestyle for wellness [M]. New York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3.168-187.

[26]Bitcoin Transaction.[EB/OL] https:/Jen.hitcoin.itlwiki/Transaction.Bitcoin Wiki. [2016-04-12].

[27]Albertsen PC,Hanley J. 20-year outcomesfollowing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clinically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J].JAMA,2015,293(17):2095.

[28]Hunt JS, Gibson RF, Whittington J.et al. Guide for develop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 road map for 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J]. Popul Health Manag,2015,18(3):159-171.

, et al. Poland health system review[J]

[30]Cramm JM, Nieboer APIs "disease management" the answer to our problems? No! 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require "management of overall well-being"[J]BMC Health Serv Res. 2016,16(1):500-505.

[31]Al Shammeri O, Stafford RS, Alzenaidi A,et al.Quality of medical management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nn Saudi Med, 2014,34(6):488-493.

Control Strategies of “Combination of Sport and Medicine” of Constant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Undergraduate

LI Hongwei, etal.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 Jiangxi, China)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号:17YB168)

李宏伟(1969—),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医学。

猜你喜欢
体医心理压力处方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人间处方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卫健委新规:药师将审核医生处方
通过图片看内心
祝您健康处方(8)烧心、反胃
祝您健康处方(7)心悸、过早搏动